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校地互动研究

2017-12-28孙士现李俊峰

成人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校地校企发展

孙士现+李俊峰

【摘要】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地互动,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着力点。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在团队难以形成、项目难以落地实施、机制难以保障等校地互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难点,提出并论述了校地互动发展的对策思考、主要措施及机制保障等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校地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7)12008203

【收稿日期】20170914

【基金项目】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逻辑研究”,项目编号为14YJC880044

【作者简介】孙士现(1981—),男,山东枣庄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李俊峰(1972—),男,江苏张家港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和卓越发展的自觉要求,开展校地互动问题研究,对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科学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能力、拓宽学校办学疆域、提升学校美誉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地互动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发展外部加压的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内在催生的结果。从适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出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校地互动,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的发展道路,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有学者认为校地互动发展的教育理念是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而获得确立的,它内在地包含着高校履行自身的职能,即服务地方,同时它又必然要涉及高校自身发展的道路,即开放办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找准办学定位,充分利用自身与地方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优势,自觉地把坚持校地互动作为自身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最终通过校地良性互动推动地方高校不断向前发展。地方本科高校只有以地方性、应用性和互动性为原则,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校地互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宽办学路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在高校的激烈竞争中寻求自身科学发展,争取更多社会办学资源,获得地方社会认可,这是地方本科高校的自身价值和自身生存的攸关所在。

二、地方本科高校校地互动的难点分析

1团队难以形成

地方本科高校坚持产教融合、校地互动、校企合作,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仅靠教师个人科研攻关是远远不够的,必定需要一批稳定、高效的科研技术团队,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实际上,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科研团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准备不充分、组织不稳定等问题,甚至存在着为完成学校定量任务临时拼凑团队的现象,在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中仍以散兵游勇式的“单兵作战”为主,专业团队、跨学科团队、跨学校团队较少,难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2项目难以落地实施

地方本科高校在推進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项目合作的形式为载体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的,然而部分校地合作项目前期合作意愿强烈、后期推动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不了了之,致使合作项目难以落地实施,项目合作只有协议文本没有实质内容,服务地方的能力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一是合作双方共赢点不契合;二是项目实施监管不到位;三是政府、企业部门与科研团队之间沟通协调不默契。

3品质难以保证

地方本科高校推进校地互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其合作形式多样,合作范围广阔,但合作层次不高、品质参差不齐,效果难以保证,并且合作的内容以学生实习就业、技术咨询培训为主,涉及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技术难关攻克、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培育等方面的不多,同时对校地校企双方合作情况缺乏实时管理和绩效考核,难以保证合作品质,致使部分校地合作项目未达到预期效果。

4机制难以保障

校地互动战略的落实,机制作用非常重要。但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保障机制从设计到执行,均存在很大的缺陷。在实施校地互动战略时,一是缺少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如缺少地方政府鼓励支持企业、下属单位等主动对接高校的定期沟通制度,政府支持校地互动的资金、政策扶持制度等等;二是学校在长效合作机制,考核、激励和评价机制方面,在教师科研、职称晋升、收入分配等方面也缺乏政策引导或保障。这些内外部机制制度的缺失导致了校地互动战略的实施难以深入持续推进,出现后继乏力、格局偏狭的局面。

三、地方本科高校校地互动的对策思考

1紧盯地方需求

实施校地互动发展战略应该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校地互动的首要目标,将地方需求作为学校校地互动发展的重要方向,瞄准社会热点,找准利益契合点,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专利转化等方面下大功夫,积极主动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主战场”,在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企业中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地方本科高校要有专门部门定期与地方产业、科技管理部门、合作企业沟通交流,了解政府层面最新信息和导向,了解企业最新需求和发展动向,积极引导教师、团队去关注去服务,才能有成效。

2紧贴学校实际

地方本科高校要坚持走校地互动发展的道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取得地方社会认同,要紧贴学校自身办学实际,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依据自身办学传统、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专业布局、新设专业情况等,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高大全,追求精细化。只有在校地互动中做细做精做优,才能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才能赢得社会认同和尊重,从而促进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endprint

3紧抓项目推进

校地互动应该以项目化实施为抓手,开展广泛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项目研究,从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完成、项目成效等多个环节跟进监管,制定校地互动绩效考核办法,有计划地对合作项目的效果和成果进行绩效评估,踏实进行,保质完成,确保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取得预期成效。学校可以将校地互动的效果和成果纳入教师的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参与校地互动的积极性,同时在二级学院目标考核中加强考核校地合作工作及成效。学校职能部门、学院及研究团队要加强沟通合作,互通有无,协作共赢,以抓项目拓展为出发点,抓项目落实为落脚点,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4紧扣服务目标

