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该如何治理
2017-12-28吴頔
吴頔
【摘要】当发现学生面对一些网络事件,乃至网络骂战情绪不佳时,学校管理者可以运用一些情绪管理方法及时调节学生不良情绪,及时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及时地中止网络不良刺激源对学生的继续影响,阻止不良情绪的蔓延、泛化。
【关键词】高校 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 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点与诱因
校园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师生以“线上”的方式对涉及自身利益(直接或间接)的社会事件进行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突发性事件,是师生网络聚集、民意诉求、“线上”围观、网络动员和虚拟抗议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的一种网络集群现象,是一种突发性、集结性、对抗性的网络活动。
从发生要件看,大学校园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往往有以下特点:一是参与主体具有高度同质性。此类突发事件是高校师生群体(至少三人以上)因某一事件而自发产生的共同行为,其特殊性在于主体单一、同质性较高。因为在校大学生大多在18-22岁,成长经历、生理、心理都尚未完全定型,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年龄心理结构具有极高的同质性。二是事件的突发性与行为的失范性。高校学生年轻气盛、容易冲动、加之社会经验较少,往往一些小事就有可能产生“酝酿急、速度快、使学校措手不及”的网络群体事件。三是行为的短暂存在性。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爆发可以使学生平时各种生活与学习压力以及不满在短期内得以发泄。由于组织结构缺乏内在凝聚力,学生情绪的非理性化难以持续,全靠“一腔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四是“线上”“线下”联动。校园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大多反映线下社会热点,事件发生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捕捉、交流和分享各种信息,事件往往呈现“线上”“线下”联动,并直接影响和波及到现实生活,这种联动导致事件牵一发而动全身,事件治理也会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联动效应。
从发生要素看,高校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离不开如下几个要素:一是网络监管乏力。人类社会网络全覆盖的今天,普遍存在着“轻管理”或者说“管理不力”的现实缺陷。二是网民民主意识的上升。四通八达的网络公共空间,形成了一个全民互动的话语平台。高校学生网民基本素质的提高,使其“参政议政”的民主愿望逐步增加。三是部分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的强有力舆论引导,会产生一致的网民群体态度,进而获得网民群体的极大认同。四是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线上”和“线下”两种媒体之间的交互配合,相互呼应,不断推高事件向失控方向发展,最终导致校园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
高校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阶段
一是诱发阶段。该阶段是校园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酝酿期。在这一阶段,一般会出现“线上”抑或“线下”引起高校学生关注或热议的话题或事件,比如一些重大灾难事件、社会冲突事件、弱势群体事件、关系国家利益事件等。这些事件一般都具有影响面广、关注度高、能够引起高校学生兴奋点、刺激性强等特征。高校学生不仅是青年群体,更是高知群体,他们信息来源广、网络接触多、视野宽阔,具有高度敏感性,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尤其在面对社会阴暗面问题时,倾向于借助网络平台发泄不满和表达个人观点。一旦遇到容易引爆的话题,就有可能诱发学生群体较低的燃点,导致从网上围观发展到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
二是信息传播阶段。网络话题或事件一旦出现,就会借助多种渠道迅速传播。第一时间的网络即时发布及“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之后,事件在高校学生中快速传播,而且参与人数也会随之不断增加。特别是作为受众的高校学生对信息筛选后会进行第二次信息扩散,引起更多的学生在更大范围内围观与参与,且该过程会不断地重复,使信息呈加速传播趋势。一般来说,焦点问题出现后,很多学生会通过对事件的及时转载以及富有个性的评论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关注以及看法,并在网络平台上充分展开讨论,甚至有学生直接通过网络诉求自身的相关利益。“网络的无空间阻隔和无时间延滞特征的作用,网络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则会在信息备受关注的情况下快速吸引众多网民参与,呈现出闻讯而起的突发事态。”
三是事态扩大阶段。事件发生初期,一般呈现高校学生孤立的、零星的网络参与态势。但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发展尤其经过网络平台的聚散后,事件的新闻效应骤然放大,关注度陡然上升。于是,事件的传播和影响效果不断增强,事态由此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攻防转换,依次循环递增,马太效应开始出现。此时如果民意领袖振臂高呼,就会一呼百应,有可能使不利意见成为“主导意见”,从而裹挟着事态向失控方向发展。此时高校学生网络参与的非理性等不良倾向将会逐步突显出来,在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下,网络中不良或偏激的意见逐渐占据网络意见的上风,进而不断推高参与学生群体的非理性情感。当网络中占据上风的偏激观点左右学生群体的情绪或看法时,部分人就不甘心仅在网络平台中表达个人见解,而通过“线下”进行利益表达。“线上”与“线下”相互配合,就会使高校学生的不满情绪进一步高涨、蔓延,在一些社会不良势力的推波助澜下酿成突发性群体事件。
如何用巧妙而有效的方式治理高校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
一是建立信息及时全面还原机制。该机制是指在校园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后,应当利用校园网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公开,第一时间占领校园舆论高地,使校园网成为校园危机信息最为迅速的权威发布机构。具体而言,建立校园网信息公開系统有诸多优势,如校方信息掌握的高度完整性与真实性,学生信息接受的高度亲近性与易得性等等。但是目前校园网在信息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分散,缺少交流共享;静止信息多,动态信息相对较少;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的信息少等问题,这些弱点限制了学校网站在突发性群体事件处置中作用的发挥。
二是建立校园新闻发言人制度。该制度是要求学校能够在某个时间就校园内的某个重大问题,发布相关新闻和阐述学校立场,并代表学校回答提问,以发挥舆论的预警功能。校园新闻发言人必须整合好各类信息,做好校园舆情收集工作。同样在校园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治理中,学校应当建立不同层级的校园新闻发布制度,培养合格的校园新闻发言人,科学运用校园网络,在事件发生后,让校园网络成为事件处理的有效工具,成为管理者化解校园危机的“润滑剂”。
三是注重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网络意见领袖一般指活跃于网络中,对高校学生网络意见起到引导和催化作用的网络推手,他们有可能是在校大学生和校园管理工作者,也有可能是社会人士。在校园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发展中,一些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往往通过振臂高呼来引导舆论和左右事件发展进程和结果。因此,管理者应主动触网,积极发表意见,自觉充当舆论领袖,缓解或消解部分网络意见领袖的负面作用,从而实现事件有效治理。
四是注重引导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当发现学生面对一些网络事件,乃至网络骂战情绪不佳时,学校管理者可以运用一些情绪管理方法及时调节学生不良情绪,及时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及时地中止网络不良刺激源对学生的继续影响,阻止不良情绪的蔓延、泛化。比如及时组织学生参与兴趣活动,增强他们积极情绪体验;及时使用语言暗示法,利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暗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实践证明,这些往往都是治理高校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巧妙而有效的方式。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生态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讲师)
【参考文献】
①谢俊贵、叶宏:《网络群体事件的过程特性及相应对策》,《求索》,2011年第9期。
②《网络问责的激情与理性》,人民网,2009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