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症”女博士捐献器官感动网友
2017-12-28
“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希望医学能早日攻克这个难题,让那些因为‘渐冻症而饱受折磨的人,早日擺脱痛苦。”这是北京大学历史系2015级博士生娄滔的一份口述遗嘱。现年29岁的娄滔来自湖北恩施,2016年1月被查出患有运动神经元病。一年多以来,这种被称为“渐冻症”的疾病不断侵袭娄滔的肌肉和运动神经,让她逐渐丧失了自主活动的能力。如今的娄滔,每日躺在病床上,已经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
今年上半年,娄滔将护士叫到床前,以口述的形式记录下遗愿,“其他所有器官,凡是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尽可以捐给他人使用”。消息传出,感动万千网友。2017年10月9日,经过湖北省红十字会牵线搭桥,娄滔被接到武汉汉阳医院,家属替她在人体器官捐赠登记表上签下了名字。
让“渐冻人”活在温暖的阳光里
器官捐献,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然而,不容回避的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公众对之认识不足等种种原因,很多人并不愿意在辞世前捐献器官。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实现逝世后器官捐献9996例,捐献器官27631个。尽管我国器官捐献事业正在走进春天,但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权威统计显示,中国器官移植数量已位列世界第二,每年实现的器官移植手术有一万多例,但现阶段的器官供需比是1:30。中国每百万人口的年捐献率从2010年的0.03上升到了2016年的2.98,位列全球第44位,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任重而道远。
在这种背景下,娄滔的选择弥足珍贵。她捐献器官,不仅可带动全社会关注器官捐献事业,也能带动更多人关注“渐冻症”。对大多数人来说,“渐冻症”是一个陌生的疾病,但它实际上是比癌症还要残忍的绝症。据统计,从出现症状起,患者的5年死亡率为90%。“渐冻症”患者就像逐渐被冰雪冻住一般,今天是腿、明天是手,最后连转动眼球的肌肉都没法控制。全社会都有责任一起关注“渐冻症”,关注“渐冻症”患者,让他们拥有卸载悲伤的勇气,抵御疼痛的能力,以及抚慰心灵的动力。娄滔很不幸,但某种程度上说,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无数伸手相助的热心人,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倾情关注。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很多“渐冻症”患者不为人所知,有的甚至连医药费都无法承受。曾经流行一时的“冰桶挑战”,让一些人了解到了“渐冻症”。然而热度一过,“渐冻症”便被遗忘了。就当下而言,需要全社会联合政府部门,共同解决“渐冻症”患者的实际困难,让制度性阳光取代病理性寒冬,让患者的灵魂舒展开来,而不是继续被囚禁在身体里。
思想的温度让生命充满厚度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的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这是不幸身患“渐冻症”的娄滔所给出的生命的答案。她才29岁,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在读博士生,本来前程似锦。可惜,这一切都被无情的病魔打碎了。
“渐冻症”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它的恐怖不仅在于治愈希望渺茫,更在于其逐步剥夺一个人生命尊严的残忍。面对不公的命运,正处花季的娄滔有理由哀叹、抱怨,但是她的反应却是平静而淡定的。她说,不想给别人增加负担,并决定捐献器官帮助他人。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而受到震撼。
“请让我静悄悄地离开,不留任何痕迹,就如我从来没来过。”这是娄滔的心愿。诚然,个体生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来过、问过,正说明个体生命绝非无意义的旅程。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当所有人用爱彼此关怀,所产生的力量就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湮灭。娄滔说,自己读书享受了国家的很多优惠政策,但还没来得及回馈社会,所以只有通过捐献器官的方式来完成。她的生命也许会消逝,但因为她的壮举,娄滔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永远不会被切断。爱,是将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重要因素。娄滔足够努力,她也将整个生命献给了人类。尽管有遗憾,但她的生命不会有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