地方本科高校坚持校地互动要紧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所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应用研究与孵化,就地转化科研成果,探索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行业学院;另一方面围绕各地实施的“文化提升”战略,主动介入地方区域文化建设,打造一批精品文化项目等等,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取得更好的业绩。

四、地方本科高校校地互动的主要举措

地方本科高校在坚持校地互动发展战略时要围绕国家“十三五”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主动迎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将校地互动上升到学校战略发展层面,要具有大局观、大视野、大战略,不断完善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校地互动长效机制,使地方与高校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实现互惠互利、共同提升。

1产业与学科融合发展工程

立足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发挥应用学科优势,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及人才紧缺行业的需求,通过调整改造现有传统专业,重点建设若干特色学科,增设地方产业急需的应用专业,扩大应用型专业招生规模,形成以理工科应用型专业为主的学科特色,提高办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围绕区域产业升级及重点产业、龙头企业需求,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行业产业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科技融合创新工程

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强校企科技攻关、科技创新团队等方面的各层次合作,要加强校企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要通过校企合作,加大原有平台的建设力度,组织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行动计划,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支持高校科技人员主动走入企业创新创业,鼓励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周边企业科技攻关合作活动,积极参与地方产学研科研项目申报。

3校企联合研发工程

地方本科高校应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密切校企合作,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合作、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交流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共同策划重大产业项目、突破产业技术难题、培养紧缺专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促进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学校相关学科同企业联合申报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瞄准地方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实行校企人才互聘或双聘,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校地人才优势。

4文化支撑服务工程

地方本科高校应加强与地方科教文卫等部门的联系,主动介入地方文化建设,利用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建设各类文化平台,加强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打造文化品牌,推出精品力作,完成一批地方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提高地方文化品位。通过校地合作举办国际文化交流节,开展区域文化建设研究论坛、名人讲座等,共同推进地方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校地发展软实力。

五、地方本科高校校地互动的保障支持

坚持校地互动,地方本科高校应当不断完善校地互动发展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地合作,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地互动长效机制和稳定的校地联络机制,发挥校地合作平台作用,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提高科研服務能力和水平。

1完善组织领导体制

一是坚持区域合作领导体制,与地方(县市、区)合作,成立校地合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联姻学校周边大市,辐射更广区域;二是坚持产学研对接领导体制,重点建设行业学院、院校联盟、科研平台等载体,分别以行业学院理事会、院校联盟领导小组、科研平台专家委员会等不同形式的组织领导机构,定期沟通交流,推进产教融合。

2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一是以增加学校专项经费为基础,增设“校地互动”专项经费;二是以吸引企业资金设备为配套措施,以点带面筹措合作办学资金设备;三是以筹措社会公益捐赠为保障,推进募集教育资金的多元化发展,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

3完善运行机制

一是组织多元主体联动,完善“学校与市政府、二级学院与经济板块、教师创新团队与优质企业”分级对接的合作共建三级网络;二是健全绩效评价办法,制定校地互动绩效考核办法,有计划地对合作项目的效果和成果进行绩效评估;三是完善奖励激励措施,奖励在校地合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学院,在考核实绩、晋升职务、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建立激励政策,对校地互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奖励。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奔流中,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地互动,无疑是地方本科高校异军突起、集体突围的重大选择。地方高校只有紧随地方脉搏,紧贴办学实际,积极发展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扬长避短,集中发力,才能发挥地方高校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国荣,等.校地互动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J].黑龙江教育,2008(9).

[2]朱士中.地方本科高校“校地互动”应走战略发展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0(10).

[3]佘远富,等.论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社会适应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0(1).

[4]赵迎红,等.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比较[J].理论月刊,2010(9).

[5]杨培强,等.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推进本科教学内涵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0(5).

[6]许霆.“校地互动”战略:背景分析、实施内容与机制保障[J].江苏高教,2011(6).

[7]顾永安.校地互动: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8]刘振天.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本质论、价值论与方法论重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3(6).

[9]王战军.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2).

[10]张伟.高职院校校地互动转型发展中的冲突及消解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14).

(编辑/樊霄鹏)2017第12期(总第371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12 2017Total No.371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7.12.022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地校企发展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