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吐鲁番唐墓花鸟壁画的艺术价值探究

2017-12-28杨菱菱

卷宗 2017年34期
关键词:花鸟花鸟画壁画

摘 要:通过吐鲁番唐墓花鸟壁画这组珍贵的花鸟作品,可用实物资料初步考证唐代花鸟艺术的基本面貌及其唐代花鸟画家所能达到的艺术水平,同时也可窥见我国早期花鸟艺术的演变与发展。其艺术风格概括为:强调观察写生,注重真实地刻画,勾填重彩的样式,质朴中透出高华的意蕴,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

关键词:吐鲁番唐墓花鸟壁画;艺术价值

1972年发掘的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在其后壁发现一组图绘于中、晚唐时期的六屏式花鸟画壁(以下简称唐墓花鸟)。这是专以花鸟为题材,目前见到的我国最早独立成幅的花鸟画真迹。通过这组珍贵的花鸟作品,我们可以用实物资料初步考证唐代花鸟艺术的基本面貌及其唐代花鸟画家所能达到的艺术水平,同时也可以窥见我国早期花鸟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花鸟形象的出现,至少可以推溯至新石器时期。史前社會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自身的生存为轴心而运行的,艺术活动也不例外。鱼鸟动物和不少植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们或是生活的必需品,或是氏族图腾和信仰崇拜的标志。这是原始人类不厌其烦地在器物和其他艺术品上大量图绘动植物形象的原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彩绘,有着相当发达的动植物图样,具有浓厚的绘画意趣和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西安半坡出土的《三鱼纹盆》,器腹的外壁图绘了三条唇部翘起的大鱼,虽未画水,而鱼在水中吸水吐气的感觉却被表现得异常简洁生动。陕西姜寨出土的《双鱼与蛙纹盆》,用极简炼的线条,概括出朴拙浑然的鱼蛙形态。1978年在河南临汝发现的《鹳鱼石斧图》,是一件仰韶时期的陶缸彩绘,从其构图意匠和艺术风格上来看,已经是一幅具有独立意味的花鸟艺术作品。“这幅彩画是棕褐与白二色,简劲有力的线条画一用绳索缚扎直立的木杆石斧之前有一长嘴鹳鸟叼一大鱼的形象”。 鹳鸟以白色涂染,大鱼用棕褐色勾勒,线条粗犷,造型稚拙;鹳鸟的眼睛被夸张描绘,突出了物象的神采,“是一幅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拙优美、富有意境的绘画”(以上引文见张绍文:《原始艺术的瑰宝——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鹳鱼石斧图”》,《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此外还有甘肃秦安出土的鸟纹、鹿纹、鱼纹彩陶盆,山西武坪出土的蜥蜴纹陶罐等等,都显示了花鸟形象在远古时代的绘画面目。

进人阶级社会,统治者提倡“成教化,助人伦”的功利观,把艺术变为政治工具,人物画日渐兴盛。三代青铜器多具“礼器”性质,乌兽纹饰造型端庄凝重,富丽怪异,多为被夸张神化了的、装饰味极浓的“兽面纹”。

先秦两汉盛行厚葬,统治者希望死后同生前一样享受权势和富贵,所谓“事死如事生”。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描绘了墓主人在龙风导引下升天的景象。其中的龙、凤、鱼、鹤形象,是作为这两幅人物画的陪衬而存在的。至于墓室壁画中各种奇异怪诞的动植物形象,充满了浪漫活跃的气氛,是表现神异天界中的“杂物奇怪,山神海灵”。

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起,士族的行为和思想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艺术,人物画开始走向成熟,出现了顾恺之、张僧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山水画同时受到青睐,虽然目前未发现这个时期独立的山水画的作品,但是,从顾恺之、宗炳及王微有关山水画的著述中,表明了他们对早期山水画的理解,代表着山水画的早期面貌。而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无疑可以上溯了解这个时期的山水画的风格。花鸟艺术,从这个时期的著录中可以了解到单科描绘的信息,但至今未有实物资料证实已形成的花鸟画科。目前看到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描绘的两只朱红色的长尾鸟,依然属于对人物主题的烘托和场景的点缀。

