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尔卑斯山中的铁骑

2017-12-28苏锷

现代兵器 2017年12期
关键词:炮塔坦克瑞士

苏锷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山地小国瑞士在军事领域一直是以其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步兵而闻名于世的。不过,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在一战之后,装甲部队在瑞士国防力量中的地位开始逐渐突出起来。1921年,瑞士从法国获得了2辆雷诺FT轻型坦克,并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和同时期的许多国家一样,瑞士对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和价值,还没有形成清晰准确的认识。当时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将坦克简单地视为实施进攻的一种手段,而瑞士国防的基本方针是防御,两者似乎是完全对立的。于是,瑞士军方在完成对雷诺坦克的评估后,就没有了下文。

直到30年代初,瑞士军方才再次开始为装备坦克而采取行动。1931年,瑞士向英国维克斯公司购买了2辆卡登-洛伊德MkⅥ超轻型坦克,两年后又购买了2辆稍大一些的维克斯M1933型。但这些坦克也只是被骑兵部队用于评估。1935年,瑞士又购买了4辆维克斯M1934型,不过仍未脱离试用和评估的阶段。

1937年,瑞士终于决定从捷克购买一批LTH轻型坦克,来装备瑞士陆军步兵师的侦察部队。7.5吨重、装备1门24毫米火炮的LTH坦克是当时最优秀的装甲战斗车辆之一,与之相类似的产品不仅装备了捷克陆军,还出口到了伊朗、秘鲁、立陶宛等国,并向瑞典出售了生产许可证。瑞士购买的LTH轻型坦克是由捷克提供部件,在瑞士完成组装的。不过,发动机采用的是瑞士自产的125马力苏拉柴油机。在捷克被德国吞并之前,瑞士总共组装了24辆LTH轻型坦克,其国内编号为Pz.39(Pz是德语PANZER一词的缩写)。瑞士陆军用这些坦克编成三个坦克连,这也是二战爆发时瑞士装甲部队的基本家底了。

二战期间,严守中立的瑞士自然无法从国外获得装甲战斗车辆。因此在战争后期,瑞士开始了自行研发的尝试。1944年,瑞士在Pz.39的基础上,将其底盘加长,安装1门75毫米火炮,开发出NKⅠ自行火炮。一年后,瑞士又研制出具有完整装甲防护结构的NKⅡ型75毫米突击炮。值得注意的是,NKⅡ的战斗室是由一个完整的大型铸件构成的,这是瑞士在装甲车辆生产方面取得的一个显著的进步。

由于此时战争已近尾声,军方对新式装备的需求也不再迫切,因此NKⅡ的研制工作没有继续进行下去。1946年,瑞士以非常优惠的价格,从捷克购买了一批原本为德国陆军生产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其总数达到了158辆,交付时间从1947年一直持续到1952年。“追猎者”在瑞士的编号为G.13。这种外形低矮、机动性强的坦克歼击车很好地满足了瑞士军队对机动反坦克武器的需求,也是瑞士第一种大批量装备的装甲战斗车辆。

1950年6月,朝鮮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的进攻,表明坦克在山地环境下依然能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受此影响,瑞士在1951年决定为本国军队购买550辆坦克。当年12月,瑞士向法国订购了200辆AMX-13轻型坦克。1955年和1956年,瑞士又向英国分别订购了“百人队长”Mk.3和Mk.7型坦克,数量均为100辆。1960年,南非以十分优惠的价格向瑞士出售了100辆“百人队长”Mk.5。这样,到1960年年底,瑞士陆军已装备有300余辆“百人队长”,其中半数在后来的改进中装备了性能优异的英制L7型105毫米坦克炮,总体战斗力已相当可观。

自行研制之路

在购买国外坦克的同时,瑞士军方也没有放弃自行研制。早在1951年,瑞士军队总参谋部下属的技术部就开始研究论证本国研制生产坦克的问题。对当时的瑞士来说,自行研制生产坦克可使军队装备不受制于外国,并节约外汇。更重要的是,瑞士国土大部分都处于阿尔卑斯山区,中部瑞士高原上也有大量起伏不定的小山,且河流湖泊众多,国外装备难以很好地适应这样的地理环境,自行研制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首选。

