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瓷质柳斗形器初探

2017-12-28史秋童

文物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形器刻划柳编

史秋童

柳斗形器,一般直口或小敞口,矮领或竖直颈,弧腹,圜底或平底,有的有圈足,外壁皆饰柳编纹,是古代瓷器中比较有特点的一种器物。

迄今所见生产柳斗形器的主要窑口有陕西铜川黄堡窑、耀州窑,河北曲阳定窑,河南鲁山段店窑、新密西关窑、登封窑、宝丰清凉寺窑,浙江越窑、瓯窑,江西赣州七里镇窑、景德镇湖田窑、吉安吉州窑等。其中赣州七里镇窑、黄堡窑、瓯窑、越窑、鲁山段店窑和新密西关窑发现了晚唐五代柳斗形器标本,其余多在两宋时期。

除窑址外,墓葬、塔基和窖藏中也有少量出土,包括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四年(946)墓、安徽全椒西石北宋墓、湖北浠水清泉鎮北宋侯仲修墓、江苏镇江无线电五厂南宋墓、江西清江矗湖村鹤卵冈宋墓、辽宁朝阳双塔区红旗街道西上台村辽墓、河北定州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静志寺塔基地官、陕西彬县窖藏、河南洛阳安乐乡窖藏、河北滦县、河南郑州管城区东西大街等。

另外,还有一些文博单位收藏的传世品。如上海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定窑白釉柳斗杯。

本文拟对柳斗造型的瓷器进行系统梳理,以就教于方家。

柳斗形器的类型和特征

柳斗形器在陶瓷界尚无统一称谓,有称柳斗杯的,也有称柳斗罐的,还有称为柳斗钵的,多据习惯定名。为方便起见,本文主要依据器物造型和口径的差异将瓷质柳斗形器分为三类:矮领弧腹的,口径10厘米之下者称柳斗杯,之上者为柳斗罐;深腹束颈者则皆为柳斗罐;另外,还有一类矮领弧腹的较为特殊,尺寸较大,内底有一圈涩胎,仅见于耀州窑,属于温碗的性质,称为柳斗温碗。

(一)瓷质柳斗形器的类型

1.柳斗杯

据造型差异,可分为三型。

A型

钵式,直口、方唇、浅弧腹、圜底或小平底。

五代黄堡窑出土的青釉柳斗杯(图一),胎白色,内外施满釉。釉色淡青。外壁模印柳条编织纹。

陕西彬县窖藏出土的北宋耀州窑青釉柳斗杯(图二),由柳斗杯、托两部分构成。杯腹用粗划线饰同心圆表示柳条纹;杯托平沿折腹,托心有凸台,台面周围贴塑莲瓣,玉璧底。深灰色胎,细而坚致。青釉泛黄,釉色纯正,匀净光亮,施满釉。足底擦釉。

另外,五代黄堡窑出土和北宋耀州窑址出土的柳斗杯皆属于此型。

河北滦县出土的北宋定窑白釉柳斗杯(图三),圜底微内凹。腹部模印柳编纹。胎质细白坚硬,釉色润泽,白中闪黄。造型小巧,做工精致。

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官出的定窑白釉柳斗杯(图四),口部饰宽带弦纹,腹部及底满印柳编纹,圜底内凹。胎质细白坚硬。釉色略泛青灰,透明润泽,施满釉,口唇部无釉。

上海博物馆藏北宋定窑白釉柳斗杯(图五),通体仿柳编造型,平底微内凹。胎质细白坚硬,釉色润泽略泛黄,施满釉。

B型

撇口、束颈、鼓腹、矮圈足或小平底。

据肩部差异分为弧肩和折肩两个亚型。前者如湖北浠水北宋侯仲修墓出土的耀州窑青釉柳斗杯(图六),矮圈足,灰白胎,内外施青釉,釉色均匀、透亮。颈部刻三道弦纹,腹部对称刻多重“u”形纹。后者如辽宁朝阳西上台村辽墓出土的青白釉柳斗杯(图七),圆唇、矮圈足。肩部饰弦纹两周,腹剔刻两组柳斗纹,各占腹部一半。杯内素面,底微凹,肩处有锈斑。内外满釉,布满细小开片,胎质白而细腻,器壁很薄。

C型弧腹、高圈足。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四年(946)墓出土的柳斗杯(图八),圆唇、敞口,五曲花口,腹斜曲,喇叭形高圈足,胎体极薄。白胎,细腻坚致。白釉微泛青色,晶莹光亮,施满釉。杯外壁模印柳编状纹饰。

