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亚次大陆的历史记忆(上)

2017-12-28吴孟克

世界知识 2017年18期
关键词:殖民印度英国

吴孟克

8月28日,非法入侵中国西藏洞朗地区的印度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到了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这一事件对中印关系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充分地暴露了印度的“霸主心态”。追根溯源,印度的这种心态源自其漫长的英国殖民历史,印度一直认为自己是英属印度帝国的继承者。

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河畔的城邦国家。但毫无疑问,英国统治印度时期(可进一步划分为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时期和英属印度时期)是影响现代印度国家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时代。南亚多国之间至今也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奠定自这一时代,而现代印度国家的对外政策在思路和理念等很多方面也都可以在英国统治印度的历史中找到根源。

英国为统一印度国家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印度”只是一个地理名词,用于描述这片位于亚欧大陆南部的、被一系列山脉分隔出的半岛形区域——南亚次大陆或称印度次大陆。由于北部的山脉分隔,南亚次大陆形成了一个独特气候—地理单元,也因而有着某种文化统一性。但直到英国人1849年完全统一次大陆之前,南亚次大陆长期陷于分裂状态,虽然之前出现过两次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但都因基础不牢而非常短暂,不久后便回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英国殖民统治对于统一印度国家的意义首先在于,英国从领土上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1757年6月23日,英国在普拉西战役中战胜了法国支持的孟加拉的封建统治者,这使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主要包括今日孟加拉国以及今日印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一带)站稳了脚跟。以此战为起点,英印军队南征北战,终于在1849年将北起阿富汗、南至印度洋的整个次大陆统一在了不列颠帝国的旗帜之下,1876年后官称“印度帝国”。

与历史上南亚次大陆封建王朝的“统一”相比,英国对南亚次大陆的统一更为彻底也更为牢固。次大陆历史上强有力的封建王朝大多只是通过武力迫使地方的领主表示臣服,一旦中央权力衰弱,他们就会重归独立。英国则通过一系列制度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的可能:在等级上,印度土邦的统治者统一被称为“王公”(prince),从而低于由英国君主兼任的印度帝国“皇帝”和被称为“副皇”的英印总督;土邦仅保留仪式性质和警察性质的武装力量,领地上驻扎英印军队,费用由驻在土邦承担;土邦放弃外交自主权,放弃自行与其他土邦解决彼此争端的权利;土邦不得建立弹药、枪支工厂,不得兴建军火库等设施;由英印当局派遣监督官负责监督各王公。这一系列条约使得封建割据在南亚次大陆难以再次实现。

其次,英国人建立了一系列维持统一国家的技术工具,最为明显的就是铁路网、电报体系和邮政体系。印度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开始于1859年,紧跟在1857年~1858年的印度大起义之后。英国人在印度修建铁路最初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用于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英印的官僚行政体系也是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国家留下的宝贵技术工具之一。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印度次大陆历史上从未能建立全国性的文官治理体系。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殖民者开始大规模将英国的官僚制度引进对其印度领地的治理之中,最终于19世纪中叶在南亚次大陆形成了具有近代特征的治理体系。这一治理结构最后基本被独立的印度国家所继承了下来。英国殖民统治还为印度各语言族群提供了进行交流的工具——英语。

最后,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客观上促成了“印度”共同身份的构建。南亚次大陆在历史上长期分裂,各地区之间语言不通、宗教各异,这使他们长期以来并没有共同体的意识。到了英国统治南亚次大陆的时代,在英国人的眼中,印度次大陆的所有居民都是“印度人”,无论他说什么语言、信什么宗教。“印度人”的认同正是在与英国白人的对比中形成的。印度历史上最早的护照就印有“印度帝国”的称谓。

