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透视
2017-12-27李强
李强
摘要:关于透视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绘画作品里变得不再是简单的绘画理论技法层面意义,而是与画家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传递出特有的丰富情感。
关键词:透视;绘画语言;情感;散点透视
透视不只是绘画的理论技法之一,在绘画中更是与画家情感交融在一起,在传递画家情感、表达作品主旨方面起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从透视的基础理论入手,对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中透视的运用展开分析,抽离与作者个性以及当时时代情感特征相应的透视现象,总结透视是情感语言的表述手法之一,甚至是情感本身。根据中国画所谓“散点透视”与西方透视学进行对比,其实有着质的相同。(“三远”越来越被理论界公认为是一种远离喧嚣,远离世俗,心灵上的“远”。)进而分析“多情”的透视在理论与实践指导方面的意义。
一、 透视、透视学概述
就透视学而言,自文艺复兴时期理论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国油画一百多年历史里,透视学作为绘画的三大理论技法之一,更是成为初学者不可逾越的一道门槛。 尽管广义透视学方法在距今3万年前已出现,常见的很多优秀绘画作品多遵循透视原理的典范,后现代以及一些抽象的是以透视为靶子的空间语言的反应用,总之,每一个画家对每一件艺术作品都会涉及透视的运用或者思考。
且不说仰视的画面容易传递出崇高感、平视的画面给人直接亲切感、俯视的画面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造型与色彩乃至笔触的综合作用下,画面透视语言的传递形式和传递方法就更加丰富和丰饶起来。
二、 透视作为技能、技法进入绘画后成为一种情感表述形式,或者成为情感本身,不同时期绘画作品中透视的运用,与作者个性以及所处时代情感特征的吻合的分析与归纳。
事实上透视的运用并非简单的技能技法层面,透视已经渗透入作者的情感,或者说已经幻化成情感本身。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平行透视的消失点往往在圣母、基督或者代表上帝所处的天空,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圣母子》,人们随人文气息浓郁的人物形象引入画面透视的心点,平凡与圣洁在此涌淌。
印象派时期的空气的色光空间透视更为明显,修拉纯色混合的远近空间距离的作品,以及莫奈的多幅大教堂写生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远近空间上的色彩不仅是场景的真实写照,更写出了光学发展的时代给透视带来新的色彩空间,这时的色彩空间既是画家追求外光写生和色彩与光学理论发展的背景下色彩空间的真实再现,也是画家自我情感的真实再现。
自塞尚静物画中画歪的桌角和画扁的白盤开始,以后的现代派中透视已经强化为语言本身。在凡·高的黄色与紫色的补色运用里,笔触的近大远小的处理,使得看似接近的颜色空间距离拉开得很远,色彩与笔触等元素交融在语言和情感中,似乎科学的透视学在作品中已经不见了,但是,正如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值规律一样,作品整体的和谐与画面语言的调和处理正是基于色彩乃至绘画语言的空间透视来完成。
“反自然、反人类、反一切”的后现代作品中透视已经变成一种修辞手法,表达相应观念的真实。无论是达·利“瘫痪”了的时间里,还是楼梯方向的空间错乱,画面视觉导向的空间语言已经幻化成画家传递观念的修辞手法,或者为观念铺陈的空间语言,此时的空间透视语言已经与整个作品一道满载政治性、商业性等特点,以反讽的外衣讲述着理念的真实。
同时作为舶来的透视学理论技法甚至渗透到国画中。中国画中“三远”(平远、高远、深远)和中国画中流动的观察方式,所谓“散点透视”更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越来越被理论界公认为是一种远离喧嚣,远离世俗,心灵上的“远”。
三、 透视作为“直指人心”的情感表述形式的认识,在美术教学、作品创作、实践、欣赏乃至理论等方面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透视学的书籍很多,《现代阴影与透视》孙靖立;《美国透视基础简明教程》 (美) 肯尼斯·W·奥维尔著,梵非译;《透视的艺术:绘画中纵深感的创造》 (美) 菲尔·梅茨格著,王毅译等等。可是所有的这些书里的透视一直被简单的定义为技能技法,透视情感体现,以及不同时期呈现出各异的情感特征,对此认识一直呈现出实践先行理论滞后的状态。对透视的情感以及不同时期作品里的体现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在绘画随时代发展同时,现代派以后琳琅满目、名目繁多的画派与画风遮掩了作品艺术创作共性理论,特别中国当前经美术高考强化、速成进入高校的学生,很容易简单排斥“技能、技法”透视等绘画共性学习,转向风格、流派个性的模仿。还原透视情感的一面,对各画派共性的抽离、整理,更有利于学生认真对待并夯实基本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空间。因而,透视在绘画中情感传递的研究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法)马克·吉梅内斯著,王名南译.当代艺术之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陈传席.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