2.柳斗罐

根据造型差异分为四型。

A型

竖直颈乳丁柳斗罐。圆唇、翻沿,束直颈,鼓腹,卧足。颈部饰乳丁一周。

据颈的长短分短颈和长颈两个亚型。前者如七里镇窑址出土的一件(图九),腹部刻划多重“U”形纹。内外施酱釉,乳丁白色,胎灰色,料疏松,色泽光亮。江西清江鹤卵冈宋墓出土的七里镇窑褐釉乳丁柳斗纹罐属此型。后者如七里镇窑址出土的南宋褐釉乳丁纹柳斗罐(图十),束直颈较长、下腹内收。口沿及颈部施褐色釉不及底,乳丁白色,腹部刻划多重同心圆柳斗纹。又如湖田窑址出土的青白釉柳斗罐(图十一),肩、腹交接处有两道凹弦纹,弦纹中饰一周褐色凸乳丁纹,腹部刻划网格柳斗纹。白胎,内、外均施釉。另外,安徽全椒西石北宋墓出土的青白瓷柳斗纹罐、镇江无线电五厂南宋墓出土的景德镇窑柳斗纹罐也属此型。

B型

束颈、撇口折沿、鼓腹,平底或矮圈足。

据肩部差异分两个弧肩和折肩两个亚型。前者如耀州窑遗址出土的柳斗罐(图十二),尖唇,折沿。青灰胎,多气孔,质坚细,致密。釉色青绿,密布细小的气泡,匀净润亮,施釉至足跟。外壁沿下饰凹弦纹三周,其下为粗线刻划的柳条纹。后者如洛阳安乐乡窖藏出土的景德镇北宋青白釉柳斗罐(图十三),下腹斜收,小圈足。满釉、釉色均匀润泽,腹部饰划花半圆弧线柳斗纹,划纹较粗。

C型

钵式,直口、矮直领、弧腹,圜底或小平底。

据造型差异可分三个亚型。其一为口以下斜弧收,如湖田窑址出土的青白釉柳斗罐(图十四),圆唇。颈部饰一周凹弦纹,腹部满饰模印柳斗纹。白胎,内外满釉。又如登封市文物管理局藏登封窑柳斗罐(图十五),圆唇,矮圈足,小平底,外腹部饰剔刻柳条纹,施白色化妆土,内腹部满施白釉,外壁施釉至腹下部,底部露胎。其二为领下略外鼓,腹斜收,如湖田窑址出土的青白瓷柳斗罐(图十六),圆唇,口、颈较直,中间略外弧,鼓腹,最大径在肩腹处,小平底。腹部刻划成组斜线柳编纹。白胎,外壁釉不及足底。其三为领下外鼓,圆鼓腹,如繁昌窑址出土的青白瓷柳斗罐(图十七),直口,腹部刻叠“U”形柳条纹。

D型双唇、深腹、卧足。

湖田窑址出土的青白瓷双唇柳斗罐(图十八),唇沿较尖,内唇低于外唇,微束颈,弧鼓腹。腹部刻划弧形柳斗纹。白胎,质坚细,内外满釉,釉色青白,晶莹亮丽。

3.柳斗温碗

仅见于宋代耀州窑址。其中一件,圆凸唇外翻,浅束颈、腹较浅,小圈足。内外施釉,内底刮出一不规则涩圈。足外墙经二次旋削露胎,足端较尖,擦釉。釉色青绿,玻璃质感强。灰胎,质坚细。器外颈划三道弦纹,弦纹下刻划同心圆柳编纹。

通过上述分析,可将各窑口柳斗形器特征总结如下:

五代黄堡窑的青瓷柳斗杯,皆为钵式,形制精巧、胎质洁白、釉色淡雅。柳编为模印,形象逼真。宋代耀州窑址出土了20件柳斗器,时代大部分在北宋中、晚期,以柳斗罐为主,折沿束颈式多见,柳编纹变为简化的竖条形纹、同心圆纹、同心圆与短辐射线条的组合纹。此时还出现了柳斗纹温碗,较为少见。

定窑的柳斗器形制普遍小巧,多为柳斗杯,时代多在晚唐至宋初。与五代黄堡窑相同,定窑的柳斗杯整体更近似柳编制品,常常模制而成,通体印仿生柳斗纹。

登封窑的柳斗罐别具特色,造型皆为深腹的钵式,装饰很有特点。冯先铭先生在早些年对登封曲河窑址的调查中提到,该窑柳斗瓷的釉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白色,一种是白褐相问,因其制作工序不同才产生了两种效果。第一种先刻线再上化妆土,最后施釉烧成;第二种则是先上化妆土再刻线施釉烧成,因剔掉了化妆土,深褐色的胎显露出来,和白色的釉形成鲜明对比,颇具朴拙之美。