1953年,军方将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交给了瑞士老牌的军工企业——联邦制造工厂。1958年,第一辆原型车被生产出来,次年又生产出第二辆。这两辆原型车装备了不同的主炮。第一辆采用的是瑞士自制的90毫米反坦克炮,第二辆则沿用了早期“百人队长”坦克的83.4毫米(20磅)坦克炮。实际上,瑞士陆军在1957年就已决定采用90毫米炮作为新型坦克的主炮,因此在原型车之后生产的10辆预生产型装备的都是90毫米炮。

预生产型车在1961年全部完成,并被赋予Pz.58的军方编号。不过,此时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英国皇家军械研究发展中心已成功地开发出L7型105毫米坦克炮,并开始装备英军“百人队长”和美军M60主战坦克。针对这一情况,瑞士军方当机立断,决定在新型坦克上同样装备105毫米坦克炮。主炮升级后的坦克的编号也由Pz.58变为Pz.61,军方在当年就下达了150辆的生产订单。3年后,联邦制造工厂交付了第一辆Pz.61,整个生产过程一直持续到1966年。

Pz.61总体设计特征

Pz.61在总体设计上采用了现代主战坦克典型的结构布局,外观上似乎平淡无奇。但实际上,这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坦克。首先,其战斗全重很轻,仅38吨,是同时期装备L7系列105毫米主炮的西方坦克中最轻的一种。与之相近的,只有英国维克斯公司为出口而研制的维克斯MK.1主战坦克,以及日本研制的74式主战坦克的原型车STB-1。

Pz.61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车身很窄,宽度仅有3.06米,而同时期其他型号的主战坦克一般都在3.5~3.6米。车身窄小使得Pz.61在铁路运输时十分方便,而且也便于其通过狭窄的村镇街道和山间小路。“轻”和“小”的特征,无疑是瑞士山地环境在坦克设计上最直接的体现。

不过,虽然Pz.61车身相对狭小,但车体内部乘员的空间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甚至还有空间放置一个容量为100升的饮用水箱。当然,这必须借助于各种巧妙的设计,其中之一就是和苏制T-55坦克相类似的弹架油箱。Pz.61的车体前部驾驶员两侧各设置了一个油箱,油箱上开设了孔洞,用于存放105毫米炮弹。这比传统的弹药油箱分置设计节约了不少空间,而且柴油箱也为弹药提供了额外的防护。

Pz.61的车体本身也很独特,是整体铸造成型的,与之相似的只有美国M48坦克。相比轧制装甲板焊接而成的车体,整体铸造车体的防弹外形更加理想,花费的制造工时也要比小型铸件加焊接的方法更少。而且对瑞士来说,采用整体铸造车体还解决了所需厚度的装甲板国内无法生产的问题。但整体铸造的难点在于如何精确控制大型铸件的壁厚,使其既不低于设计要求,又不致增加车体重量。这个问题最终由瑞士沙夫豪森的乔治·费歇尔公司成功解决,使坦克的生产得以顺利进行。Pz.61车体正面的最大装甲厚度达到了120毫米,显著优于同时期采用焊接车体和炮塔的英国维克斯MK.1坦克。

除了生产铸造车体外,乔治·费歇尔公司也负责生产Pz.61的整体铸造炮塔。Pz.61的铸造炮塔和苏制T-54/55及T-62坦克的炮塔比较相似,炮塔后部都没有突出的尾舱。但和后者有所不同的是,Pz.61的炮塔顶部较高,比苏制坦克的炮塔更近似于半球状,因此火炮的最大俯角可达10°,远大于苏制坦克主炮的4°,这对山地作战中在反斜面阵地实施射击是非常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证火炮射击俯角的同时,Pz.61的整车高度仍被控制在2.47米(至炮塔顶部),比“百人队长”“酋长”和M60A1等坦克都要低。即便是将炮塔顶部的观察塔计算在内,其高度仍只有2.72米,这仍比同时绝大多数西方坦克都要低。Pz.61的炮塔上有一个指挥塔和一个观察塔。指挥塔供车长使用,安装有8具潜望镜,观察塔供装填手使用,开设了6个观察窗口。这样的设计使装填手也拥有了较好的全向观察能力,但观察塔比指挥塔略高,因此对车长的观察视野有所妨碍。