唐代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尤其是人物画获得了重大发展,出现了闫立本、吴道子、张萱和周昉等一批承前启后的大家。他们创造的艺术样式和绘画风格,一直被后人奉为楷模和范本。山水画领域出现了以李思训、李昭道为代表的成熟的青绿山水,和王维以诗入画的水墨山水。花鸟画独立成科,鞍马题材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出现了曹霸、韩干等一流的大家作品。花鸟画成幅卷轴作品,目前尚未发现。据《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等唐人的著述记载,唐代的花鸟画家达八十人之多。张彦远称赞的薛稷“鹤最知名,屏风六扇鹤样自稷始也”;朱景玄品评的边鸾“最长于花鸟,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白居易看到肖悦的画竹题诗云:“举头忽见不是画,低身静听疑有声”;还有被郭若虚称之“四时花鸟,体制精绝”的刁光胤。此外,如郭乾晖、姜皎的鹰,藤昌佑的折枝花鸟,韦堰的松树等等,皆尽一时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唐初来自中亚和西域的尉迟乙僧、康萨陀等少数民族的画家,不但长于释教人物,也擅长花鸟画。然而,所有这些画家与作品,仅见于文字的记载,唐代花鸟艺术的真实面貌之前依然是一片空白。所以,唐墓花鸟壁画的发现,应当说是以真迹实证填补了这一空白。

唐墓花鸟壁画,以红色边框相隔,并列六幅。内容绘有百合、兰花、鸳鸯、野鸡等禽鸟。基本图式呈现一花一鸟——即一竖线一横线的形式构成。背景近为砾石、野卉,远绘群山、流云和飞燕。花鸟的主题十分鲜明地突出出来,而作为背景的山水却显得异常不协调,成为“画蛇添足”,反映了唐代花鸟画刚刚脱离陪衬地位的窘况。

唐墓花鸟壁画的艺术形式,模拟中原地区现实生活中流行的六曲屏风式样,图画采用传统手法单线勾勒,平涂填色,用笔简阔,设色浓丽,忠实于对象而又不失神采地刻画出各类禽鸟和花卉的形象。这与同期唐墓中出土的木框联屏绢画《奕棋仕女图》、《舞乐仕女图》和《牧马图》相较,虽有绘画材料优劣之别,仍使人感觉到前者是新石器彩陶绘画的延续,后者则是成熟了的典型的唐代仕女鞍马人物画。这种在同一时代的两科绘画水平高低悬殊状况,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花鸟画真正意义上的单独分科时间,确定为唐代比较符合实际。

唐墓花鸟壁画中的百合、兰花和鸳鸯,是中原一带的风物。综合以上诸种因素,说明了该壁画的作者当是中原地区师承有绪的工匠,或者是受过较深汉文化熏陶的少数民族画家。而唐代花鸟画的艺术风格应是:强调观察写生,注重真实地刻画,勾填重彩的样式,质朴中透出高华的意蕴,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那些被唐代文人墨客品评描述的花鸟大家的作品面貌,与此种绘画风格也不会相距太远。

由此可见,花鸟艺术萌发于新石器时代,较早普遍地为先民们所接受,出现了《鹳鱼石斧图》一类具有独立意味的原始绘画作品。此后的二三千年逐步走向式微,直至唐代,通过边鸾、刁光胤等众多画家的努力探索和创作,使花鸟画又重新放射出异彩,影响了五代画家,以至形成了以黄荃、徐熙为代表的更为成熟的画风。

参考文献

[1]张绍文:原始艺术的瑰宝——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鹳鱼石斧图”.[J].中原文物.1981.1

[2]郑午昌: 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

杨菱菱(1972-),女,平顶山人,河南平顶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画艺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花鸟花鸟画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写意花鸟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壁画上的数学
花鸟卷
帮壁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