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博物馆藏宋元白地黑花瓷瓶赏析

2017-12-28赵菲菲

文物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白地底径瓷瓶

赵菲菲

在陶瓷器物上勾画精美纹饰来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早已有之,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流行在陶器上绘制各种几何纹、动物纹等图案。仰韶文化早期以红地黑彩或紫彩为多,中期流行先涂绘白色或红色陶衣为地,再加绘黑色、棕色或红色的纹饰。这些精美的彩绘陶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人面鱼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与蛙纹彩陶盆等珍品,纹饰刻画形象、逼真、生动,是我国彩陶器中的瑰宝。

宋元时期,随着河北磁州窑、鲁山段店窑、新密窑沟窑、郏县黄道窑、登封曲河窑、禹州扒村窑以及焦作当阳峪等窑的兴起,在器物上用黑彩勾勒生动传神的纹饰再次风靡。装饰纹样包括花卉、禽鸟、几何、人物故事、诗词等,器形多是枕、瓶、盘、盆、罐与壶等。烧造方法是在成型的坯胎上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然后用氧化铁或富含铁元素的矿物斑花石为颜料,用毛笔直接在白地上作画,最后再施一层透明的玻璃釉,入窑经高温烧成。标准呈色应为白地黑花,但也包括白地茶色花纹、白地黄色花纹、白地赭色花纹和所谓白地酱花等,这是由于颜料中铁含量不同,窑炉温度和气氛有异,导致呈色有差别。烧成后的瓷器黑白分明,十分醒目。这一时期,白地黑花瓷的烧造窑口,以河南居多。洛阳博物馆藏有一些白地黑花瓷器,现择其中纹饰精巧的几件瓷瓶简单介绍。

宋白地黑花草叶纹梅瓶(图一)

口径2.4、底径8、通高29.5厘米。小直口、折沿、短颈、斜鼓腹。腹白上而下逐渐收缩,至底部略外撇呈圈足。器身通体黑彩绘以弦纹与草叶纹。颈、肩与底部分别画上下细、中间粗的三道弦纹,腹部等距离绘四组双线弦纹。这七组弦纹将器身纹饰自上而下分为六层。各层纹饰相同,均绘一周互相簇拥、多少不一的草叶纹,且每簇相邻草叶纹两两相接环绕于瓶身。这件瓷瓶通体用墨线绘以弦纹隔开的草叶纹,黑白相间,层次分明。每簇草叶纹形制相似、大同小异,两侧叶片肥大、横向伸展、前后相连,上下叶片短小、恣意外张。画者用简单粗犷的线条展现了一副自然生动、栩栩如生的画面。

宋白地黑花几何纹梅瓶(图二)

口径4.2、底径9、通高40.4厘米。直口、平沿、短颈,颈中部饰一周凸弦纹,斜鼓腹,腹自上而下逐渐收缩,至底部略外撇呈圈足。瓶肩与腹部分别绘以五组黑褐色弦纹,每組弦纹浓淡不一,粗细不匀,数目不等,或三周,或二周,或一周。这几组弦纹将器身纹饰分为四层,每层纹饰亦呈黑褐色,由点与线组合勾勒而成。第一层位于肩部,饰两组圆点与短条纹组合而成的相同纹饰,每组纹饰两侧绘形似草叶的短条纹,条纹首尾以勾连圆点相连,且环绕一周较小的圆点纹;第二层居于肩至上腹部,以或曲或直的线条勾勒成波浪纹;第三层处于腹中上部,等距离绘一周由线条组合而成的纹饰,各组纹饰形制相似,自成一簇,每簇均由长短不均、曲直不一的线条聚拢而成,神似忍冬纹;第四层置于下腹部,用线条随意勾勒,或呈横向“s”纹,局部点缀以短曲线,似蝌蚪,似游鱼、似水蛇。这件瓷瓶以轻松写意的线条,绘制了一幅幅形象生动、豪放不羁的画面。以灵动的曲线、洒脱的直线和内敛的圆点组合而成的纹饰,展现了生机勃勃、动态十足的意境。

宋白地黑花开光鸭戏纹梅瓶(图三)

