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化学课堂信息流的双向互动
2017-12-27邰洋
邰洋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课堂师生互动的频率、方式和内容仍有很多生长空间,本文从化学学科课堂教学出发,在初中化学课堂尝试、探索并总结出一些较为成熟的应用策略,教学平台的使用、投屏技术用于课堂生成分享、实验评价与反馈,QQ社交工具用于作品分享、评价和反馈,这些技术的应用将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流;化学;课堂互动
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基本问题与未来走向》一文中,作者指出教育技术领域的名称很多,包括“教育技术” “教学技术”“教学系统技术”“教学系统和技术”“学习、设计和技术”等,在我国也出现了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而瑞泽(Robert A.Reiser)教授将教育技术分为“系統教学设计”和“媒体教育应用”两大模块,两者密切关联。这里的“媒体教育应用”就是教育技术中的有形技术,笔者认为就是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在当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设计实施的重要载体。教学中一般所指的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基于教师、学生通过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课堂互动可以产生信息流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是学生从教师处获取学科素养,另一方面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数次的教学改革,课堂的互动越来越被重视,何谓“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
目前的课堂教学的课堂互动环节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存在一些缺陷,制约了化学课堂信息流的双向互动,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通过总结在教学中的尝试,提出相应的应用策略。
一、 过往信息技术匮乏导致课堂信息流双向互动的遗憾
1. 学习评价信息流双向互动的延时
国外课堂研究的分析表明,课堂教学可以从“主体过程”与“集体过程”两个侧面来加以把握。传统课堂上更多的是“集体过程”,如何让学生更充分地体验“主体过程”是许多教师在不断尝试创新的重要内容。例如对当堂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笔者尝试过在每节课后进行随堂测试,既消耗教师大量时间,又不能及时反馈,不能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2. 教学过程信息流交互渠道不畅、动力不足
笔者根据调查发现,学生的自我期望与实际学习方式产生一对矛盾,一方面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机会,在对“你对小组合作课堂学习方式的感受是?”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61.11%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觉得收获大”,又如问题“在课堂上,你最喜欢”,在“问答”“讨论”“自由阅读”“老师讲解”“实验”这些选项中,有61.54%的学生表示喜欢“实验”,但同时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九年级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时,对大多数的知识安于“接受式”学习方式。这就说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的渠道与动力。
3. 化学教学中实验环节的信息流双向互动不足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只有少数的学生能观察到,不利于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实验时往往沉浸在自己实验的过程中,很难关注到其他同学的实验情况,能获取的信息单一。令人可惜的是,课堂实验中的生成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些生动的课堂生成只能任之流失。
二、 当下信息技术引入促进信息流双向互动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已经能寻找到许多课前、课后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渠道,如“电子书包”“可汗学堂”“微课”“慕课”等;也有基于知识点地图和优质题库资源的智能化教学辅导平台;甚至发展成为系统的学习平台,课堂互动也向多样化、多元化、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1. 教学平台促进化学课堂信息流的双向互动
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的介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来。教师在配合平台的备课软件上备好课,上传至上课平台,学生利用手机或平板在课堂上完成各种活动:学习过程中相关资料的搜集、教师设计的思维问题、实验设计、课堂练习等,各活动中学生的完成情况都可以及时反馈到教师的上课平台,教师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这样的一种课堂参与情况反馈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以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为例,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是学生认识溶解度曲线的最直观方法,一般所用方法为学生绘图,教师将个别学生的图用实物投影进行投屏,由于绘图描点过程单调,耗时又长,学生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利用教学平台,教师将数轴图事先给出,学生利用平板在图上描出溶解度表中的各点,连点成曲线,提交后,学生绘制的图会在教师的平台上一一展示,学生也可以通过屏幕看到其他同学的图以及完成情况,从当堂课的情况来看,这样的互动设计确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该互动环节的积极性。
2. 投屏技术促进化学课堂信息流的双向互动
针对演示实验不利于学生观察这一特点,笔者尝试利用摄像头,可将实验过程投屏到投影银幕上,相对于大多数实物投影仪安装位置固定这一特点,使用电脑直接录像投屏,教师的实验操作过程更方便,也利于实验过程的影像保存。
以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第5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第2节“金属矿物铁的冶炼”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实验演示为例说明操作方法,由于这套装置与反应特点,现象不利用于整个班级学生的集体观察,可以如图安排,圈A代表固定手机摄像,圈B代表活动手机摄像,这样两个手机与电脑的QQ进行视频通话,就可以将手机拍摄到的图像进行投屏,这样学生可以同时观察这两点的实验现象,尾气处理的现象也可以用B处活动手机拍摄。
用手机捕捉实验瞬时现象
学生实验过程中有丰富的课堂生成。教师则可以利用手机或Pad抓拍生成,投屏到投影幕布上,让这些变成生动的教学内容。利用手机实时投屏,教师就可以走到学生中去,随时抓拍实验过程中的课堂生成,实现实时投屏,让“主体过程”与“集体过程”有机结合。
以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基础实验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过程为例,这个实验过程中有许多生成与实验误差的分析相关,抓住这些生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相关操作与误差产生的原因。例如:用量筒取水读数时“仰视”与“俯视”,原来通过模拟图或演示图来分析,而利用抓拍投屏能直接利用课堂生成来分析,更贴近学生。
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发展的高度,以变化、动态、生成而不是静止、僵化、一成不变的观点来关注课堂教学。投屏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关注热情,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成就了课堂生成的丰富多彩。
3. 信息技术应用保证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信息流的双向互动
时下,具有教学辅助功能的软件很多,运用得当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抓住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提升教学效率。
以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第一课时随堂练习为例,一共选择15道单选题,学生用手机完成,在规定时间里有5人未能提交,整体的正确率为72%,笔者对正确率低于80%的题目进行了讲评。个体反馈情况显现,课后笔者再对个体练习情况进行分析,给予个别指导。
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保证课堂教学中信息流的双向互动,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而信息技术也是提升信息流的双向互动的支持,这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育的必要条件,所以也可以说时代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保持一定的先进性,确保课堂信息流的双向互动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是高效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
“互联网+”时代,能应用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教育技术正在不断涌现,只要教师能不断尝试,能被教师利用与教学的信息技术也将日益丰富,网络支持下的新型教学范式已经在逐渐形成之中。
参考文献:
[1]董丽丽,吕巾娇,刘美凤.教育技术领域的基本问题与未来走向[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5):14-24.
[2]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73-80.
[3]东洋等.教学改革事典(教学设计卷)[M].东京:第一法规出版株式会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