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总理“辞职”留下的问号
2017-12-28龚正
龚正
11月4日,黎巴嫩总理萨阿德·哈里里在出访沙特阿拉伯期间突然宣布辞职,并称自己“感到将遭暗杀”。此事迅速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不仅让黎巴嫩政坛人心惶惶,引发沙特与伊朗隔空口水战,更牵动着美欧等域外大国的敏感神经。黎巴嫩虽小,但在历史上多次成为中东冲突的风暴眼和导火索,此事的后续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逃亡”还是“解雇”?
哈里里这个名字在中东可谓家喻户晓,几乎成为黎巴嫩的代名词。逊尼派著名政客拉菲克·哈里里(老哈里里)是结束黎巴嫩25年内战的关键人物,曾多次出任黎总理。2005年老哈里里在贝鲁特遭遇汽车炸弹袭击身亡,引发轩然大波。逊尼派政客牵头的反对派发起轰轰烈烈的“雪松革命”,要求黎政府辞职、叙利亚从黎撤军,并彻查老哈里里遇刺真相。叙利亚巴沙尔政府沦为千夫所指,最终被迫从黎巴嫩撤军。萨阿德是老哈里里的次子,父亲遇刺后年仅35岁的他被推上黎巴嫩政坛,从2009年至2011年担任黎总理,2016年12月再次出任黎总理。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萨阿德的表现总体上中规中矩,内外政策基本平稳,没有出现太多纰漏,因此其突然辞职令人错愕。综合各方信息来看,关于此次辞职事件大致有两种说法:
2017年11月10日,贝鲁特街上悬挂着已在沙特宣布辞职的萨阿德·哈里里的画像。
一是逃亡说。萨阿德本人在电视讲话中称黎巴嫩“气氛好像父亲遇刺时一样”,猛批黎巴嫩真主党“绑架国家”,指责伊朗在黎巴嫩建立了“国中之国”,暗示自己即将遭到什叶派的暗杀。因此萨阿德去沙特名为访问,实为“逃亡”。沙特方面强调萨阿德辞职是其本人的决定,沙特并无介入,但也称有关于暗杀的“确凿证据”,暗示真主党和伊朗是幕后黑手。沙特官方媒体还故弄玄虚地称“某西方国家的情报机构已经向萨阿德发出预警信息”,并称前不久贝鲁特刚刚挫败了一起针对萨阿德的恐袭阴谋。
二是解雇說。伊朗、真主党坚决否认所谓暗杀的指控,伊朗外交部称萨阿德辞职是“美国、以色列、沙特联手策划的阴谋”,目的是嫁祸伊朗、搅乱中东;真主党则直接称萨阿德是被沙特“召回并解雇”,且被沙特软禁,成为“沙特的人质”。此外,黎总统、亲伊朗政客米歇尔·奥恩也公开谴责沙特,认为沙特“扣押”了萨阿德,拒绝接受其辞呈,并要求其立即回国澄清事实。黎军、警、情报部门纷纷称“萨阿德无生命威胁”,所谓“暗杀阴谋”实乃无稽之谈。
与今年早些时候爆发的卡塔尔断交危机一样,此次事件的走向与发展也充满了蹊跷与诡异。就在萨阿德辞职前一周,还与沙特、伊朗两方同时有过互动。10月31日,他赴沙特与沙特海湾事务部长萨巴汗会晤;11月2日,他在黎巴嫩会见了来访的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外事顾问韦拉亚提。在他宣布辞职前,身边工作人员都毫不知情。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披露,11月3日萨阿德到访沙特,对外称是“正式访问”,但在机场并无任何沙特政府人员接机;据萨阿德高级幕僚称,萨阿德的手机被没收,处于“失联”状态。在沉默几天后,萨阿德出现在沙特电视上,先是与国王萨勒曼会谈,后又和阿布扎比王储见面,11月14日再次上电视称他将很快回国“正式辞职”。此后,黎巴嫩前宗主国法国突然介入,法国总统马克龙称,在和沙特王储穆罕默德与萨阿德本人通过电话后,决定“邀请”萨阿德及其家属到法国。11月18日,萨阿德携妻子和长子飞抵巴黎,据知情人士透露,萨阿德较小的两个孩子仍留在沙特。当天萨阿德表示,将很快返回黎巴嫩参加独立日庆典,并将在返回贝鲁特时说明其立场。
平静角落难再平静
尽管沙特百般辩解,并让萨阿德频频亮相“辟谣”,但外界舆论几乎还是一边倒地将沙特视为“始作俑者”。这几年来,从叙利亚到伊拉克,从海湾到也门,沙特与伊朗之间的明争暗斗几乎成了地区局势的唯一主题,而黎巴嫩则是相对平静的一个角落。此次事件甫一爆发,外界立刻猜测:这场中东教派大战终于要轮到黎巴嫩了吗?