口径3.1、底径10.5、通高42.8厘米。直口、折沿下斜,细短颈,广肩,弧腹,固足。瓶肩、腹部分别绘制或两道或三道粗细迥异的弦纹,将器身纹饰自然分成三层。自上而下,第一层饰一周缠枝卷叶纹。第二层几乎居整个腹部,内用花边勾勒出两个相连的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上方绘几条游鱼相继从水中跃出,姿态飘逸;中间绘双鸭戏水图,两只鸭子前后畅游于水中,激起层层涟漪,前面鸭子作回首状,似呼唤后者;左侧画一簇水草,水草底部绘大小不一、相互连接的圆点纹;底部与右侧亦点缀以形状不规则的圆点纹。另一面开光内纹饰与其相似,唯上方鱼儿跃出的姿态略显生硬,底部与右侧亦饰与左侧类似的水草圆点组合纹。两面开光间纹饰相同,均上绘卷枝牡丹花叶纹,下饰牡丹花叶纹。底层勾画一周莲瓣纹。这件瓷瓶纹饰精美,暗含深意,其上的群鱼从水面跃出或喻指鱼跃龙门,牡丹花开富贵,莲花圣洁高贵,都有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开光内以曲线与圆点营造了波光粼粼、水波微动的水面上,鸭子欢快游玩嬉戏,群鱼相继跃出的情景,展现了一幅悠然、欢快的画面。

宋“风花雪月”四

系梅瓶(图四)

口径5.5、底径8.5、通高30厘米。敞口、圆唇、短颈、广肩、颈肩处饰四桥形系、弧腹、圈足。器身肩部与腹中部分别绘两周与一周弦纹,呈墨绿色。这两组弦纹间自成一区,内等距离行书“风花雪月”,白地墨绿字。下腹部至圈足施黑褐色釉。这件瓷瓶造型古朴典雅,字体遒劲有力,飘逸洒脱,将书法与造瓷技艺完美融合。

元白地黑花开光莲花

纹双系梅瓶(图五)

口径10.2、底径12.2、通高38厘米。直口、圆唇、短颈、广肩、颈至肩两侧分饰二桥形系、鼓腹,圈足。唇部有一周黑彩,瓶颈部、肩部、腹部、底部分别绘两周、三周或六周粗细不一的五组弦纹,将器身纹饰分为四层。自上而下,第一层勾勒一周形状不规则的曲线纹;第二层位于肩部,饰以形状不规则的圆点与曲线组合而成的纹饰,肩两侧对称分布圆点串联而成的弧形装饰,弧内与两侧均用曲线随意勾画,线纹随意弯曲,形状不一,或呈螺旋状,或作涡形,或有草叶形,其间随意点画形状不规则的圆点;第三层占据腹部,内有条带纹隔成的近椭圆形开光,一面开光内中部绘一株出水芙蓉,两侧与底部则用粗细、长短不一的线条勾绘出水波纹,线条或扭曲呈螺旋状,或勾连呈曲线。另一面开光内纹饰与之相似,仅中部的盛放莲花改作含苞待放状,线条的缠绕、点划略有差异。两面开光间填以粗细不一的线条勾连而成的螺旋纹、曲线纹等,局部点缀以圆点;第四层亦饰弯曲幅度不一的曲线纹。这件瓷瓶以简单洗练的线条勾勒了莲花出于水光潋滟水面中的场景,主题分明,构思奇巧。画匠将简练的线条与圆点结合,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灵活多变,营造了一幅幅活泼、生动的画面。

元白地黑花开光渔归图玉壶春瓶(图六)

口径7.5、底径9.2、通高33厘米。敞口、圆唇、细长颈、溜肩、椭圆腹、矮圈足。唇部饰一周黑彩,瓶身分别饰五组粗细不一的弦纹,每组有弦纹三条,将器身纹饰分为五层。白上而下,第一层用黑彩绘出一周等距离分布的蕉叶纹,且每片焦叶底部中心加绘一黑褐色圆点;第二层饰一周均匀分布的黑褐色组合圆点纹,各组圆点形状相同,均中间居一,另外六个环绕其周边;第三层上下均用水滴形墨线等距离勾勒出扇形纹,扇纹底部中心都画一黑色圆弧,弧线内点缀黑褐色半圆点,两侧俱用黑线勾出相向的涡纹。该层纹饰上下交叉相对,错落有致;第四层等距离用黑彩绘出略作“人”字形的组合竹叶纹,竹叶开又内都饰一黑褐色圆点,每组竹叶纹间都用墨线勾出涡纹、缠绕程度不一的螺旋纹与曲线纹,且涡纹中心俱有黑褐色圆点,部分螺旋纹间亦饰以黑褐色圆点;第五层以墨线圈出二面近圆形开光,开光内墨线绘以主题纹饰,一面开光内绘渔翁童子垂钓回归图,图中一老翁头戴蓑帽,背负鼓鼓囊囊的渔网,裤腿高挽,赤足行走。其右有一垂髫童子,右肩扛细长的竹节形鱼竿,竿末端鱼线随意缠绕其上;左手提鱼篮,亦是裤腿高挽,赤足行走。其左饰疏密不一的水草。另一面开光内,底部绘高低不一、疏密有致的水草,中间画三株出水芙蓉,其中左侧两株余莲蓬,右侧一株仅余莲叶,莲花前有两只相向的鹭鸟,凤眼微眯、尖喙长腿、双翅合拢、悠闲站立。两面开光间均饰一组肥瘦不一的横向竹叶纹。这件玉壶春瓶用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看似繁杂,实则层次分明、生动传神的画面。腹部用轻松写意的笔触,于开光内绘渔归图与鹭鸟戏莲图,以形散而神聚的笔意,渲染出怡然自得的意境,形象生动,主题分明。