火力與火控

Pz.61炮塔内安装的105毫米主炮是英国L7A1型坦克炮的改进型,由瑞士按许可证在国内组织生产,编号为Pz.Kan.61。和同样装备该炮的美国M60、西德“豹”1等坦克一样,Pz.61的主炮可发射脱壳穿甲弹,炮口初速达1470米/秒。此外,该炮还能发射碎甲弹(炮口初速730米/秒)和瑞士自制的高爆弹(炮口初速600米/秒),但没有配备破甲弹。主炮弹药基数为52发,其中驾驶员左右两侧的弹架上各存放22发,另外8发存放在炮塔内。

和英国原产的L7A1坦克炮相比,瑞士生产的火炮有一些改动。其楔式炮闩呈独特的倾斜状态,从垂直方向向左侧倾斜了大约23°,后坐距离也延长到0.55~0.6米,比其他同类105毫米炮几乎增加了一倍,这样显著减小了后坐力。此外,火炮的俯仰控制装置的设计也与众不同,没有采用常见的耳轴齿轮,而是用安装在炮尾的限位控制装置来实现俯仰动作,其最大射击仰角可达21°。

Pz.61的辅助武器也和同时代大多数主战坦克不同,其并列武器没有采用机枪,而是1门瑞士厄利孔公司生产的5TGK 20毫米机炮,主要用于对付那些机枪难以打击、而使用主炮又显得过于浪费的目标。5TGK采用细长的100倍径身管,射速800发/分,弹药基数为240发。

除了并列机炮,Pz.61的装填手观察塔上还装有1挺MG51 7.5毫米机枪(弹药基数3000发),这也不同于大多数同时代西方坦克为车长配置机枪的做法。瑞士人认为坦克车长应专注于指挥全车作战,不应被操作机枪这类的次要任务分散精力。有意思的是,同时期的苏制坦克也采用了在装填手舱口处安装机枪的设计(只是两者炮塔内乘员的布置正好相反)。此外,在炮塔后部两侧还各装有3具L.Pz.51型80.5毫米烟幕弹发射器,其有效发射距离为50~150米。

Pz.61的火控系统比较简单,主要设备包括1具瑞士自行研制生产的合像式光学测距仪,其基线长度为1.55米,测距范围400~4000米,由车长负责操作。此外,车长和炮长都配备有1具潜望瞄准镜,车长瞄准镜只有单一的8倍放大倍率,而炮长瞄准镜有2.7倍和8倍两个倍率。其他设备还包括火炮耳轴倾斜测量仪、间瞄方位角指示器等。

炮控系统中,炮塔的回旋和火炮的俯仰均由法国SAMM公司生产的电液式驱动机构来实现,这是Pz.61上仅有的两个由外国提供的部件之一(法国AMX30坦克也采用了同样由SAMM生产的与之极其相似的产品)。驱动机构中关键的部件是两台由多柱塞液压泵驱动的电动马达,其中一台负责火炮俯仰,最大俯仰速率可达31°/秒;另一台负责驱动10吨重的炮塔,其最大回旋速率为24°/秒。

动力、操纵和悬挂系统

除了火炮俯仰和回旋控制装置外,Pz.61上另一个来自外国的部件就是发动机。其选用的MB 837发动机由西德MTU公司生产,与西德“豹”1坦克的发动机很相似。不过,Pz.61的发动机为8缸,而“豹”1发动机为10缸。考虑到Pz.61的开发要早于“豹”1,因此前者发动机的使用情况和经验,对后者发动机的设计无疑是很有助益的。

MB837发动机为传统的水冷式四冲程柴油机,气缸直径165毫米,活塞冲程175毫米,排量29.9升,转速2200转/分时输出功率630马力,可驱动Pz.61达到55千米/时的最大公路行驶速度。坦克的爬坡度为27°,涉水深1.1米,可克服0.75米的垂直障碍和2.6米宽的壕沟。车内的燃料储备为760升,最大公路行程可达300千米。除了主发动机外,Pz.61还装备有1台31马力的四缸辅助柴油发动机,用来驱动车内的9千瓦发电机。

