APP下载

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造型语言研究

2017-12-29曹光宇韩丽丽

关键词:画像石淮河流域安徽

曹光宇,韩丽丽



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造型语言研究

曹光宇,韩丽丽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合肥 230011)

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人文背景等因素,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造型语言。本文从造型语言角度,通过造型题材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汉代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蕴含的社会生活文化、民间信仰文化、人文观念,挖掘其艺术形式背后潜藏的精神内涵。

造型语言;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题材;文化内涵

画像石始于西汉末年终于东汉晚期,是汉代丧葬习俗下形成的造型艺术,主要载体是墓室、祠堂、石阙等。各地汉画像石的形式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呈现不同面貌,分布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内蒙、青海、四川、重庆、陕西、山西、湖北、云南、浙江、北京、天津、甘肃等地。作为汉代人的精神历程和审美意识的特殊符号,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受独特的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融合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民间艺术、建筑艺术等多种艺术语言于一体,造型语言独特,具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特色。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与全国其它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对比有着相似性,但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在全国范围来看也是极具有代表性的一支。以淮北汉画像石、萧县汉画像石、宿州褚兰镇汉画像石、定远汉画像石、毫州曹腾汉墓汉画像石为代表,会集了周边的河南中原文化、江苏吴越文化、山东齐鲁文化以及各种地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造型语言和地域性特色,体现了安徽淮河流域独有的艺术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艺术研究价值。

一、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定的文化(被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的产生是特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折射出汉代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方面,在两汉时期的四百多年,西汉初年实行郡国的并行制,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政治稳定,国力强盛。安徽淮河流域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社会相对稳定,农业、手工业和文化出现繁荣的景象,是全国几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安徽淮河流域盛产适于雕刻的坚固性岩石,具有保持画面的耐久性特点,为制作画像石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石料来源,也适应汉代厚葬习俗的需要。安徽淮河流域的淮北市“发现了两处战国时期的冶铁遗址,有炼炉残底、炼渣、铁矿石等,以及冶铁作坊所使用的水井一处和灰坑两个”[2],表明安徽淮河流域在战国时期冶铁业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为制作画像石提供了锋利的工具,这些都为汉画像石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必备的优越条件。另一方面汉代时推崇“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孝悌文化和厚葬习俗导致了画像石的产生。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兴起诸子百家,汉代儒家孝道的伦理思想、道家老庄思想、佛教文化思想的出现或盛行,掀起了一股厚葬之风,为厚葬墓室提供了思想上和礼制上的依据,为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实地考察安徽淮河流域出土的汉画像石,发现有陪葬丰厚的大型石墓,也有众多砖室小墓,可见厚葬习俗盛行。

二、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造型题材

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题材丰富多彩,石阙、祠堂、墓室及石棺上的画像都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反映了汉代人的宇宙观和生死观念,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折射。这些内容各异的画面一般按题材主要分为三类造型,即反映社会生活的造型、神仙祥瑞为代表的神话造型和抽象的边饰造型。

1.反映社会生活的造型

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反映社会生活的造型,画面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采用写实手法表现生活,刻画的多为场景组合式造型,题材为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造型有车马出行、外出狩猎、歌舞百戏、日常用具等,历史故事和楼台庭阁建筑,还有一些当时安徽淮河流域特有的动物造型,都是汉代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2.以神仙祥瑞为代表的神话造型

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反映神仙祥瑞为代表的神话造型,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题材来源于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刻画的主要有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蜗、羽人、四神等,造型有祥瑞辟邪、神话故事、死后升仙场景等。汉代艺人根据主观意识想象去创作,造型大多刻画为人身兽首或人首兽身的模样,反映出当时的人们为了辟邪除灾,祈求天地神灵的保护,对身后事的向往和追求。安徽淮河流域频繁出现的伏羲、女娲汉画像石,人首蛇身,形象简单古朴,表达了汉人对原始生殖崇拜的审美思想,体现出汉代人普遍的民间信仰和精神世界。

3.抽象的装饰图案造型

富有抽象的装饰图案造型是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一个突出的特点,主要用于装饰美化画面,有云纹、菱形纹、水波纹、草叶纹、圆点纹、连珠纹、龙纹、锥刺纹、穿璧纹、斜线纹、饰幔纹、绳纹、螺旋纹、连弧纹、几何纹饰等近20种。这些丰富多样的底纹和边框的装饰图案并不直接表现明确的主题思想,却恰到好处地服务了主体画面,体现出汉代人在艺术创作中对形式美的追求。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的装饰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蕴含的视觉语言、审美观念、人文思想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深入研究。

三、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造型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两汉是一个思想文化大融合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与中原文化的历史、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佛教思想等结合在一起,既浓缩了汉代安徽淮河流域的人文历史,也折射出汉代精神的演变过程。汉画像石体现出的社会生活文化、民间宗教信仰文化、审美文化,从其功能性、象征性、审美性的角度进行解析,才能真正理解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挖掘出艺术形式背后潜藏的精神内涵,及其汉代人特有的人生观、哲学观和世界观。

1.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

“汉代审美意识的酝酿,一般总是处于经学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阴影’之下,中华民族此后两千年以儒文化为主干与背景的审美素质,在此初步奠定。”[3]一方面儒家思想核心的根本是“仁”“礼”“孝”的价值观。孝道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基本伦理思想,“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思想[4],由孝道思想而产生的“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5]的丧葬制度,这些儒家思想对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汉代董仲舒为顺应时代发展及适应汉武帝的集权统治需要,糅合传统儒学、法家、道家多学派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新儒家思想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的思想,成为治国施政的纲要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基础,把儒家思想推向顶峰,影响着汉代人的审美观念、文化思想、艺术创作理念。

