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对手机配音软件的可行性分析
2017-12-28马玉娟
马玉娟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手机配音软件受到了学习者的青睐。本文以多模态话语理论为依据,对以英语趣配音为例的配音软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多模态 英语趣配音 可行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现代技术媒体形式开始出现。英语趣配音作为一款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软件,包括了图文音等各种媒介,可以同时练习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相对于传统课本的学习的方式,它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多模态的协同运用正是英语趣配音受学生欢迎的理论基础。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
多模态话语理论是在二十世纪前后由Halliday,kress 等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Kress和Leeuwen 在《阅读图像》一书中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提出了图像分析的社会符号学框架———视觉语法框架。张德禄(2009)总结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将多模态话语分为五个层面的系统,分别是: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媒体层面。根据他的观点,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在语言教学中,多模态侧重于应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借助于多种资源和方式来实现语学习的过程。
二、多模态视角下的英语趣配音
1.英语趣配音的媒体系统分析。
(1)语言媒体。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讲,声音符合和书写符号是进行意义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语言媒体是人际交流的主要媒介之一。根据张德禄的观点,语言又包括伴语言和纯语言。其中伴语言包括音调,音响和布局等。
用户在使用英语趣配音软件的过程中,可以在视频中发现很多纯语言因素,包括地道的中英文语言和文字形式的字幕。除此之外,视频中还有伴语言形式的音响音调、字幕的字体和布局等。虽然伴语言在意义的传输中起到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但其对语境中意义的整体表达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意义传播的媒体形式。
(2)非语言媒体。表达意义的非语言媒体包括交际者的身体动作和交际者在意义表达中所使用的非语言手段,如工具、环境等。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非语言媒体在意义表达方面变得更加丰富。如网络的使用,PPT和同声传译室等工具性媒体的普及。这些都成为辅助意义表达的非语言媒体。除此之外,人在交往中使用的各種身体语言也属于意义传播的媒介之一。
在英语趣配音软件中,大多数视频是影片的截取片段,具有一定的语境和语意。因此随处可见人物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些非语言模态不仅可以吸引听话者的注意力,使要表达的信息形象化,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模态与媒体是形式和实体的关系,模态是抽象的系统,媒体是具体的,是模态的物质基础。模态的多样性取决于选择的媒体。由于英语趣配音媒体系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由此可见,它是一款以多模态形式出现的配音软件。根据顾曰国的观点,多模态,多媒体的学习比单模态更能引起学生兴趣,因此更有效果。
2.英语趣配音的形式层面分析。媒体作为意义传递的载体,本身并没有一定的意义,只有通过形式层面的组织和模式化才具有直接表达意义的能力。多模态话语的形式即实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包括语言、图觉、声觉和感觉。
在英语趣配音软件中,我们可以发现多模态话语的多种形式,包括语言,图觉和声觉。该软件平台提供的视频多种多样,包括美剧、纪录片、歌曲和演讲等。每个视频集语言、图像和声音为一体。多种模态形式共存。
在多模态话语理论中,模态间关系分为互补关系和非互补关系,互补关系又分为强化关系和非强化关系,非互补关系分为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在此配音平台中,图文音各模态紧密结合共同表意,这种多模态结合的关系更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学习。如用户在对视频进行多次模仿跟读后对配音不满意时,学习者此时可以借助图觉媒介,观察视频中人物的口型等面部画面,再次进行模仿以达到最佳效果。即,如果一种模态形式无法独立帮助学习者学习,则需要其他模态媒体形式的配合,如图画、图形、实物等。各媒介之间形成互补的关系,对整个意义的表达共同作用。
三、英语趣配音在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在课堂中创建真实的语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传统课堂的有限性,教师很难把真实的语境搬到课堂中。网络平台为多模态话语交际提供了条件和新的途径。英语趣配音作为受欢迎的英语学习软件,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其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材料和真实的语境进行模拟。教师可以在平台中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进行作品展示、同学间可以进行作品互评等。其多模态的结合形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因此,英语趣配音软件辅助教学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多模态话语理论是配音软件“英语趣配音”受欢迎的理论基础。其多模态模式有助于学习者积极自主的学习,同时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