传动系统由瑞士SLM公司生产,采用半自动变速箱,有6个前进挡和2个倒挡。操纵系统采用双差速转向,带有液压转向操作装置,使用方向盘操纵,较为省力。在Pz.61之前,只有法国在30年代研制的Char B 1重型坦克运用过双差速转向系统。这种比较复杂的转向系统赋予了坦克无级和连续转向的能力。

Pz.61的行走系统每侧有6个双轮缘挂胶负重轮和3个托带轮。负重轮均采用独立悬挂,悬挂装置也很独特,为锥形碟盘弹簧。这种悬挂装置最早出现在二战末期德国设计的E系列装甲战车上,Pz.61则是第一种运用此类悬挂装置的批量生产的坦克。其特点是结构紧凑,相对于其尺寸和重量,能吸收较多的冲击能量。而且由于尺寸小,可以不占据装甲车体内部的空间,这对于Pz.61这样车体尺寸较小的坦克来说,尤其有意义。但不足之处是行程比较有限,不利于坦克在越野状态下高速平稳地行驶。Pz.61的最大越野行驶速度只有25千米/时,悬挂系统的限制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Pz.68主战坦克

在Pz.61的生产全部完成后,瑞士陆军决定继续订购一批改进型。1968年,军方正式下达了170辆改进型坦克的订单,坦克的编号也相应改为Pz.68。1971年1月,联邦制造工厂向陆军交付了第一辆Pz.68。

和Pz.61相比,Pz.68的车体长度和宽度都略有增加,分别为6.88米和3.14米(Pz.61的这两项数据分别为6.78米和3.06米),战斗全重上升到39.7吨。不过从外观上看,Pz.68和Pz.61仍非常相似,比较显眼的差异就是Pz.68的炮塔后部加装了储物框,此外在炮塔左侧增设了一个小舱口,用来向车内补充弹药,以及抛出主炮射击后产生的空药筒。事实上,Pz.68的内部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改进。首先是安装了电液式火炮双向稳定系统,使坦克在行进间的射击命中率得到有效提升。不过,在当时的火控系统技术水平条件下,该坦克实际上并不具备有实战意义的行进间射击能力。火炮双稳系统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坦克能够在行进时将火炮指向目标并保持这个状态,这样能大幅度缩短停车-开火的时间间隔,同时仍保持应有的命中率。

Pz.68的另一项主要改进是取消了作为主炮并列武器的20毫米机炮,改用MG 51型7.5毫米机枪作为并列武器。瑞士陆军在实践中发现,20毫米机炮虽然威力远胜于机枪,但占据了炮塔内部过多的空间,而且备弹量较少,火力持续性不足。此外,机炮射击时会有大量火药气体进入炮塔内,情况比机枪射击时要严重得多,令乘员难以忍受。这两项原因促使军方做出了更换并列武器的决定。更换并列武器后还带来了另一个好处,释放出的空间使Pz.68的主炮弹药基数比Pz.61增加了4发,达到了56发。

Pz.68的动力和传动系统也进行了改进,发动机采用涡轮增压,功率提升到660马力,使坦克的最大行驶速度相应提高到60千米/时。传动系统的倒挡数增加到6个。在行走系统方面,原来的全钢履带被挂胶履带所取代,而且新履带的履带销孔内也带有橡胶垫。此外,履带宽度也略有增加,由Pz.61的0.5米提高到0.52米。履带接地长度则延长了0.3米,达4.43米。履带的改进一方面减轻了对路面的破坏,减小了坦克行驶噪音,延长了履带寿命。但另一方面,新履带要比全钢履带重了近一吨,是造成Pz.68车重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Pz.68对地面的单位压力和Pz.61相比不降反升,从0.85千克/平方厘米提高到了0.86千克/平方厘米。

变型车

在开发Pz.68的同时,瑞士人也在着手研制变型车。第一种变型车是利用Pz.61的底盘研制而成的Entp. Pz.65装甲抢救车。该车于1970年在联邦制造工厂投入批量生产,其机动性能与Pz.61近似,但炮塔被拆除,车体上改装了一个箱形的上层结构,用以容纳5名乘员以及多种救援设备,并装有1挺用于自卫的7.5毫米机枪,以及4具烟幕弹发射器。Entp.Pz.65的主绞盘具有25吨的牵引力,并配备有120米长的钢缆。此外还装有1个配备240米钢缆的辅助绞盘。该车的绞盘都由发动机直接驱动,因此车辆的行驶和牵引无法同时进行。但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不必再为抢救车专门安装一台用于牵引的发动机。