追溯历史,沙特对黎巴嫩的经营早已有之。早在上世纪50年代,沙特就开始在黎巴嫩拓展影响力,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压制黎国内的民族主义和左派势力。沙特通过金钱延揽黎巴嫩上层人物,培养了一批亲沙特的逊尼派资产阶级精英。但同时,黎国内普通逊尼派民众则高喊着纳赛尔主义的口号,与涌入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一道成为贝鲁特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前,沙特和伊朗虽然在个别问题上偶有小摩擦,但都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重要支柱,巴列维王朝与沙特王室维持着盟友关系,沙特并没有将压制伊朗作为其在黎巴嫩的首要任务。
事实上,黎巴嫩什叶派在历史上长期处于相对弱势、贫穷、边缘化的地位。随着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黎巴嫩南部的什叶派民众深受鼓舞,开始组织起来参与政治,而伊朗也在输出革命的口号下积极支持黎什叶派。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进一步激起黎什叶派民众的反抗情绪,在伊朗的助推下,大名鼎鼎的真主党由此诞生。眼看着局势骤变,沙特随即调转枪口,将矛头指向伊朗势力。虽然目标变了,但沙特的做法仍然是“花钱买影响”,与沙特王室关系非同一般的哈里里家族就自然地成为沙特在黎利益的最佳代言人。到今天,贝鲁特逊尼派街区满大街都张贴着沙特国王萨勒曼的画像;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什叶派街区则张贴着伊朗已故最高领袖霍梅尼和现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海报。
2011年“阿拉伯之春”爆发后,伊朗与沙特在整个中东大打代理人战争,引发地区教派冲突不断扩大、深化。但与叙利亚、伊拉克、也门的烽火连天相比,黎巴嫩除了北部的黎波里偶有零星冲突外,大部分地区还是维持着表面的平静。随着“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叙利亚战场逐步覆灭,伊朗在地区的影响力更加突出,同时也门胡塞武装也向沙特境内发射导弹,这些无疑都让处于变革时代的沙特王室深感紧张。在这样的局面下,一直试图与真主党维持“斗而不破”关系的萨阿德显然就不符合沙特的心思了。在沙特看来,萨阿德既没有压制真主党对黎政府的主导权,导致亲伊朗的奥恩当选总统,也没有阻止真主党到邻国叙利亚参战,使得巴沙尔保住了政权。不仅如此,萨阿德居然还接见了伊朗的韦拉亚提,沙特终于忍无可忍了。endprint
一个巨大的问号
黎巴嫩历史学家卡迈勒·萨利比曾说,黎巴嫩是一个基督徒和穆斯林虽朝夕相处却没有共同“祖国愿景”的地方,基督徒心系欧洲,而穆斯林则眷恋阿拉伯祖国。但今天,黎巴嫩的穆斯林也割裂了,逊尼派依赖着沙特,什叶派则为伊朗鞍前马后。根据黎巴嫩宪法,总统须由基督教马龙派担任,总理须是逊尼派穆斯林,议长则须是什叶派穆斯林。自1943年黎巴嫩独立以来,这种“教派分肥”的政治体制一直跌跌撞撞走到今天。2005年老哈里里遇刺后,黎国内政争激化,逊尼派与什叶派势不两立,各自拉拢基督教盟友。一方是以逊尼派政党为主体的“3·14”联盟,受到沙特为首的逊尼派大国支持;另一方是真主党主导的“3·8”联盟,得到伊朗、叙利亚政府的力挺。
