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曾有繁花开
2017-12-28数帆老人
数帆老人
9.三联书店的丛书系列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启蒙浪潮里,三联书店是中流砥柱。80年代也是三联书店的出版黄金年代,不知给饥渴的中国读者喂了多少五花八门、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今成为社会中坚的“50后”“60后”,还有少许“70后”,谁没受到过三联出版物的影响?他们经过当年的启蒙,打下了文化的根基,如今面對纷杂的世界才能应付自如。在这方面,三联功不可没。
80年代的三联出版物,《读书》杂志是第一号精神指南,后来到世纪之交渐渐不行了,感觉成了鸡肋。但是,对《读书》杂志的那份感情,多少年下来成了习惯戒不掉了,如今只是翻翻而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每一期都如饥似渴反复品味了。《读书》杂志之外,下列这些三联的丛书,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当代西方学术文库]甘阳主编的“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之一,看看书目就知道有多么强悍: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尼采《悲剧的诞生》、舍斯托夫《在约伯的天平上》、本雅明《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都是重量级人物的重量级著作,让人望而生畏。我当年追赶时尚买了十几本,有几本特别喜欢,如萨特《词语》、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有几本则一直没能读懂,尤其是《存在与时间》,犹如天书。此书印了51000册,我不相信51000个读者都能读明白,其实只要有其零头1000个读者能深入海德格尔的世界,这本书就没白出。最近读到查建英女士《八十年代访谈录》,甘阳先生叙述他们当年编辑这套丛书的甘苦,大为感佩。这一批当年的中年学者筚路蓝缕之功,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新知文库]也是“文化:中国与世界”系列之一,小开本,篇幅都不长,内容却很丰富,评介西方的人物、思想、制度,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属于大师们撰写的小书,短小精悍,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我特别欣赏第一辑里的几种:《关于爱》《西西弗的神话》《劳伦斯》《乔伊斯》《我与你》……如果说,“当代西方学术文库”是主战坦克,这套“新知文库”收入的小册子就是手榴弹,个头儿虽小,“杀伤力”却不容小觑。
[读书文丛]这套书用“可爱”两字形容再合适不过。当年我曾在新华书店目睹过抢购董鼎山《天下真小》的场面,架上几十部书一忽儿即被抢购一空,一个学生模样的青年买到书后,那欣喜若狂的眼神犹令我印象深刻——当年人们的那种读书热情恐怕是再也回不来了。让我惋惜的是,这套书我只有几本,大概是当年该买该读的书太多,这些文坛名人们写的小随笔“火力”还不够猛,不过瘾,所以放弃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悔不当初。尤其是错过了黄裳的《珠还记幸》,乃罪不可恕。前些时看到该书再版的天价,心里更加不是滋味。
[文化生活译丛]这是在读书人心目中地位很高的一套丛书,至今仍在出版中,但是感觉不如当年那样吸引人了。在三联的丛书系列中,这套我收集得最多,喜欢读的也最多,特别是几本有关我所钟爱的作家的小书:《海明威谈创作》《一部小说的故事》《番石榴飘香》《昨天的世界》等。其他还有几本当年的热门读物:《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异端的权力》《情爱论》《自我论》……各个精彩纷呈,令人难忘。现今我正在致力收集这套书的电子版,可惜《鼓声寂然》和《暮色昏黄》两本,一直不见其踪影,原因不明。
[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这套书和人民文学的“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互为倚角之势,后者收入的是19世纪之前古典文学家的著作,这套“现代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则收入20世纪的经典文艺理论著作,这套丛书里的《英国作家谈文学》《法国作家谈文学》《美国作家谈文学》三部,可读性很高。此外,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两部,就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了。
上世纪80年代的三联,还有一套世界文化史方面的丛书,浅黄色封面,装帧格式一样,但没有标示丛书名称。其中《欧洲文化的起源》《基督教的起源》《文明和野蛮》《关键时刻》等,都很好看。这套丛书里,房龙的《宽容》是当时的超级畅销书,颇类时下的品三国、品论语之类。世界变了,读者的构成也变了,像《宽容》这样的书,也许再也不会像当年那样红得不可思议了。
10.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丛书群系列
上世纪80年代社科类丛书出版机构中,除北京有三联、商务之外,上海也是一方重镇,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都分别推出了好几套分量十足的丛书,颇引人注目。这里先说说上海人民的几套丛书——
[西方学术译丛]这套丛书,大多是文革前作为“内部发行”读物出过的,80年代后期再版,好像一共有20种。我收集了第一批的10种,想不起什么原因,错过了以后出的另外10种。这套书收入的虽然都是伏尔泰、罗素、威廉詹姆斯、杜威、汤因比这些大师的著作,书名也醒目(比如《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人的问题》《人本主义研究》《社会改造原理》《开放的自我》等),内容却陈旧和杂芜,时间跨度也过大,在80年代疾风暴雨般地介绍西方新思潮、新学科、新观念的热潮中,显得不够时尚。其中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尽管是缩写本,那也是厚厚三册,研究西方史学此书是必读的。前几年,终于等到了美轮美奂的《历史研究》插图本,我在书店翻了一下,觉得还是80年代的这一套读起来感觉舒服,有一种庄严感。
[中国文化史丛书]80年代有过一阵短暂的禅宗热,记不清始作俑者是不是这套书里葛兆光先生的《禅宗与中国文化》。这本书我翻来覆去看过多遍,迷幻于禅宗的魅力,以致后来又收集了多本铃木大拙的作品。这套书,是清一色的白色封面,朴素大方,其中重量级作品是余英时先生的《士与中国文化》,余先生文章的治学路数,跟内地学者的路数大不相同,在当年感觉非常新奇。此外,《怫教与中国文学》《道教与中国文学》两部也值得一读。我还买过一本《中国小学史》,读过之后曾浅薄地以为,钻故纸堆的传统学问实在意思不大。
[人文研究丛书]这套书从80年代开始,出到90年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刘小枫先生的《拯救与逍遥》。刘先生的思路开阔,纵横中外,挥洒自如,文笔优美流畅,说法是不是站得住脚,倒是很难说了,但当初读的时候,真是过瘾之极。此外,杜小真介绍萨特、苏国勋介绍韦伯,都各有各的精彩。钱理群先生的《周作人论》,加上他的其余两本——《心灵的探询》《周作人传》,这一系列可谓研究周氏兄弟的扛鼎之作,不知如今的北大中文系,钱先生的弟子们能否有这种功力了?
[思想者文丛]这套书好像出得不多,醒目的黑色封面,给人一种冷峻感。其中一本朱维铮的《走出中世纪》,当年我读得兴致盎然。我以为,好的史书不仅仅是组合史料、然后再复述一遍,而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解读。朱先生的著作正是这样,给我很大的满足。此后,这套丛书一直到《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出来,才给我同样的满足。至于这套书的其他几种,不说也罢。
上海人民出版社当年还有一套“新学科丛书”,影响很大,好几个作者都是颇有知名度的人物,这里就不赘述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