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瓷之美(下)

2017-12-28陈辉

文物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白釉残片龙纹

陈辉

清康熙黄地绿彩云纹碗残片(图十七),内施白釉,外壁于黄釉之上满绘绿彩“壬”字形朵云纹,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一周。圈足施白釉,青花双圈内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釉面厚润,彩釉鲜亮匀净。纹饰布局疏密有致,线条微微突出,有立体感。另外,还出土有纹饰、器形相同的清康熙绿地紫彩云纹碗残片。

清康熙黄釉暗刻龙纹碗残片(图十八),内外均施黄釉,碗心暗刻戏珠龙纹,外壁近底处暗刻一周莲瓣纹,其他部分残缺。圈足内白釉,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胎质细白缜密,釉层晶莹剔透,暗刻的花纹透过釉层清晰可见。通体黄釉并装饰五爪龙纹,彰显出威严富丽的皇家气派。

清康熙黄釉暗螭纹双龙耳托杯残片(图十九),由耳杯和托碟两部分组成。耳杯内白釉外黄釉,腹部饰有模印的螭龙纹,两侧各有一龙形耳。托碟撇口,浅壁,圈足,中心有圆形凹槽,并凸起一周托圈,用以固定耳杯。沿内暗刻海水边饰一周,里心暗刻双龙戏珠纹,外壁暗刻行龙纹。托碟和耳杯底部白釉内均有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饮流斋说瓷》中有关于此杯的记载:“双耳之杯,有方有圆。康窑蛋黄色凹雕暗花者,耳作龙形,乃御窑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完整器(图二十)。

清康熙青釉莲瓣碗残片(图二十一),残片比较完整,器形为敞口,浅腹,小圈足。胎体洁白细腻,内外均施青釉,莹润清澈,光泽柔和透明,具有如玻璃般的质感。外壁刻有双层莲瓣纹,由足上至口下呈放射状排列。莲瓣尖长,挺拔有力,富有立体感。圈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内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规整的造型、雅致的纹饰与清新的釉色浑然一体,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天成”的审美趣味。

清乾隆青釉云龙纹缸,原碎成九十余块(图二十二:1),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图二十二:2)。通体施以青釉。圆口内敛,丰肩鼓腹,近足处渐敛,平底。外壁近口沿处有一周如意云纹,主体纹饰为海水云龙纹。在浪花飞溅、波涛汹涌的万顷碧涛之上,雄健威武的矫龙,在云层中飞腾,有叱咤风云之势。底足青花六字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图案的凸凹起伏,使釉层薄厚产生变化,烧成后使单一的釉色产生深浅濃淡的层次变化,增加了纹饰的立体感。龙纹隐现在润泽的釉层内,与人们赋予龙的神秘性相映衬。器形、釉色、纹饰俱佳,为乾隆朝大器中的精品。

清乾隆白瓷象(图二十三),以俯视的角度塑造白瓷象。象牙前伸,象鼻大部分隐于象牙中,双目细长。象耳一只表现细致,一只简略,大耳上刻划叶脉式的装饰。圆润健硕的身躯,憨厚可爱的形态,跃然眼前。刻划细腻的大象皮肤纹理和头顶锦披装饰,富有真实感和立体感。头顶和眼珠原应有嵌饰,出土时已佚。白瓷象是家具或内檐装修的镶嵌构件。“太平有象”是人君有德的象征。从白象头顶华丽的装饰可知,此瓷象塑造的是清代在宫廷朝会中站班的卤薄仪仗中的仪象。

清康熙虎皮三彩釉碗残片(图二十四),胎体轻薄,细白坚致。里外满釉,黄、绿、紫、白等不规则的斑块相互浸润,斑驳陆离,犹如虎皮。釉面光亮,釉色晶莹,三彩艳丽,斑块呈自然晕散。圈足内施白釉,青花双圈内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虎皮三彩是康熙素三彩瓷器中空前绝后的品种。《匋雅》曰:“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日虎皮斑也。”

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残片(图二十五),虽已成残片,但根据纹饰和所题诗句分析,原应为一整套十二只。外壁以青花五彩绘代表十二个月的时令花卉。其旁以青花按花卉寓意题写两句式五言或七言诗。残片胎薄如纸,釉层晶莹似玉。在白色素地上,先以青花绘部分枝茎、山石和地皮,再以红、绿、黄、紫、黑等彩釉绘制树干和各种花朵、动物。十二月花卉纹杯又称“十二月花神杯”,是康熙御窑名品,《匋雅》有评:“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质地甚薄,铢两自轻。”河南省博物馆藏有可资对照的完整器(图二十六至图三十二)。

清康熙斗彩雉鸡牡丹纹碗残片(图三十三),残片外壁以斗彩绘花鸟图。两只羽毛华丽的雉鸡昂首立于山石之上,一对圆腹短颈的雀鸟上下翻飞。周围衬以牡丹、玉兰等花卉。圈足白釉青花双圈内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以釉下青花、釉里红与釉上彩相结合,色彩明丽,绘制逼真,达到花鸟传神的意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完整器(图三十四)。

