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让实验引领化学教学课堂

2017-12-27蔡碧雅

考试周刊 2017年37期
关键词:教学课堂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蔡碧雅

摘要:通过有效的实验导入、加强实验演示的引导、化演示实验为学生的探究实验等模式,丰富化学教学课堂,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课堂实效。

关键词:创设情境;化学实验;教学课堂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很多的原理、性质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的直观性、精准性能有效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把握实验的主旋律,创设情境,多方面地把实验的技能、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种领域中,增加学科的素养,使教与学达到较好的融合。

一、 有效的实验导入,能增加课堂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堂的导入形式有多种,好的导入形式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原来发散的思维及时集中起来,增强学生课堂的专注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如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合理的实验巧妙导入新课,有的放矢地设置悬念,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探索新知识之中。

如讲授碳酸钠的性质一节,刚开始授课时,教师可取出两个小矿泉水瓶,先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再分别装入等体积的可乐,请两位学生使劲摇动瓶子并描述实验现象,发现一个瓶子变瘪了,另一个胀起来,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不同的现象,带着疑问学生开始了碳酸钠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就有解开谜团的决心,课堂的关注度就会进一步加强,思维就会与教学的过程产生共鸣。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终于解开了谜底,原来摇动瓶子,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释放,气体充满整个瓶子,因此瓶子变胀了;当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时,瓶内二氧化碳气体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气体量减少了,瓶子就变瘪了,而碳酸氢钠不与二氧化碳反应,因而瓶子仍然是胀的,从而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同样的,在教“乙炔”一节时,课堂的引入演示“冰棒燃烧”的实验,在教“钠的性质”一节时,课堂的引入演示“滴水点灯”的实验,具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 加强实验演示的引导,求同存异,让学生树立辩证的逻辑思维

同样一个实验,如果采用纯粹演示,没有讲解,学生也只是观众,看看热闹,容易遗忘。若在进行演示时,教师采用适时的铺垫,合理语言的引导,对各个环节讲授的到位,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容易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演示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时,教师可以回顾铁、铜与浓硫酸反应的情况:常溫下,铁遇浓硫酸会钝化,铜不与其发生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铁、铜与浓硫酸都会发生反应,且铁反应较为剧烈。同理,常温下铁遇浓硝酸会钝化,以此推导,铜不与浓硝酸反应,事实是如此吗?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得出了铜在常温下能与浓硝酸发生剧烈反应的结论,颠覆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树立辩证的逻辑思维。

再如,在讲到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时,一般的思维,负极比正极活泼,事实是否都是如此?有没有个例?然后开始Mg—Al—NaOH溶液电池和Fe—Cu—浓HNO3溶液电池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两极和溶液的变化情况,思考并讨论为什么Mg—Al—NaOH溶液电池中,Mg极上有气泡产生,Fe—Cu—浓HNO3溶液电池中,铜片溶解,溶液呈蓝色?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再归纳总结,原电池是一种自发氧化还原反应的装置,两电极若都能与溶液反应,则比较活泼的电极充当负极,若只有一极会与溶液发生反应,不管其是否是两极中较活泼,其都是充当负极。在Mg—Al—NaOH溶液电池中,铝会与NaOH溶液反应而镁不能,铝为负极;同理Fe—Cu—浓HNO3溶液电池中,铜遇浓HNO3会反应而铁遇浓HNO3会钝化,铜为负极。这样一来,学生就对所学的知识一目了然,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化演示实验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认真进行探究、分析和解决它们。教师在其中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推波助澜,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整个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参与者,无论演示还是讲解,都是教师独立完成,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教师灌输的知识,课堂气氛较为呆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对学习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对所观察的实验现象持怀疑态度。而教师化演示实验为学生的探究实验,由教师先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思维,然后由学生探究完成。这样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就会提升,对实验的结果也比较信服,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升。

如在高二《化学反应原理》讲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既可以采用传统式的逐一探究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综合整合,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模式。相比较而言,前者整个过程知识体系较为零碎,都是教师“独角戏”表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后者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为反应物,提供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同浓度的草酸、热水、硫酸锰(可在此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等,分别探讨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学生通过仪器、药品的选择,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获取设计实验的最佳方案,然后再动手做实验,亲自感受探索获取知识的快乐,这样身临其境的感觉,比满堂灌的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得出现象结论,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原则,学生的学习也更根深蒂固。

当然,还可以改变演示实验的模式,采用趣味化教学模式,如在演示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时,让学生表演“神汉捉鬼”的把戏,则会赋予课堂活力,吸引学生。总之,实验教学的模式形式多样,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特点,多方面创设情境,让实验更好地引领课堂,综合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雷升.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2]刘武.谈谈中学化学实验设计能力培养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

[3]王晶杰,张蓉芳.山东潍坊昌邑市文山中学.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N].学知报,2011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课堂化学实验创设情境
浅析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和兴趣
关于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对初中化学实验细节化处理的认识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用课堂留白创新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