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2017-12-28倪海燕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倪海燕

【摘要】对于小学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也非常重要。本文首先对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之后深入探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一、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关系及运用

要想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研究,就需要先明确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连续性文本就是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及以上学段的由段落所构成的文章,这些文章通俗来讲就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换言之,连续性文本就是我们语文教材所收录的“课文”。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通常来说,非连续性文本的构成元素包括表格、图文解字、调查报告、使用说明、凭证报告等。这就使得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性与简明性的特点。相对于成段的文本,这类非连续性文本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解读起来难度较小,利用这样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能够让小学生觉得身临其境。

在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天上的星星”一文,在课文中附有一张图片,两个孩子站在地上仰望着美丽的星空,一幅简单的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对星空的向往。文章的文字背景同样使用星星与月亮,小学生在阅读时会有良好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星空之中。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是按照惯有的方式进行教授: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精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总结课文,弄懂文章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方法的开展完全围绕文字,对于文章中出现的图表、数字等,教师都选择视而不见,没有将这些辅助工具加以利用,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不知该怎样将图文信息利用在阅读教学中。在西师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有“生命的药方”这篇课文,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传统模式展开教学,在对课程完成导入之后开始三步教學法。第一步,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让学生从原文中找出艾迪所做过的事情,以此为基础对全文脉络进行把握。第二步,对文章进行细化阅读,逐词逐句理解全文,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诺德患病之后的境遇与变化。第三步,对全文进行总结,上升到情感层面领会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文章联系到生活,让学生根据如何对待艾滋病人发表看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没有利用到文章的插图,也就是非连续性文本。本文的插图简单明了:在夜晚,一艘小船孤单地漂在河面,两个小男孩在船上相互依偎。教师在讲解文章时候,可以从图片入手,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当时的情景,进而触碰内心的情感,再进行文章讲解,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把握文章情感。所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应用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因为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都会附有与文章相关的图片,或是文章作者的简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将这些辅助材料加以利用,也就是把非连续性文本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这会让小学生对语文课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实践

1.把握小学年龄儿童心理特点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要先明确教学对象,根据对象特征制定符合年龄段的教学方法。对于第三学段的小学生来说,其思维处于发展阶段,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时期。儿童对事物的概括能力也开始由外部特征向内部属性转变。所以,在对图片进行理解的时候,学生已经开始对图片背后所蕴含的本质进行探索,小学第三学段是童年即将结束的阶段。

2.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2011年,我国教育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做出明确规定,阅读叙述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进行描述,表达自身的情感,包括喜爱、厌恶、向往等。在进行诗歌阅读的时候,对诗的大意做总体把握,从脑海中刻画出诗歌所表达的场景,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优秀的作品中得到激励,追求构建的美好理想。在学习说明性文章时候,需要把握文章重点,了解文章说明方法。在对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阅读的时候,要能够从图文材料中发掘出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对于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来说,说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由简单的对文章进行理解增加到挖掘非连续性文本中所隐含的信息。但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对此多加关注。在阅读课之后,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作业,包括课后练习、生词抄写等,但是这些都与课堂教学不相符,教师把关注点放在课后练习,没有对随堂练习加以重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关注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关系。

3.平衡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关系

教师需要研究将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法,以共同完成教学活动,这项工作的重点在于教师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非连续性阅读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要完成辅助教学任务,在教材中所收录的非连续性文本通常有几种表现形式,包括数据、表格、图片等,这些表现形式都非常具体,它们的存在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们与教材文本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题目为《在急流中》,文章表现的是一位年轻伟大的母亲在涌动的急流中努力向前划动,这样逆流进取的情景充分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勇敢。这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像这位母亲一样,不惧艰难险阻,勇敢地向前拼搏。这篇文章在人文教育上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年轻母亲的伟大,让作者感动并对其进行赞美。此外,从教学的使用性能上来说,图片能够让学生对文章的关键词语进行把握,例如“挣扎”,文章中所说的挣扎的主体是江中漂浮的小筏子,这与图片中的小蜻蜓所处的境遇一致,都要在自己的拼搏努力下才能够让自己离开困境。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从侧面烘托出了划船者所具有的优良品质,也就是年轻母亲的沉着勇敢的精神。如果教师只是对“挣扎”一词的汉语意思进行解释,由于该词语较为抽象,学生难免会觉得不好理解,在对课文把握上也容易出现偏差。如果教师结合图片对这一词语进行解释,就能够让学生较为直观地了解词语的含义,对于课文的理解有很大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生的阅读教学的时候,在恰当的时机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来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4.在阅读教学中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相互转化

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是相互关联的,在某些时候可以相互转化、彼此渗透。实现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相互转化,能够让这两者进行连通,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搭建桥梁。在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有一篇题目为《狼群》的文章,教师在进行文章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狼”的图片,以此作为课程开始的引言。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引入到文章学习中,在语文教材中就配有狼的图片,教师应当注重这类非连续性文本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开展模式就是将非连续性文本转换为连续性文本,让过渡显得自然,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在完成课文内容的教学之后,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接下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回顾。在教学过程中,回顾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它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全文内容,深入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回顾环节也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开展,不能够单纯地让学生阅读文章体会思想。对板书的合理运用就是很好的回顾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对板书进行分析,从板书联系全文,通过板书来回顾全文的大概内容。板书从性质上来说也是非连续性文本的一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顾全文,就是由非连续性文本转换为连续性文本的过程。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实现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相互转化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措施。

5.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将学会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在生活中出现的概率非常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非连续性文本,并锻炼学生从中发掘信息的能力。家长在带领孩子去户外玩耍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景区说明或是游戏规则,孩子通过阅读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就能对景区或娱乐设施有更多的了解。家长在带领孩子去大型商场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学会看商场的平面示意图,对布局做大概的了解,明确出口与自己的位置,锻炼孩子的识图能力,同时在发生意外的时候还能帮助孩子顺利逃生。在我们的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随处可见,大多都简洁明了,我们要引导小学生利用现有知识来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提取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连续性文本。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教授要重视非连续阅读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保证教学顺利开展,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崔益林.“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及答题指导[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2(11):56-59.

[2]张卫其.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7-8):17-20

[3]周永利.浅谈倡导生活化閱读的非连续性文本[J].语文教学通讯, 2012(4).

[4]黄德新.基于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四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3(5):60.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