清康熙斗彩团夔龙纹杯残片(图三十五),内壁施白釉,外壁绘灵活多变的团状夔龙纹。夔龙口吐番莲,龙头、龙爪皆写实,白前足之后化作卷起的花枝。夔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口衔莲花,有两翼,有前足无后足。团夔龙之间绘有上下相应的花草纹。纹饰庄重典雅,色彩素雅明丽。底部圈足施白釉,青花双圈内六字楷书款“大清康熙年制”。

清乾隆仿哥窑象棋子(图三十六),胎色灰黑,釉色青灰,釉面有不规则的小碎开片,再现了宋哥窑古雅的胎釉特征和妙如天成的开片装饰。正面用红彩书写“兵”字。底部有细小支钉痕。这既是一件实用的器具,又是一件置于案头玩赏的工艺品。可惜只残留一枚。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清代博古之风盛行,雍正、乾隆两朝致力于古瓷釉色的追仿。乾隆崇尚“师古而不泥古,仿旧而不忘新意”,虽宗宋瓷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相似的乾隆仿哥窑象棋(图三十七)。

清乾隆粉彩描金法轮残片(图三十八),轮仿铜鎏金嵌宝石的法轮的形制。两件粉彩描金法轮残片均为双面对称的镂空雕塑。中心轮轴的造型为宝相花,以镂空的菱形轮辐与轮壁相连。轮壁饰有凸起的卷草纹,边缘缀饰以细小的联珠纹。通体施金彩,仿铜鎏金效果,纹饰也仿佛是锤揲而成。还特别以色彩丰富的彩料仿制出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的镶嵌效果,装饰华丽,质感逼真。圆明园内神祠佛堂众多,清帝常在这里举行祭祖祀神、祈福消灾的活动,各种供器、祭器乃至神像也有不少是瓷制的。乾隆朝开始烧制立体的单体瓷质八吉祥,作为佛堂内的供器。法轮是古印度的一种武器,也是藏传佛教密宗的法器八吉祥之一。藏传佛教供奉法轮,象征佛法不灭,如法轮般旋转不息,无坚不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完整器(图三十九)。

清乾隆仿朱漆菊瓣式盘残片(图四十),盘呈圆形,细菊瓣分布均匀,排列规整。内、外壁及盘心釉色仿朱漆。盘心以金彩书乾隆咏脱胎漆器七言律诗一首。盘外底施黑釉,模仿脱胎朱漆菊瓣盘底髹黑漆的效果,现大部分呈深褐色。盘底为金彩书三竖行“大清乾隆仿古”六字楷书款。造型和釉色与乾隆时期的脱胎朱漆菊瓣盘相比,几能乱真,显示了乾隆仿生瓷“骤视绝不类瓷,细辨始知皆釉质变化神奇之至也”。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藏有完整器(图四十一)。

盛时圆明园的建筑不仅外观独具匠心,而且内部装饰也十分奢华,即便是墙壁、地面这样的细节也追求完美,地面不仅铺有质地优良的金砖,有的建筑内还铺有不同釉色的瓷地砖。建筑早已损毁,而这些地面上铺的瓷砖依旧光鲜。目前出土有尺寸、形状相同的青花、粉彩瓷砖各一种。

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纹瓷砖(图四十二),形如方盒,内以数道瓷条支撑,以增加砖面的承重能力。四壁各有两个小圆孔,以利装烧时透温。正面白釉饰青花,四侧面及背面涩胎无釉。釉面白润,胎质坚细。正面中心为四只蝙蝠围一“卍”字,外围为一周如意云纹,寓意“万福如意”。四边绘结带八吉祥纹。此地砖与紫禁城养心殿三希堂和碧琳馆内铺设的瓷地砖相同(图四十三)。

清乾隆粉彩花卉纹瓷地砖残件(图四十四),出土时瓷砖正面多残缺(图四十五),根据残存部分可知,瓷砖以浅蓝色釉为地,上以多种色彩绘荷花、菊花等各种折枝花纹,具有乾隆色地粉彩富丽华美的特点。

清代御窑瓷器在三千年窑火历炼的基础上,依承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达到极致。圆明园收藏始于康熙朝后期,盛于乾隆朝。由于瓷器的装饰性和实用性俱佳,盛时圆明园中的瓷器要比其他质地的器物更为丰富,釉色缤纷多彩,造型千姿百态,或日用、或陈设、或赏玩、或祭祀。无论是陈设品还是日用器的等级和数量,均居清代各宫苑之首,可与内廷紫禁城媲美,由这些出土的瓷器残片就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李珍萍)

猜你喜欢

白釉残片龙纹
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两则未刊俄藏《天盛律令》残片考释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时光残片
元代纺织品中龙纹的形象特征
大英博物馆藏西夏文残片
皇太子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