束颈乳丁柳斗罐是七里镇窑的特色产品,其造型特征是卷唇、翻沿、束直颈、鼓腹,下腹内收,卧足,颈上饰一圈乳丁纹,腹部刻划多重同心圆柳斗纹,与北方窑口的柳斗罐造型迥乎不同。七里镇窑柳斗罐始烧于五代,流行于南宋,至元代仍在烧造。早期为乳白釉,如木子岭窑址出土的10件柳斗罐,釉色莹润如玉,釉质润厚。晚期则流行黑褐釉,周屋岭窑址(T2)、张家岭窑址(T3)出土了大量黑褐釉乳丁纹柳斗罐,乳丁为白色。

湖田窑柳斗罐的柳编纹基本都是简化形式,造型有三种:一种与七里镇窑类似,颈部饰一圈乳丁纹,只是柳编纹为刻划较浅的网格状,应为模仿七里鎮窑产品;第二种为钵式,柳编纹为刻划多重同心圆纹,刻痕较深;还有一种与耀州窑的折沿束颈柳斗罐相近,区别在于肩部造型,柳编纹以刻划斜线纹表示。

其他窑口的柳斗形器资料有限,此不赘述。

(二)瓷质柳斗形器的工艺特征

从现有资料看,柳斗形器的成型法早期以模制为主。五代黄堡窑遗址出土过柳斗杯母范(图十九),造型为圜底钵形,壁面雕出柳编纹样,胎体厚,底较平,口沿处做一周绳编领;素烧,烧成温度较其他范要高;白灰胎发黄,含杂质、致密。此器是说明五代黄堡窑成形工艺的很好例证。晚期其他各窑口则多使用拉坯成形。如宋代湖田窑,其柳斗罐即是先拉坯成形后,再在外腹刻划出柳编纹。

与成型工艺对应,使用模制成型的,柳斗纹模印而成,往往模拟柳编较为逼真;使用拉坯成形的,柳斗纹通常仅为写意,采用刻划、剔刻等方法做出。各窑口因工艺传统差异,做出的柳编纹效果各异。郑州管城区东西大街出土的登封窑白釉钵式柳斗罐(图二十),胎体深灰,器内外施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圈足露胎。器外上部饰两道凹弦纹,下腹部剔刻柳条纹,剔刻痕较深,器身上的深灰条带与洁白釉面对比强烈。这种白釉剔花技法,秦大树先生认为应是在剔去化妆土时又剔掉了一层胎,使胎色更深,花纹更明显。

大致来看,早期柳斗形器物多见模印法制成,柳斗纹模印制作精细,惟妙惟肖,如晚唐五代时期北方黄堡窑、定窑所产者;入宋后,多见拉坯成型、刻划线条模拟柳斗者,多为意会而非肖形,如景德镇湖田窑、登封窑等所产。这也反映了这类瓷器的基本演变规律。

柳斗形器的功用和来源探讨

柳斗形器功用复杂,可以为茶酒之器,也可为文房之用。

《名义考》有载:“京师人谓柳斗日颇罗……颇罗为叵罗,李白诗:‘蒲萄美酒金叵罗谓金酒斝也,叵罗本柳斗斝,刻文似柳斗故名叵罗。”又有岑参“交河美酒金叵罗”。说明叵罗即为柳斗,器形较小的柳斗杯应该为茶酒之具。彬县窖藏出土的北宋耀州窑柳斗杯与盏托为一套,显然用于饮茶。

另《陶说》“笔洗”条有录:“有定窑三箍圆桶洗、梅花洗、绦环洗、方池洗、柳斗圆洗……”,说明定窑柳斗器在当时常作文房用具使用。同样的记载也见于明高濂《遵生八笺》中。