Entp.Pz.65还装有一个A字框形起重臂架,最大提升力为15吨。整个臂架的回转轴位于车体前端翼子板的上方,框形臂架的两臂由两段构成,其中较长的一段在不工作时可以向后折平放在车体顶部。这个起重臂架的独特之处在于利用液压装置可以做轻微的倾斜,这样在吊放诸如坦克发动机一类的物品时可以较好地调整位置。

和大多数装甲抢救车不同,Entp.Pz.65没有装备独立的驻鋤,但在车体前部装有大型推土铲,这个推土铲在必要时也可以作为驻锄来使用。

另一种变型车是Bru.Pz.68装甲架桥车。其原型车采用的是Pz.61的底盘,生产型车则改用Pz.68底盘,战斗全重达44.6吨,乘员为3人。该车架设的是单节平推式桥,其优点在于架设和收撤时不必举升桥体,有利于在敌前隐蔽实施作业。缺点则是受桥体的影响,整车的长度很长,达20.1米,不利于车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通行。桥梁由铝合金制成,自重6.6吨,全长18.23米,宽3.79米,标准载重50吨,最大载重60吨。桥梁的架设和收撤通过液压-机械驱动的伸缩杆来完成,架设和收撤的过程都可由乘员在车内控制完成,架设耗时约2~3分钟,收撤需耗时5分钟。

第三种变型车比较独特,是被命名为Pz.Zielfz.68的装甲靶车。该车安装有一个八角形重型装甲炮塔,炮塔上装了一根假炮管,此外在车体上安装有附加装甲,两侧都加装了装甲裙板。该车专门用于训练步兵反坦克武器射手,其全重为38吨,乘员2人。

除上述三种变型车外,瑞士还利用Pz.68的底盘试验性地研制了两种变型车,其一是采用了西德“猎豹”自行高炮炮塔的防空战车,其二是被称为Panzer-Kanone.68的155毫米自行火炮,战斗全重47吨,配备有自动装弹机,火炮最大射程30千米。前者没有投入生产,后者在制造了4辆原型车后,因瑞士购买美国M109自行火炮而放弃了生产计划。

改进和提高

Pz.61/68坦克服役后,瑞士军方针对其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多次改进。其中,对Pz.61的改进比较简单,首先是在1976至1977年,更换了车载无线电通讯系统和车内通话系统,加装了1部SE-412中距电台,为发动机换装了干式过滤器,有效地改善了车辆的可维护性。此后,又在80年代初换装了性能更好的炮长瞄准镜,同时拆除20毫米并列机炮,代之以MG51型7.5毫米机枪。由于主炮弹药基数未变,因此机枪弹药基数提高到5400发,比Pz.68还要多200发。炮塔后部加装了1具瑞典博福斯公司生产的“利兰”71毫米双管照明弹发射器,平时处于放倒状态,使用时竖起,采用人工装弹,炮口装填,备弹6发。此外,车内还加装了防辐射屏蔽衬层和核生化超压防护系统。

相比较而言,对Pz.68的改进次数更多,层次也更深。1974年,瑞士军方获准对50辆Pz.68坦克进行改进,内容包括安装交流发电机、主炮热护套、二氧化碳抽气系统。这次改进耗资1.463亿瑞士法郎,经过改进的坦克于1977年3月至12月交付瑞士陆军。这批坦克也被外界称为Pz.68 Mk2,但瑞士军方并没有采用这种西方军界比较惯常的名称,而是称之为Pz.68第二系列(最初的生产型相应地被称为第一系列)。

仅过了一年,瑞士就决定对110辆第一、二系列Pz.68坦克再次实施改进。这次改进的重点是换装一个更大的炮塔,以期对Pz.61/68坦克长期以来遭诟病的炮塔空间不足、不利于乘员长时间作战的问题有所改善。整个改进项目耗资4.47亿瑞士法郎,改进后的坦克于1978年至1979年间陆续交付使用,战斗全重增至39.9吨。这是Pz.68的第三系列,也被称为Pz.68/75。

