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2017-12-28尹锋超刘小庆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咸阳市生产性手工

尹锋超,刘小庆

(1.西藏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82;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3.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咸阳 712082)

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尹锋超1,2,刘小庆3

(1.西藏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82;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创新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3.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咸阳 712082)

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全面考察后发现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的过程中,仍存在申报力度仍显欠缺、专业人才短缺、旅游开发较为薄弱等问题。因此,咸阳市应重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生活化、艺术化、旅游开发及最大程度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在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根据文化部财务司的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1]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作为十大分类之一,占据较大比重。其中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89项,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97项,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54项,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61项,共计301项,占总数的21.938776%,约21.9%。由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在整个非遗项目中覆盖面最广,得到学者普遍关注。笔者以咸阳市为例,通过梳理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分析其保护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保护路径,为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借鉴。

一、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技艺是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手工业技术与工艺”,是“普通民众勤劳智慧和无限创造能力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2]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手工技艺是指以手工劳动的方式对某种材料(或多种材料)施以某种手段(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3]参照《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代码”,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种类丰富,大致包含:工具和机械制作、家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属工艺、编织扎制、髹漆、造纸、印刷,装帧以及其他传统手工技艺。

(二)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于渭水之北,九竣山以南,包括两区、一市、十县,即渭城区、秦都区、兴平市、武功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永寿县、淳化县、长武县、彬县和旬邑县。除此,咸阳也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自古便是西部战略重镇。东南与省会西安市相邻,西与宝鸡市、东北与渭南市、铜川市交界,西北与甘肃省接壤。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共同创造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多种类别。截至目前,咸阳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2项,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类共有48项,占总数的36%(见图1)。

图1 咸阳市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别分布图Figure 1 The distribution map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in Xianyang

其中,中华老字号张记馄饨制作技艺、咸阳琥珀糖制作技艺、武功土织布技艺、普集烧鸡制作技艺、三原金线油塔制作技艺、乾州四宝制作技艺等17项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见表1)由此,笔者认为,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且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占比重最大,对于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容忽视。

根据表1,我们不难看出,陕西省第一批到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分别为1项、5项、6项、2项和3项。这些传统手工技艺涵盖了食品制作、土织布、酿造加工、特色建筑、陶器生产等领域,涉及咸阳市武功县、秦都区、乾县、三原县、泾阳县、淳化县、永寿县、渭城区、三原县等两区十县,其中市区占6项,三原县和泾阳县各占3项,武功县2项,永寿县、淳化县和乾县各占1项。由此观之,咸阳市区及其南部地区较北部地区的传统技艺数量多、质量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或是由于市区及其南部地区农耕时代更接近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较为发达,亦或者其区域、县域内相关文化部门及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程度更高所致。

二、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遗保护取得巨大成就

咸阳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咸阳各级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7年,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8年至今陆续公布了咸阳市五批1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其中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占比例最大(如表1)。值得一提的是,就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而言,武功县在对武功土织布技艺的保护中,采取“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将其作为“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使这一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苏绘、若兰等品牌土织布名扬全国,畅销海内外,不仅带动当地百姓走向了富裕,也有力地保护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此,为了扩大市域内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咸阳市相关政府部门还积极组织、参与咸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15年9月,CCTV4《远方的家》大型系列节目《长城内外》对武功旗花面制作技艺进行了相关介绍。2016年10月15日,由第十一届艺术节组委会主办,省文化厅承办,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等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演艺产品博览交易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此次交易会上,不仅有咸阳市秦都区文体局筹备的《咸阳河水biangbiang面》舞蹈进行展演,也有咸阳和兴全琥珀糖、泾阳茯茶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彬县旋木工艺展示,此外,咸阳市展馆还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保护项目戏曲脸谱及其它民俗项目的展品,由此也获得“优秀参展奖”这一殊荣,极大地提高了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影响力。

表1 咸阳市省级及以上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名录Table 1 Xianyang municipal level and above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category non heritage project directory

(二)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中的问题

在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的过程中,咸阳市各级文化部门历尽艰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客观地讲,目前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地方政府缺少相关保护细则,政策难以落地

早在2012年2月,文化部颁布了《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强调“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加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但咸阳市相关部门缺少相关保护细则的拟定、出台,使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受到影响。

2.市场需求过小,遏制产业整体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青一代热衷于数字化信息及机器制造工艺,对传统手工技艺知之甚少。如此,对传统手工技艺懂得人少了,其市场的需求也越变越小,势必不利于传统手工技艺整体的发展。例如木轮大车制作技艺、彬县旋木工艺、李师风箱制作技艺、木偶头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在其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无不受到当今时代的冲击,不利于其产业整体发展。

3.申报力度仍显欠缺

截至目前,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虽领先于其他类别的非遗项目,但仍没有一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究其原因,便是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工作不到位、力度不够大所致。相对众多的饮食类传统手工技艺而言,诸如武功土织布技艺、渭北地坑式窑洞建筑技艺、木轮大车制作技艺、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唐三彩复制工艺等织染缝纫、工具和机械制作、烧造及其它传统手工技艺独具特色,可加大申报力度,力争入列国家级非遗名录。

