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研训机制 成就教师发展

2017-12-28刘大华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研训发展教师

【摘要】盐都区教师发展中心集教、科、研、訓为一体,创新研训思路,强力推进师资全员培训,不断拓展校本研训空间,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已成为全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

【关键词】研训 ;教师;发展

盐城市盐都区教师发展中心由原盐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盐都区中小学教学研室、盐都区电化教育室整合而成。目前中心集教、科、研、训为一体,不断创新研训思路,逐步形成了科研引领、研训一体、现代教育技术保障的工作体系,中心已成为全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为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注重实效,重抓过程,强力推进师资全员培训

紧紧围绕五年一个周期的全员轮训目标,精心制定研训方案,科学拟定研训项目,精致管理研训过程,及时反馈研训效果,中心要求专职研训员及兼职教师在培训的组织上力求多元化,在研训的方法上力求多样化,采取区内区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一线教师发展的需求及目标要求,做到沉下去交流发现问题,浮上来研训解决问题。每年举办各类培训30多期,参训人数达3000人(次)。

1.管理干部培训。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中心积极组织新任校长参加上级组织的任职资格培训,促进了全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扎实有效地建设起一支能够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率达到100%。近几年来,中心还举行了“实施‘四名工程”“精致管理”和“政务礼仪”等一系列专题培训。目前全区有盐城市名校长、模范校长、优秀校长25人。

2.暑期全员培训。自2009年以来,每年暑期都组织开展为期20天的教师全员培训,确立教师“学期做先生,假期做学生”的角色转换。所谓“全员”,即所有教师全员参培,所有管理干部全部参训。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师德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上,培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第二阶段侧重教师专业知识学习和教学基本功培训。通过全员培训,提升了全区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素质。

3.骨干教师培训。组织开展了以“有效教学”“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后备人选”“教学基本功”等为主题的骨干教师培训。培训以发展中心各学科研训员为主,制定专门的研修方案,自主开展研修活动,为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再添动力。

4.新教师岗前培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对录聘用的新教师进行上岗培训,4年来共有943名新教师取得了上岗资格。在培训内容上,对新教师进行了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规范、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规范以及课程改革、教科研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培训方式上力求多样化,有专题讲座、有实践操练、有课堂观摩,也有跟踪指导。上岗入职培训,对新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5.新课程培训。根据新课改要求,对全区中小学教师分期分批进行了全员培训,全区所有教师均接受了新课程通识和教材教法的培训,中心集中培训2832人次。分层普及、全员推进是新课程培训的最大特点,有效地加快了新课改推进,实现了新、旧教材的顺利过渡。

6.专题培训。举办了教务主任业务知识培训、班主任任职资格培训、校情解说员技能培训、“微变革、微创新”课改培训、足球教练员培训、校园集体舞培训、教育科研培训、图书管理人员培训、中小学教师普通话培训、幼儿教师游戏课程培训等各项专项培训。

7.承办省级培训。中心承办了国培计划2013远程培训项目及一系列省级培训工作,主要有省教育厅组织的“名师送培”教学培训和 5期10个班的高中、初中、小学英语国内引智培训等系列活动。

8.其他培训。组织开展了全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及健身秧歌培训、太极剑培训、农民健身操培训等培训,进一步提升了我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水平,掀起我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新高潮。围绕“明确社区教育的内涵、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提高社区教育管理水平” 的要求举办了社区教育专题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了我区社区教育工作水平,对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立足校本,狠抓教研,不断拓展校本研训空间

1.狠抓课程基地建设,争创省级课程基地。以省级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提升办学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区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对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指导,推动各校立足实际,精选项目,建立课程基地,取得喜人成绩,省级课程基地数量全市领先,实现各学段省级课程基地全覆盖,已经建成“市一中低碳教育、中兴实验学校版画、北龙港小学剪纸、潘黄幼儿园的游戏课程化建设项目”等10个省级课程基地。其中市一中的低碳教育被评为全省首批盐城唯一的优秀课程基地,北龙港小学的课程基地被评为优秀等级,且在全省排名第一。

2.培育优秀校本课程,研发高质量校本教材。以市、区优秀校本课程培育与评选为抓手,以校本教材的研发为研训内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均能够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开设至少一门校本课程。中心研训员黄继东同志编写的《校园足球1+1》、神州路小学的《书香有约》等37种校本教材已经出版;毓龙路实验学校《感恩教育读本》《儿童数学童话》,盐城市二小的《跳绳》校本教材在省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

3.固化校本研修时段,优化校本研修效果。针对基层培训水平的差异大,以及教师入职后学习兴趣低等情况,提出了以“相约星期六”为主阵地的(市二小为典型)教研活动、校内公开教学观摩、青年教师基本功、优质课比赛、新老结对等为补充的校本研修模式,以中心专职教师及兼职骨干教师为引领,在集团内交流辐射,学校间校本研修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全区校本研修质量大幅提升。

4.借力课题研究,推动教师专业新发展。建立以“省市规划课题—学校主课题—学校特色课题—个人微课题”为科研管理基本架构,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倡导教师从身边教育问题出发,开展“微课题”研究,先后立项“微课题”676个。出版了《盐都教研》杂志,及时报道研训信息,发表区域教师专业论文。出台了《盐都区教育科研考评细则》和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考评办法,每年进行表彰奖励,落实了科研兴教战略,提升了学校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全区教科研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中心主任刘大华亲自领衔“名师工作室”,推动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创新,积极打造个性化、有特色名师个体。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实现了指导基层与中心自身的共赢,先后在国家、省级的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103篇,有47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结题或立项。

三、求实创新,构筑平台,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

1.做实学科教研基地平台。成立“1+X”教学发展共同体,设立78个学科教研基地。由学科基地核心成员召集,以全区学科骨干为主力军,以基地活动为载体,及时传递教改信息,研讨教学热点,解决疑难问题,充分发挥基地学校辐射作用,为各校教研组校本研修启智导航。同时,辅以课堂教学竞赛、“校长试验田”验收、骨干教师送教下乡等活动,为基层学校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2.做优网络研训平台。加大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融合力度,精心规划建设教育技术硬件环境和软件平台,加大教师应用能力培训,积极开发数字资源。各学科均建立教师QQ教学研讨群,在每周固定时间进行网上教学研讨的同时,做精盐都教研网和盐都教师发展中心网,做好盐都教师发展中心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工作。定期组织老师收看江苏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中心投入数十万元建立了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建立了教育教学资源库。专题式、问题式、交互式的网络研讨,突破了线下研训的时空与内容的局限。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开展课堂辅助教学成为常态。人人参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上传下载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已经成为教师习惯。

3.做强名师辐射平台。在做好区内骨干教师的筛选与认定的基础上,持续培育市级省级乃至全国性的骨干教师。近年来,我区名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培养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1人,正高级教师10人,省特级教师20人,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371人。加强骨干教师管理与考核,对考核合格的给予奖励,让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担起重任。近年来,通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送培到校、教研基地活动、课改研讨会等,为基层学校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参训机会,受培教师与骨干教师共同发展,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研训发展教师
最美教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