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古城墙成“攀岩墙”
2017-12-28
2017年9月26日,有网友反映称,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的古城墙修葺后成为了人们攀爬、玩耍、拍照的“攀岩墙”。攀爬者中不乏成年人,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攀爬至数米高。该消息一时引起广泛关注。
据了解,石家庄古城墙始建于东晋,初为土筑,北周时改用石砌,明朝时改建为周长12公里的砖城,已有1600多年历史。现存的正定古城墙周长8106米,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即启动修缮工程,目前已完成大部分。而就是从今年7月开始,古城墙一期修复工程完工后,陆续出现了游客攀爬城墙的情况。
正定县旅游局文物保管所表示,古城墙属于文物,攀爬城墙是明令禁止的,而且存在坠落隐患。对于攀爬者,现场看守的保安以劝说为主,没有进行处罚,“該城墙的部分修缮工程仍在施工中,全部完工后将会采取更完善的保护措施”。
古城墙成“攀岩墙”岂止不文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造成文物灭失、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么多人攀爬刚刚完成修复工作的古城墙,若不加以制止,必然会形成“破窗效应”,人们趋之若鹜,定会对城墙的外观和寿命造成影响。可见,爬古城墙不仅不文明,还触犯了法律。
古城墙成“攀岩墙”还有安全之虞。从曝光的图片上看,攀爬者中不乏未成年人,其攀爬过程中也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家长们在鼓励孩子们爬上去并给其拍照时,可曾想过万一孩子失手掉下来,发生伤亡悲剧怎么办?孩子小不懂事,但大人应该有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要肩负起监管职责,要用过硬的文明素质来引导和教育孩子,切莫等到发生了意外,再来哭天喊地,后悔不迭。
一言以蔽之,政府部门在修葺和保护文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恪尽职守,未雨绸缪。要做好各种防范预案(例如该古城墙这么容易攀爬,是否在部分完工时就应该加上警示标语和防护栏杆),并要加大法规宣传力度,让人们知道擅自爬古城墙的危害,针对实际情况及时反应,快速遏止爬墙的危险之举。而民众也要提高法规意识和文明意识,要呵护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用法律和道德守护牢不可破的现代文明“城墙”。
文物保护难在说服人心
文物古建、文化遗产遭遇人为破坏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类事件之所以一再发生,究其根源,是公共保护的不力以及一部分人“文保意识”的缺失。但更为本质的原因,显然源于一种文化层面的价值断裂:相当一部分文物,尽管获得了官方的权威认定,却并未真正接续上当地人的记忆脉络和情感共鸣。
通常而言,那些地标性的经典文物,往往更容易得到当地人的自发性认同和维护。而与之相较,那些被重新发现、追加赋义、再构形态的众多“新文物”,却得不到同等待遇。正定县的古城墙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至最近才完成大部分修缮。有鉴于此,当地人在一时之间很难发自内心地对其产生足够的认可与尊重。而这种心态的直接后果,就是古城墙变为了“攀岩墙”。
对文物古建来说,能不能被官方认定体系承认、获得一个光鲜的身份是一回事,而能不能得到民间的接纳和尊重则是另一回事。随着文物保护和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注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文物”进入人们的视野。该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将它们融入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又该怎样对民众进行必要的审美训练和趣味培养?这些,都是今后必须正视的问题,否则诸如“攀岩墙”之类的尴尬还会继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