考古资料似乎可以印证这个说法。湖北浠水北宋侯仲修墓出土的北宋青釉柳斗杯(原报告称瓷钵),伴出器为黑釉小瓷碗2件,小瓷缸1件,石砚台1方,铜镜4面,镜匣1合,银盒盖1件等。安徽全椒西石北宋张之纥墓出土的柳斗罐(原报告称为青白瓷钵),伴出青白瓷碟6件,青白瓷碗5件,青白瓷熏炉2件,青白瓷执壶1件,青白瓷洗1件,青白瓷盒1件,素胎瓷盒1件,黑釉瓷碗1件,鎏金铜勺1件,鎏金铜筷1双,端砚1件。从伴出器物来看,两墓皆有砚台等文房用具出土。其中,张之纥墓出土器物仅洗、砚与文房有关,其余皆为日常实用器,故该柳斗罐功能可能作为水盂之用。而侯仲修墓的柳斗杯则可能为笔洗,所谓小瓷缸则为水盂,二者与石砚皆为文房。故此这两墓瓷柳斗器很可能是充当笔洗、水盂一类的文房用具,与文献记载相合。

唐宋时期的瓷质柳斗器应是仿金银器而来。

银柳斗形器的实物最早见于晚唐窖藏中,器形小巧,造型别致,盖子多做成仿生荷叶形。淳安朱塔唐代窖藏中出有一件银柳斗杯,领部有编织纹,领以下通体仿柳编纹。另外,辽代晚期窖藏中也出土有银柳斗杯2件(图二十一),形制相同,均为锤揲成型,侈口,弧腹,圜底,腹、底压印柳斗形纹,口外沿饰横竖绳纹一周。从墓葬的时代跨度来看,这种银柳斗罐至少从晚唐至元初一直都在生产使用。

其中,银柳斗器最早出现的时间与瓷质柳斗形器相当,虽然暂无很好的资料证明瓷柳斗形器模仿白银质柳斗形器,但从晚唐五代瓷器普遍模仿金银器造型、纹饰的现象看,瓷质柳斗形器很可能模仿自同形金银器。

需要指出的是,银质柳斗罐功能可能与瓷质的有异。浙江湖州三天门宋墓出土有一件鎏金柳斗银罐,直口、矮项、弧腹,圜底中心略内凹,领部有编织纹,领以下通体为藤编纹,通体鎏金。罐内置一小银碟,碟上放置小梳、小铁刀、“云鬓”等化妆用品。江苏吴县藏书公社出土一件荷叶盖柳斗银罐,盖似荷叶,脉络清晰,盖边缘低凹处有六个蝙蝠形镂孔;罐敛口,缩颈,鼓腹,外部压印仿柳斗纹饰。安徽六安花石咀宋末元初墓出土一件银柳斗罐,造型与前者类似,同样带荷叶形盖。这些墓葬墓主皆为女性,器形皆玲珑精致,加上伴出的有银粉罐、油缸、瓷粉盒、首饰等,可以推断这种银柳斗罐应是女性所用。可见,银柳斗罐当为妆匣一类的女性梳妆用品容器。

但是,这些柳斗形器,不论材质是银是瓷,都是仿一种民间农具——柳斗。柳斗也叫笆斗、栲栳,通常是指以柳条编织成的圆形农具。柳编是以河柳为主要材料的传统手工技艺。柳枝柔韧,随处可见且取用不尽,是极佳的编织材料。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柳条编织的筐、篮,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柳编的杯、盂。《孟子·告子上》所说“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其中的“桮棬”即泛指此类器物。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葵》:“井别作桔槔、辘轳,柳罐,令受一石。”“罐”指汲器。柳罐做盛器,几乎可滴水不漏。柳编器经济坚实且耐用,常用作承装谷物、针线杂物等,直到今天我国农村也经常能看到使用(图二十二)。

结语

晚唐以来,窑工艺术性地将柳斗的造型移植到瓷器上。两宋时期士大夫阶层崛起,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士人阶层多追求质朴雅致之美。柳编纹饰清新别致,被施加到茶具、酒具、文房用具上,各大窑口均有生产。从墓葬出土情况来看,使用者非富即贵。本是寻常百姓家的柳斗反而“飞”入豪门望族之家,说明这种柳斗造型的瓷器恰恰符合当时士人阶层对返璞归真境界的追求,迎合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审美风尚。另外在日本山梨县巨摩郡热见村和新安元代沉船中也发现有柳斗纹瓷罐,说明此类器物一度行销海外。

猜你喜欢

形器刻划柳编
论陶瓷刻划花艺术类别与特征
红山文化筒形器的形制与功能研究
临颍县固厢墓地M48出土文物
程河柳编 编出农家新生活
辽宁省博物馆藏辽墓出土耀州窑青瓷鱼龙形器功能小考
不确定信息下凸优化问题的鲁棒解刻划
耀州窑青瓷鱼龙形器功能小考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非遗柳编展神韵
光栅刻划机刻划系统光机电集成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