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的厚葬之风在东汉时期汉盛行,根据出土的汉墓发现,墓葬规模大,陪葬品奢华,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雕刻技法成熟。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有许多表现儒家文化思想的礼制制度、仁君精神、孝道观念的故事及场景:有表现礼制制度的君臣礼仪、车马出行的情景等,体现儒家礼制观念和礼制的不可逾越;有描绘被敬仰的历史人物、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等,宣扬儒家思想文化的仁君精神;有丧葬出行、祭祀等,反映了汉人追忆已逝先人的儒家伦理道德观;这些题材内容也同时反映出汉代安徽淮河流域的风土人情。

2.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蕴含的道教文化思想

在儒家文化渗入汉代人的道德理想之时,道教接受了道家的某些文化精神。汉初,黄帝与老子主神崇拜观念的“黄老之学”,《黄帝四经》和《老子》学说吸收多家思想发展为具备自身思想体系,涉及的方面广泛,思想内容丰富,并作为政治统治思想用来治理国家,对汉代经济的恢复起了极大的作用。在东汉中后期,通过对黄老之学、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说、巫术文化、道家思想、佛教教义等文化形态的吸收,道教文化形成一种杂揉的宗教思想信仰,并成为社会主流思潮。老子《道德经》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从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孔子见老子”形式多样的主题中,可以看出黄老之学的广泛影响。道家与道教不同,道家主要指老庄思想,老庄思想核心是“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德经·第四章》),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等学说。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是老庄思想在民间“俗”化的宗教,追求修炼成仙、长生不老的理想世界,可见道家文化是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源头。在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中有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羽人等画像,都体现出道教文化重生、养生、乐生、长生不老的思想观念。道教文化对汉代的丧葬观、生死观、宇宙观以及神仙方术等方面深刻影响着安徽淮河流域汉画艺术的审美观念与艺术表现,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更多反映的就是这种民间道教思想。如淮北出土的《天马羽人车马出行图》车马出行的上空有祥云缭绕的天马和羽人,接送墓主人进入神仙的世界,整幅图把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运用想象构成一幅天上人间共存的画面。

图1   

图2   

3.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蕴含的佛教文化思想

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汉画像石的产生年代和佛教传入中土的时间同步。佛教为道教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之后的道教为佛教深入流传提供了滋长的环境。安徽淮河流域汉代的文化思想是民间本土原生态文化形态的面貌,佛教文化的传入在文化、审美观念、信仰、绘画、建筑等诸多方面,打破了当时安徽淮河流域文化思想的状态,对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思想体系和艺术表现等都有重要影响。首先,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是记录汉代社会生活信仰的图像,直观性地表现人们喜闻乐道的人物、动物、植物和场景,描绘的有日常生活常见的鸡、狗、马、牛、羊、猪等,佛教文化思想寄寓着动物和人是平等的,寓意佛教宣扬的“众生皆有佛性”,描绘的佛教故事寄予着一些佛理的深奥。其次,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有佛教审美价值的体现,人们想象的含有灵异色彩的人有翅膀、龙有双身、虎有飞翼等千奇百怪的形象,表明宗教观念主宰着汉代人的审美方向。有些植物如莲花意味清净、无染,具有理想化的特征,还有的莲花承托着世尊法身的再现,象征着我佛庄严。如安徽宿县褚兰汉画像石(图1),画面中央呈现莲花图式,周围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神态优美地围绕着莲花轻盈地起舞,弥漫着崇高、神秘的气息,寄托着人们追求光明、自在、超凡脱俗的境界。安徽淮河流域的宿县曹村出土的《礼佛图》(图2),描绘了官吏在寺庙礼佛的情景,表明在汉代民间已经开始信仰佛教,由此可见佛教的传入使汉人的审美思想、生活方式、生死观都发生了一定变化。

结语

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是先人留下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从造型语言的视角来分析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创作,把其放在人文环境、社会生活文化,民间信仰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分析,领悟汉代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安徽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的审美思想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创造性地传承文化血脉,重新构建地域文化的完整体系,为繁荣安徽淮河流域文化艺术作出贡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

[2]淮北市博物馆.安徽淮北相城战国至汉代大型排水设施发掘简报[J].河南:中原文物,2010(2).

[3]王振复.中国美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04.

[4]后汉书·光武帝纪:卷一[M].上海:中华书局,1965:51.

[5]陈炎,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114-116.

On the Modelling Language of Han Picture Stone in Huaihe River Basin

CAO Guang-yu, HAN Li-li

(School of Arts and Media,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11, Anhui)

As a result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political economy,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other factors, Han pictorial art in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province has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modeling languag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ing the modelling language as a starting point, analyzed the modelling subject and culture, and elaborated the social life culture, folk belief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a contained in the Han picture stones in the Huaihe river in order to display its underlying spirit.

Modeling language; Han dynasty picture stone;Anhui Huai river valley; subject matter; cultural connotation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6.04

J32

A

1004-4310(2017)06-0019-04

2017-08-26

2015年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淮河流域汉画像石艺术研究——以淮北地区为中心”(sk2015a266)。

曹光宇(1978- ),男,安徽阜阳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油画创作;韩丽丽(1976- ),女,安徽淮南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油画创作。

猜你喜欢

画像石淮河流域安徽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