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治霾”:行动的幻觉
2017-12-28曾于里
曾于里
每年入秋以后,北方一些城市又开始时不时地受到雾霾的严重侵袭。
这似乎越来越不像是个重大新闻了,大家对雾霾也渐渐习以为常。不过,关于雾霾的种种新段子,还是会适时地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
这其实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在雾霾天我们就热衷于说段子、传播段子?当我们说着段子时,我们究竟想表达些什么?
可以说,段子的美学关键词是反讽。反讽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正话反说,表面上通过对事物的赞美和欣赏来表现事实上事物的丑陋和虚假,表达内心情感上所隐藏的对这种丑陋和虚假的讽刺、鄙视或者愤怒。
高尚与卑琐、真理与谬论、主义与顺口溜、现实与荒诞、希冀与失落,这些原本相互冲突的观念、思想与情绪并列起来,因强烈的落差或出乎意料的逆转,消解了严肃,解构了正谕,戏说了主流,也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
它们就像是不断涌现的民意,提醒政府雾霾治理得提挡加速。
责骂政府部门治霾不力,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般的舆论了,雾霾天人們更习惯这么做。
政府部门的确该为雾霾负主要责任,应该及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做好生态建设,等等。
不过,我们除了责骂是否就无事可做了?雾霾是否就只是政府部门的责任?
事实上并不如此。比如说在北京,机动车是PM2.5的第一贡献者,油品质量低劣其实是最重要的原因。
据媒体公开报道,一辆小汽车在北京马路上行驶时排放出的PM2.5颗粒,抵得上15辆欧盟标准汽车的排放量之和。
不过,无论是雾霾天还是非雾霾天,北京的街上最不缺的就是小汽车。
骂雾霾都很起劲,但一旦要他坐地铁出行,很多人就不愿意了。
当然,这些并不是说大家都别开车了,而是一种提醒:雾霾也与我们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密切相关,要真正抵制雾霾,还得人人行动。
但是,只有少部分人会意识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公共意识、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很多人以为他们已经在说段子的时候尽了责任,他们已经批评了政府部门,已经表达了一种意见。
段子给了他们一种行动的幻觉。这种幻觉消解了人们真正的行动力。我们沉浸于段子时,一定误以为自己在对抗雾霾。
雾霾治理需要政府主导,但离不开社会共治、人人共治,这是所有走过雾霾的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中国也不可能例外。
段子让我们成了只说不做的“键盘侠”。
因此,前年雾霾,去年雾霾,今年雾霾,雾霾依旧,我们一边说段子,一边戴上口罩出门,渐渐习惯在雾霾天里“自在”地呼吸与生活,我们真的与雾霾和谐共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