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求语文核心素养的正解

2017-12-28李泽民高健

教育界·中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李泽民 高健

【摘要】教育部在2014年明确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必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使用的一个高频词,同时,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也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包括哪些要素,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让一线老师无所适从。在文字表达上究竟怎样描述才够准确?我们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人文品格、语文关键能力和学科态度。它是语文知识、语文关键能力和学科态度的有机整合与综合体现。本文着重论述了这样表述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人文品格;语文关键能力;学科态度

教育部在2014年明确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自此,“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使用的一个高频词,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有关“核心素养”的探讨无疑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此同时,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也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包括哪些要素,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有专家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由态度素养、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构成,也有专家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有学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能力,三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四是独立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有学者提出,在小学阶段,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构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将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相关论断层出不穷,莫衷一是,颇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惘,尤其让一线教师落实起来无所适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吕映教授撰文分析了以上各项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吕教授认为,研究者大多基于主观经验构建语文核心素养体系,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甚至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有些观点、学说对当下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狭隘的学科视阈,忽视了学科之间的通融,缺乏“全人发展”的整体性思考,有悖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初心;学科本位凸显,各学科自立门户、各自为政,建构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必要的关联,忽视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观照。吕教授还明确指出,由于上述问题的制约,其结果必然是架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使之成为抽象的概念,而非撬动课程改革的杠杆。

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究竟包含哪些要素?在文字表达上究竟怎样描述才够准确?回顾我国官方发布的权威文件,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须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如果说核心素养是为未来社会人才勾勒的形象“蓝图”,那么各门学科就是实现这幅蓝图的具体渠道。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语文学科在发展核心素养方面具有怎样的特殊价值,应承担哪些责任,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筆者认为,既然是“语文核心素养”,就应该是语文素养体系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应然是语文种子素养。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此,语文核心素养应该表述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人文品格、语文关键能力和学科态度。它是语文知识、语文关键能力和学科态度的有机整合与综合体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主旨,将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学习整合在一起,建构核心素养的框架。

其一,语文知识素养。语文知识素养是一个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的基础性素养。“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草率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手法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知识内容丰富,范围极广,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各个方面,小学阶段我们应该教多少?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笔者认为,我们理应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的要求去贯彻落实,因为《课标》暗合了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还论述了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

其二,语文能力素养。这里所说的语文能力素养指的是“语文关键能力”,不是指一般能力,否则就无“核心”之意了。语文关键能力随着年段、学段的递升,能力层级也逐步提高并呈交互推进、整体提升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关键能力的发展既有阶段性特征,又有连续性、交互性特征。小学六年跨度最长,六年里,学生的心智、情智变化也最大。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关键能力”,很不一样。笔者认为,低年级的语文关键能力是“朗读和写字”,中年级的语文关键能力是“朗读和理解”,高年级的语文关键能力是“默读和表达”。

低年级时写字习惯没培养好,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姿势不正确,写字横不像横,竖不像竖,到了中年级想要纠正,难比登天。低年级,读课文机械死板、语感生硬,到了中高年级想要纠正、提高,得花上比低年级多三五倍的时间和精力,花了三五倍时间也不一定见效,又哪有那么多课时给中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去纠正低年级的问题?低年级,“读好书、写好字、开好头”,让学生从起始年级就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浸润,多好!

阅读理解是中年级的关键能力。朗读,有了低年级打好的基底,老师稍加提示、稍加示范,学生就能读得不错。中年级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培养哪些?(1)概括的能力;(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3)联系生活谈理解的能力;(4)抓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5)读懂言外之意的能力;(6)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文章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见提高,在于语文老师没有抓住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阅读理解是个筐,啥子都能往里装”,阅读理解好像是个无底洞。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有看得见的喜人进步,不仅要循序渐进,而且要坚持不懈。比如三年级上学期,训练“概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一学期下来,这两项阅读能力不可能不进步。三年级下学期,“概括”“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成为巩固性的复习运用,“联系生活谈理解”成为核心训练的内容。四年级下学期,“联系生活谈理解”也成为巩固性的复习运用,“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言外之意”成为新的训练项目。到了高年级,阅读理解能力不再是新授,而是学生阅读中的“巩固性运用”,“巩固性运用”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就像学开汽车,拿到了驾照,每天開车就是“巩固性使用”,如此“使用”了一年,两年,驾驶技术自然越来越好。

高年级的关键能力是默读和表达。我们常说的提高阅读能力,指默读能力。终生学习的时代,离开了学校的学习,几乎全靠默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除了写,主要是默读。学生未来的语文生活,也主要是默读。高年级从“朗读为主”转为“默读为主”,不是不要朗读,而是朗读的比重下降,默读的比重上升。优秀诗歌、国学经典、传统美文,也以朗读为主。朗读为主也好,默读为主也好,都还是以读为主。阅读无比重要,语文课要阅读,数学课要阅读,科学、品德课也要阅读,但科学课上的阅读和语文课上的读是不一样的,一个企业家看《都市商报》的读,跟学生在语文课上的读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好比著名导演张艺谋去看电影,他和我们看电影的视角有很大不同。张艺谋的“看”,内容理解往往是附带的,他的专业眼光在于他会看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又如小说作家看小说,跟我们看小说不一样。他们看小说,不只是跟着小说里的人一起流泪,一起欢笑,而是看作者怎样让读者跟着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叫“专业的读”。低、中年级培养学生作为普通读者的阅读能力,高年级要走向专业的阅读能力。普通读者的阅读主要看“写什么”,专业的阅读主要看“怎么写”。这不是说不要“写什么”,而是“写什么”后要往前走一步,看内容是“怎么写”出来的;“怎么写”找到了,回头看一下,“写什么”为什么如此写,由此,在内容的理解上深了一层,从而实现叶圣陶先生说的,“在语言文字里走一个来回”。

其三,态度素养。语文学科态度素养对小学生学习语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关键变量。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内驱力量,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个学习态度端正、喜爱语文的小学生,其语文学得就好,反之亦然。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教师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汉文字、汉语言、汉文化)的正确态度,如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的态度,等等。从语文学科态度素养的心理结构来看,主要因素为:(1)语文学习的意愿。意愿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心理前提。小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意愿,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需求和倾向,就会产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参与的意愿、合作的意愿、表达的意愿、探究的意愿、评价的意愿,等等。(2)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立即生成语文学科情感和研究动力,当学生达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他们不仅热爱语文,还会自觉地用语文的方式进行交际和行事。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对汉文字、汉语言、汉文化的内在兴趣为主要导向,因为建立在内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才是长久的。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老师给予更多的重视,如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说话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写字的兴趣、习作的兴趣等。(3)语文学习的习惯。古罗马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西塞罗说过:“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的先辈也曾说“习惯成自然”,可见,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惯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方法的程序化、熟练化、科学化和自动化便成为习惯。关注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应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条铁律。因此,我们平时应注重引导小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与复习的习惯、读书(阅读)与批注的习惯、总结与反思的习惯、比较与鉴赏、质疑与批判的习惯等。

丰富的语文知识,突出的语文关键能力和积极的语文学科态度共同发力、相互推进,形成合力,成就了学生的人文品格,使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健康形成。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