元白地黑花忍冬纹玉壶春瓶(图七)

口径5.8、底径6.8、通高19.2厘米。敞口、折沿、圆唇、细长颈、溜肩、鼓腹下垂、圈足。瓶頸肩交界处饰五周弦纹,中间一道尤其宽,下腹部亦绘一道浓淡不一的弦纹。两组弦纹间自成一区,用柔和流畅的线条勾画一周忍冬纹。这件瓷瓶用笔直的线条烘托出忍冬纹的婀娜多姿,用粗厚的弦纹映衬了忍冬纹的纤柔,黑白相间,刚柔并济。

元白地黑花花草纹玉壶春瓶(图八)

口径8、底径8.5、通高25.4厘米。敞口、圆唇、细长颈、鼓腹下垂、圈足。瓶肩、上腹、腹底部与圈足上部分别绘有粗细不一的三道弦纹,将器身纹饰分为三层。自上而下,第一层用曲线勾勒形状不规则的草叶纹;第二层居大半个腹部,以线条随意勾画花草纹;第三层勾划一周粗细不均、随意弯曲的条带纹。这件玉壶春瓶构图简洁明快,笔墨豁达,用流畅柔和或卷或曲、有粗有细的线条绘出摇曳多姿、生动形象的花草纹,表现出飘逸洒脱的艺术情趣。

洛阳博物馆藏的这几件瓷瓶,纹饰有花卉纹、草叶纹、几何纹、波浪纹、成语等,其中的几何纹形状不规则,多是线条与圆点组合而成,看似毫无章法,随意勾画,实则井然有序,内涵神韵。如宋白地黑花开光鸭戏纹梅瓶底部莲瓣纹似蕉叶,似峰峦叠嶂的群山。元白地黑花渔归图玉壶春瓶第三层点线组合的扇纹亦似孔雀的开屏,第四层的画面像鱼儿环绕遨游,其后有水波涟漪、追逐的水蛇等。元白地黑花开光莲花纹梅瓶以或卷或曲或直的线条,勾画了一幅水波荡漾的画面。这些由灵动的线条与沉静的圆点组合而成的几何纹,实现了动与静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的画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意态盎然之感。此外,瓷瓶上还绘有渔翁童子渔归图、鹭鸟戏莲图、鸭戏图等。画者以简练的笔法、凝练的线条,寥寥数笔展现了当时世俗生活的真实画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场景均以当时人们日常所见为素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技法将之展现在瓷器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有限的生活场景绘出想象无穷的画面,展示了画师高超的技艺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这几件宋元时期的瓷瓶,纹饰均被或多或少、粗细不一、色调不均的弦纹分隔开来。个别主题纹饰置于条纹隔开或菱形或近圆形或近椭圆形开光内,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画师以看似简练粗犷的线条绘制出惟妙惟肖的画面,粗中有细,刚中有柔。如元白地黑花渔归图中的老翁与童子,均作赤足前行状,头部左转,似被突然出现之物或人所吸引,图中的童子身体也明显左转,表现得更加灵活,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元白地黑花莲花纹梅瓶中的莲花,以简单的线条与点墨,将莲花盛放之姿与欲放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瓷瓶上将各组纹饰隔开的弦纹,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流畅而不呆板。画者以观察入微的视觉,以出神入化的技法,描绘出了意境广阔、雅俗共赏的画面。

这几件瓷瓶以精湛的烧造工艺,辅以风格各异、构思奇妙的绘画,为研究宋元时期白地黑花瓷瓶的装饰纹样、烧造工艺提供了素材,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展示了这一时期画师的精湛画技与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当时人民大众传统的审美观念,将宋元时期的陶瓷烧造水平推向了高峰。

(责任编辑:阮富春)

猜你喜欢

白地底径瓷瓶
损坏了多少个瓷瓶
《 仕女图》粉彩瓷瓶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老人与瓷瓶
白地霉不对称还原1-萘乙酮制备(S) -1-萘基-1-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