不过,虽然在短短几年间就经过了两次改进,但Pz.68还是在使用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1979年夏,瑞士《世界周刊》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披露出Pz.68存在的诸多缺陷,比较严重的有:核生化超压防护系统效能不足;无线电台在全功率工作状态下会对炮控系统产生干扰,导致炮塔产生不可控的回旋;车内的电加热器工作时会令装填有炮弹的主炮意外击发。这些缺陷大多和车内电气系统的设计有关,后果也很严重,导致Pz.68实际上“不适于作战”(世界周刊语)。主战装备的严重问题甚至在瑞士政坛引发丑闻,国防部长被迫下台。

事实上,瑞士军方对上述问题也早已有所了解。1978年,军方就耗资2.07亿瑞士法郎,对60辆第三系列Pz.68进行了改进,这些坦克也因此被称为第四系列。但这次改进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直到1988年,瑞士决定对195辆Pz.68坦克实施较大规模的改进计划。这些坦克中有25辆属于状况较好的第二系列,其余则均为第三、四系列。改进的重点是安装美国霍尼韦尔德国子公司提供的新式火控系统(由瑞士康特拉福斯公司按许可证在国内生产),包括激光测距仪、新型弹道计算机和炮长稳定瞄准系统。这个瞄准系统还为车长配备了目镜,使他能够看到炮长所看到的图像。其他的改进还包括安装新式自动灭火系统,悬挂系统加装液压缓冲装置,改进整体式核生化防护系统,将车内原来的钢制油箱改为玻璃钢材质,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轻了重量。此外,所有接受改进的坦克的外表面,都用具有耐化学药剂和一定防红外探测功能的新型双组分聚氨酯涂料进行了迷彩涂装。经过这次改进的坦克被称为Pz.68/88,战斗全重达到40吨,在瑞士陆军中一直服役到2000年。

事实上,在80年代中期,瑞士还曾试图将Pz.68的主炮升级为120毫米滑膛炮。鉴于当时德国莱茵金属的120毫米滑膛炮无法安装到Pz.68较为狭小的炮塔里,瑞士自行设计了一种紧凑型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该炮采用比德制火炮更长的49倍径身管,半自动立楔式炮闩和电击发装置,安装了复合玻璃纤维缠绕成型的抽烟装置,可使用北约制式的120毫米滑膛坦克炮弹药。整个火力升级计划中还包括为炮长配备热像仪,为车长加装1挺MG51机枪。经过这项改进后,坦克主炮弹药基数减少到49发,战斗全重增至40.3吨。但由于采用新式火炮就必须为弹道计算机重新编制程序,而且炮口校准装置也需更换,加之此时瑞士陆军已开始装备德制“豹”2坦克,因此紧凑型120毫米滑膛炮停留在了原型炮阶段,只在少量的Pz.68/88坦克上进行了试用,没有投入批量生产。

结语

作为政治上的永久中立国,瑞士始终信奉着“维持和平最好的办法是准备战争”这一理念,高度重视国防力量的建设。由于地理环境比较独特,外国生产的地面装备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因此在东西方高度对峙的冷战初期,瑞士做出自行研制主战坦克的决定是顺理成章的。平心而论,作为瑞士第一种投入大批量生产的自行研制的装甲战斗车辆,Pz.61/68在作战性能上其实并不突出。但这种坦克结构紧凑、重量轻、造价相对低廉,对瑞士这样的小国来说,不失为在冷战时期比较适宜的装备。

但必须指出的是,现代主战坦克是一种复杂的作战装备。一个国家要设计生产出性能可靠的坦克,必须拥有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相当的技术经验的积累。即便是瑞士这样有着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在Pz.68坦克的开发和改进中,也产生了不少严重影响坦克作战能力的问题。现代化主战装备开发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任何致力于开发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国家去汲取和借鉴。

猜你喜欢

炮塔坦克瑞士
阅读理解专练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基于Unity引擎制作塔防游戏
莱茵金属公司将扩展德国“美洲狮”步兵战车性能
超级坦克大乱斗
伊朗新型“克拉尔”KARRAR主战坦克在当地电视台出现
96B坦克的精彩瞬间
瑞士镇迷阵
坦克新杀手
谈天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