现代印度国家是英属印度的继承者

今日的印度共和国在领土上继承了当年英属印度的最主要部分,因而印度是英属印度最重要的继承者,但这种继承不仅仅是领土意义上的继承。

建立当代印度国家的社会阶层在英属印度的母体之中就已经形成,而且当时就已经是统治机器中的重要部分。这些阶层至今一直在印度共和国发挥主导作用。例如,1885年第一次印度国民大会的大多数代表都来自高种姓,他们都讲英语、上过大学。再比如,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总督康沃利斯改革了孟加拉的土地制度,形成了一个地主阶层,这个阶层今日依旧在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北方邦等印度北方各邦政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再例如,1857年?1858年印度大起义之后,锡克族群在英国“分而治之”策略下被划分为了“尚武民族”。这个族群一直是英印军队主要兵源之一,其至今也仍然是印度武装力量中的重要部分。与中国和俄国的情况不同,印度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消灭前统治阶层的历史事件,英国人所构建的统治架构基本上被保留了下来,只是最上层由印度本土精英取代了英国殖民者。独立的印度国家也因而从一开始就没有“革命国家”的“血统”和视角。

英国的制度和政治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印度的政治和法律结构。印度的第一部宪法是基于1935年英国人制定的《印度政府法案》所草拟的,起草者安贝德卡尔博士曾经留学英美学习法律。印度国家的其他主要创建者,如尼赫鲁、帕特尔和甘地也都有过赴英国留学的经历。因而就不难理解,印度独立之后在处理对外关系方面的很多内容都继承了英印的旧政策。

印度是英国殖民体系的中心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之后,英国的殖民重心逐渐转移到了位于亚洲的印度。印度逐渐成为了“大英帝国皇冠上最珍贵的宝石”,也因而成为了英国制定其殖民政策的核心。

回顾英国势力在亚洲扩张的历史,可以说是围绕着印度进行的。1810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走毛里求斯,主要是因为这个岛屿曾经是法国在印度洋的海军据点。1839年,英国占据了今日也门的南部地区,建立了亚丁保护地。这主要是因为亚丁扼守曼德海峡,是巩固英国通往印度航线的关键。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开始对今日的马来半岛进行殖民扩张。这些扩张的最初目的是获取在孟加拉湾东岸的海军基地。对缅甸的战争主要是为了巩固英印统治的核心地区——孟加拉东北方向的安全。对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逐步占领是在对缅甸战争的需求下催生的,其主要意图在于获取海军据点。

英國在环印度洋及英国到印度航线上的地带大肆扩张,客观上也加大了印度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第一,在这些殖民战争中,印度兵大多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英国人一般承担技术和指挥岗位。很多英国殖民地的驻军基本上全是印度人,比如在毛里求斯和亚丁。

第二,英国的殖民扩张事实上形成了许多隶属于英印的“殖民地的殖民地”。比如分布在马来半岛的海峡殖民地、也门的亚丁保护地和缅甸,在行政上都曾长期划归英印总督管辖。缅甸直到1935年才从英印分离出来,成为了“英王直属殖民地”。英国人在缅甸广泛借助印度人维持其统治,英国在缅甸的殖民官员人数不足时,就会任用印度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行政管辖划分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锡兰(今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长期不受英印总督管辖,而是英属锡兰总督的势力范围,因而日后都成为了独立国家。

第三,英国殖民体系客观上促成了印度文化软实力的扩张。在19世纪上半期,各英属殖民地纷纷废除奴隶制后,源自印度的契约劳工就成了英国种植园所需劳动力的首选。遍及前英属殖民地国家的印度裔族群大多都是种植园契约劳工的后代。随着印度裔居民扩散的,自然也有印度的文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时候,印度一些工商业阶层的利益事实上也随之扩张。例如,很多印度商人参与到了对锡兰的贸易之中,他们以期货的形式在当地收购烟草;孟加拉的地主阶层在缅甸南部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和阿拉干(若开)一带投资稻米等作物的种植园;印度商人广泛参与了对中国西藏的贸易活动,通过收购羊毛等产品获利。

这一阶段英国在环印度洋大肆扩张、英印居其中的历史构成了现代印度国家重要的历史记忆。从尼赫鲁对从好望角到马六甲的印度霸权的幻想中,也能看到昔日英印帝国在印度洋殖民体系中地位的影子。

(作者为《世界知识》杂志编辑、记者)

猜你喜欢

殖民印度英国
英国的环保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殖民岂能有功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英国圣诞节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印度式拆迁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