萨阿德自从政以来,一直以他父亲化身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萨阿德既要继承父亲的商业遗产、家族责任,也要继承父亲的政治遗志,与真主党和伊朗对抗。但自2011年以来,萨阿德领导的逊尼派政党“未来运动”在议会中始终处于弱势,而真主党则通过在叙利亚内战中的拼杀赢得了更多经验和人气。据知情人士透露,萨阿德内心十分煎熬,明明知道自己无足够资源、能力与真主党竞争,却必须每天与这些在他看来是“杀父仇人”的人周旋。2016年10月底,萨阿德在总统人选问题上未能顶住对手的压力,转而同意亲什叶派的奥恩出任总统,打破了黎持续两年的政治僵局。萨阿德虽然获得奥恩的授权组阁,但摆在他面前的却是更大的两难局面:要么不惜得罪沙特,与真主党合作;要么继续与伊朗对抗,但会失去组阁机会,淡出政坛。最终,萨阿德选择了前者。但在他组建的联合政府中,只有七人是哈里里派,且大部分都是无实权的部长。
黎巴嫩是一个教派、社会势力比政权更强大的国家,各个教派基层组织为民众提供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因此黎巴嫩总能在没有中央政府的情况下长期维持运转。但这次事件与以往有所不同,沙特很可能采取更激烈的方式“惩罚”黎巴嫩,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其一,军事打击威胁上升。外界纷纷认为,萨阿德辞职等于扯下了黎巴嫩联合政府的“遮羞布”,真主党再无法利用萨阿德作为自己的挡箭牌,黎巴嫩政府将被外界视为更纯粹的“什叶派政权”。另有消息认为,沙特很可能联合以色列对黎巴嫩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近几个月来,以色列一直威胁将进入黎巴嫩打击真主党武装。以防长利伯曼10月中旬称,“黎巴嫩军队已丧失独立性,成为真主党的一部分”。以安全内阁成员加兰特称,萨阿德辞职给以色列对黎动武“更大合法性”。
其二,经济异常脆弱。与巴勒斯坦一样,黎巴嫩在境外的人口要远远多于境内。目前,有大约40万黎巴嫩人在海湾国家工作,每年寄回的侨汇占黎巴嫩GDP的14%。同时,黎巴嫩财政长期债台高筑,债务规模占GDP的140%。如果沙特联合海湾国家共同驱逐黎公民、禁止向黎汇款、撤回黎中央银行的存款,黎巴嫩经济将迅速陷入困境。
未来无论形势如何演进,萨阿德的政治生命恐怕都要到此为止了。早有黎巴嫩媒体透露,沙特准备扶植萨阿德的兄长巴哈·哈里里取而代之。11月15日,巴哈罕见地发布声明,称支持弟弟的辞职决定,同时感谢沙特对黎巴嫩国家体制“几十年来的援助”。从目前局势看,事情好像确实在按照沙特的剧本演变。假设沙特真的是萨阿德辞职的幕后指使,那么以这种方式与伊朗竞争毫无疑问是一着险棋。这些年来就算萨阿德没有很好执行沙特的“旨意”,但他毕竟是黎巴嫩逊尼派头号人物,他的辞职只会让逊尼派群龙无首,在与真主党的争斗中更加弱化、混乱、被动。而且新的哈里里就一定更能干、更符合沙特心思吗?这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成稿于11月19日)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