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的法度,或万物生长的秘密
——读赵晓梦诗集《接骨木》

2017-12-29成都凸凹

星星·散文诗 2017年8期
关键词:龙洞法度万物

成都凸凹

写作的法度,或万物生长的秘密
——读赵晓梦诗集《接骨木》

成都凸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也成不了诗。一个国家健康地活着、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宪法,一首诗的孕育、生发离不开诗人的写作法度。一句话,有什么样的写作法度,就有什么样的诗。很多搞写作的人,写了一辈子也没写出个名堂,写的东西一会儿向东一会儿朝西,一会儿慕山一会儿羡水,一会儿从赵一会儿随王,自己撕裂自己,自己拆自己的台,没有整体性和一致性,究其里因,就是其写作法度的错向与缺失。我读赵晓梦的诗集《接骨木》(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有一个最大的感受:这是一本讲规矩、重秩序、有法度的书。所有的有关诗歌的情况、问题、诉求、作为,都处于一种法度的话语中。

现在,我们来看看赵晓梦的诗写活动操持和布下了一种什么样的法度。

密集的意象。“所有来不及安葬的灰尘/呼喊着抢救夜晚的肺结核//赤脚行走的银杏,在风的花园里”(《困境》)。来不及安葬的灰尘、夜晚的肺结核、赤脚行走的银杏,风的花园——短短三行诗,就承载了如此高频、如此繁复的意象,没有长期的练习和对诗象的敏感与捕捉,很难做到。诗歌是一门凭藉语言意象说话的艺术,晓梦深谙其道并信之如佛。我曾用《诗论》一诗说过,三行之内必有诗。我也是依照此律写诗的。但在晓梦这里,是两行之内必有诗。不是通灵者,达不到这个境界。“必须使各种感觉经历长期的、广泛的、有意识的错轨,各种形式的情爱、痛苦和疯狂,诗人才能成为一个通灵者;他寻找自我,并为保存自己的精华而饮尽毒药。”(阿尔蒂尔·兰波《致保罗·德梅尼》)就算晓梦在现实中没经历这个,可他的秘密内心呢,可他的精神炼狱呢?

严谨的地理。写诗如果有什么道理可依凭的话,那就是诗理,诗歌的生发只遵循诗理。就是说,对于有关空间、风物、人文等构成的地理,诗歌可遵循可不遵循。但在晓梦这里,不仅遵循,还遵循得特别严苛、谨慎。他诗中的地名随处可见,对物象方位更是倾心备至——第一辑即是以“在下面”命名,而“在……(地方)”业已成为他大批量诗歌踏上官马驿道前行的路引。有意思的是,晓梦并没对那些地名作注释——他这是故意要让后来的诗研者、考古家在诗物对位过程中铆更大的力?事实上他应该没有这个意思。在这位地理至上者眼里,地名高于注释,大于说明。“驿马古桥”、“龙洞”、“安顺场”、“河市机场”、“东湖”、“新九”……谁能从这些地名中寻出他儿时的故乡来?“面临穷尽和崩溃的雨水/从潼南下到合川,涨满龙洞的/田间地头”。“龙洞就只剩下了瓦砾——/一块块磕得粮站墙脚生痛的瓦片”。“比如青春的西师、童年的龙洞/这些散落在路边的深蓝宝石”。“就像儿时在龙洞一个纸糊的窗帘下”。是的,“龙洞”就是晓梦梦里梦外的原乡。不仅空间,时间也是他的地理,比如“凌晨一点钟方向”(《之间》),比如“下午两点钟的太阳”(《一步之遥,或桥的法度》)。正是地理,给了晓梦的诗以方向、坐标、命名和安神剂。

深扎的耐心。晓梦做诗往往是择选一个诗题,而后围绕这个诗题采取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围点打援、暗度陈仓、十面埋伏等复合手法,按照他的设计,不疾不躁地浮现出来。其深入的尺度、扎根的时间,都做到了两极的边界。这种老实、绵密、耐心、诚笃的写作,让他的诗有了结实的身骨和可信的本底。也因此,他的诗很少有那种急智取巧的、字数极少的短制,最短的诗也有一二百个字的体量。

有光的情怀。“告诉那些正在动摇的史前巨石/撤退并不是这片开阔地的唯一选择/只要俯瞰大地的那一弯新月还在/你就能敞开胸膛,为蚂蚁点亮一盏灯”(《桥下》)。按时下的说法,晓梦的诗当为正能量作品。阳光、微笑、坦然、率性、绅士,迈着小个子的厉腿千折百回地大踏步前行——这是一读他的诗就从他的诗中振翘飞来的金虎、小神和船灯。没有大格局和远方的人写不出这个动静。“这比书本还厚的岩石/像鹰,撞击我的胸膛/在黑暗的空隙处/我看到,岩石真能长出良心”(《岩下》)。“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是窗帘馈赠给你/为此它抵挡了365天的黑夜”(《窗帘》)。“在清风明月的山岗,用一颗松果/丈量人品的高度”(《遗嘱》)。正能量文字是列举不尽的。为了说明光在《接骨木》中的占比,我在这里作个量化分析,那就是,阳光一词出现了36次,光明一词出现了17处。