4.专业人才短缺,传承易入误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且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能从理论上对这项文化工程进行全面分析,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且较完整的体系,并能及时正确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一系可落地的工作方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科学,可持续发展。目前,咸阳市及其下辖的两区、一市、十县虽然都先后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着各自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客观上讲,其机构仍不健全,尤其是专业人才奇缺,由此导致目前整个咸阳市的非遗保护工作申报级别较低且部分已入选的非遗项目在传承的过程中陷入绝境。

5.工艺复杂、费时耗力,导致传承受限

以咸阳市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永寿土梁油制作技艺为例,此项目之所以难以传承,不仅仅是由于经济效益有限,其核心问题是“苦”。和大多数传统手工技艺一样,永寿土梁油制作技艺产生于农业社会,经过筛选、晾晒、研磨、上笼蒸煮、捆绑成型、下槽挤压等一系列工序,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操作且费时耗力,其用于“研磨菜籽油的油梁就有2500多公斤”①。除此,随着现代炼油设备的不断更新,这种传统的技艺出油率难以与之匹敌,目前“整个永寿县仅存6家土梁油制作作坊”①,且其子女大都由于此工艺太过辛苦而不愿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6.传统手工技艺的旅游开发较为薄弱

咸阳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但就目前而言,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在旅游市场上的表现方式仅仅停留在会场展示和旅游商品销售的层面。每逢节日到来,咸阳市群众艺术馆会在咸阳相关文化广场通过图片、实物、影像等方式对市域内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示,供前来观光的游客和市民观看。除此,游客可以在咸阳市的部分景区购买到与传统手工技艺相关的商品,如咸阳琥珀糖、三原蓼花糖、泾阳茯砖茶等,都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三、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

通过对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分析遗产项目的保护现状,笔者认为,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保护路径应以生产性保护为主。

目前,学术界针对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项目,提出生产性保护。所谓生产性保护,文化部非遗司于2012年2月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4]且主要用于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以及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遗领域中。

如此,关于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如何落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重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生活化

当前,咸阳市市级以上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有48项,有一半与饮食相关(如图1)。由此,笔者认为,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其工艺价值通过生产工艺环节来体现,民众通过拥有和消费传统技艺的物态产品来分享非遗的魅力。”[5]故而,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的最好方式就是“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并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使之在生活中持久传承。”[6]

(二)重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艺术化

诸如木轮大车制作技艺、纪耀春木雕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具有“手工工艺性、发展性和整体性特征,在生产性保护中需要遵循坚守核心技艺、满足市场需求和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则,发掘其文化创意价值,进而促进其创造出新的生活美学”[7]。

(三)重视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旅游开发

“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以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8]通过对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的旅游开发,不但可以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更有利于丰富当地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竞争力。笔者认为,试着将五陵塬黑陶制作技艺引入咸阳市部分景区进行展示,不仅可以为传承人提供展示、传承其所持项目的场所,也能够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除此,咸阳市文广局、群众艺术馆应该加大对传统技艺的宣传展示力度,尽快开辟一个固定的场所提供给传承人。

(四)最大程度发挥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在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

非遗传承主体(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保护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他们,一项项古趣盎然的非遗项目将无以为继。他们承担着国家、省、市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责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与此同时,各级各类非遗保护主体(政府相关机构、社会团体等)也肩负不同责任、承担不同非遗保护工作任务。不论是非遗的传承主体,还是保护主体,其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是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9]由此,最大程度发挥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在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是咸阳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至关重要的。即传承主体应增强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履行非遗传承人的相应义务,保护主体则应加强各自区域内非遗项目的宣传、整理、申报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实施细则,引进专业人才、完善相关保护专业机构等。

尽管咸阳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客观上讲,咸阳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仍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进行生产性保护,重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生活化、艺术化、旅游开发以及最大程度发挥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在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咸阳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工作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进而为全省、全国乃至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增光添彩。

注释:

① 严元庆访问记,严元庆,系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寿土梁油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5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4-15)[2017-03-07].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604/W020161230857240684580.pdf.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274.

[3]徐艺乙.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J].江苏社会科学,2011(5):223-228.

[4]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EB/OL].(2012-02-14)[2017-03-07].http://www.mcprc.gov.cn/whzx/bnsjdt/fwzwhycs/201202/t20120214_356522.html 2012-02-14.

[5]高扬元,孔祥德.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生产性保护探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8-163.

[6]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J].民俗研究,2015(1):81-87.

[7]张学东,黄凯.创意设计视阈下传统手工技艺非遗的生产性保护[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15(5):103-107.

[8]邵明莉.滁州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10):69-72.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08-03-28)[2017-03-0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37.htm.

Research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 Xianyang

YIN Fengchao1,2,LIU Xiaoqing3

(1.Ethnic Research Institute,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 712082;2.Innovation Campus,Shaanx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ommerce,Xi'an,shaanxi 712046;3.Affiliated Middle School,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Shaanxi 712082)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Xianyang,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protection situation of Xianyang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found that Xianyang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roject in the process,there are still reporting efforts lacking,the shortage of talents,the proble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s weak etc.Therefore,Xianyang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n protec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life,art,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aximize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he main body in the production of protection function,so as to better th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Xianyang;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ductive protection

K892.28

A

1674-2109(2017)10-0061-06

2017-03-07

2016年西藏自治区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史重点学科资助项目(16ZGSZD001)。

尹锋超(1992-),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苏娟娟)

猜你喜欢

咸阳市生产性手工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陕西省咸阳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陕西省咸阳市教学能手——陈正东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