齐整的外形。晓梦的诗大多为一首由数节构成,一节四行,一行十几个字,中规中矩,不偏不倚,自成章法。不另辟蹊径,另发奇招,不长短不一、高矮无定、横竖疯癫,这是对诗歌外貌的重视或不重视?我的感觉是,这厮是一位不愿在形式上耗时间耍花招、只一心扎在内容的命穴里做文章的主,一个一上来就直奔主题的自信满满的主。

前面说的其实只是晓梦的为诗手段和成诗路数,是他的法度,而他的诗写目的则是用如此这般的法度去实现他的那种令万物生长的豪情与思想。这是他的诗歌野心、抱负与理想,当然更是他的底牌和秘密。

晓梦的诗观在他的诗里,他的诗里还真是直接而露骨地道出了他的法度。最典型的是一首近作《一步之遥,或桥的法度》。此外,还有不少例证:“命令风去逮捕千里之外的月/在流水回漩的码头放走河灯”(《窗帘》);“连同身体的污垢和尘土/掌握着一把篾刀的尺度”(《驿站》);“被灯光照耀的树木,集体走向岸边/接受风的审判。只有星辰在提醒/——被审判的树木不需要靠椅//但是树木看到的却是自己/赤裸的身体,被湖水关在堤岸边”(《在东湖》);“面对一个落井下石的黄昏/谁将为我们辩护?”(《在红格为椰子树照相》);“人和鱼都在等待——阳光的行刑队”(《午后》)……你还会发现,很强权的“交出”一词,用了11次;很秩序的“安放”一词,用了9次。在晓梦这里,法,诗法,大于一切。他要用同一个制度,同一部法律,同一宗文化,同一波语境,同一种信仰,去建基去立国,并让他的诗成为该国的国民。

人人都有万物,晓梦有晓梦的万物。晓梦的万物主要是奔跑的大地、说话的天空、温暖的山川、孤单的动物和有梦的植物。具体来说,他是用他内心的乡土、内心的农耕——他的乡愁——来对抗、稀释、平衡他现实中的城市的烦躁、急切、肮脏、丑恶和霾。而在这样的时空中,在后工业活动滥觞的背景下,他的万物也岌岌可危,濒临险境,甚至灭绝。这让他忧心如焚、意气风发。他决心让他的万物在他的诗中生长起来,蓬勃起来,成为另一个美好世界——成为他附体的远方。

现在,我们来瞧一瞧一册《接骨木》递给我们的一份万物清单:石126块、雨100场、水328处、土101片、风176次……还有不便统计的形形色色的动物(其中,鱼77尾),林林总总的草木——连顶顶重要书名都是一株植物!我几乎可以指认,这份清单上品物的主要地理源地一是远处的龙洞,一是近旁的青城山。晓梦现实中伸手可触抬腿可及的现代品物资源、词汇很多,汽车、火车、地铁、公交、自行车、摩托、化妆品、公寓、别墅、高尔夫、电脑、雪茄、烟斗、包间、夜总会、桑拿、会议、银行,等等,都是。但他慎之又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的选择与排斥,构成了他的万物。李少君被业内誉为自然诗人,从题材和用词来看,晓梦似乎也可以纳入这个谱系。

再说一遍,赵晓梦是他理想诗国的国王。他坐在他的皇宫里,颁布并践行他的扑满阳光、泥土和水分的法典,万物就死去活来,开始生长,就生长起来了。就是这样的。

“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W.S.默温则称经由卡明斯基和瓦伦汀出彩的翻译,那个经常对他显得像个‘藏在云雾中的幽灵’的茨维塔耶娃从未像现在这样对他变得靠近和亲密了。他称赞《黑暗的接骨木树枝》为一本‘神奇的书’。至于这部译诗集为什么要用‘黑暗的接骨木树枝’这个书名,这显然出自茨维塔耶娃,不过在这里它经由了诗人终生对话的对象之一——阿赫玛托娃。”(王家新《“新鲜、黑暗的接骨木树枝”》)赵晓梦以接骨木为诗集名,除了内中收有一首同名诗,难道还是藉此向出自白桦林、大风雪和远方的“大地的女人”茨维塔耶娃致敬?

猜你喜欢

龙洞法度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国学赏析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畏法度与能自律
多元性解读文本要有“法度”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一花引来百花开姹紫嫣红放异彩
孽龙洞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