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2017-12-27王蕾

牡丹 2017年36期
关键词:丝路经济带跨文化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2015年陕西高校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西安圍绕建立“丝绸之路教育带”进行了一系列交流活动,使得陕西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增强了与沿线国家的互信互惠以及交流合作。在这样的国际区域化发展潮流下,国际交流和贸易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能够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对陕西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最后从知识、能力、态度和素养等方面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腾飞培养兼具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人才。

一、跨文化交际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外的跨文化研究主要从实用主义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现实中的跨文化交际难题和文化冲突。在这种研究导向下,研究者的重心落脚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结果和功效上,重点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能有效促进现实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和现实证明,在异文化环境中生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都是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正如学者Byram所说:“长期以来,英国高等教育界一直认识到高层次的交际能力只有通过实地体验才能获得,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更是如此。”

Kim和陈国明的跨文化研究结合应用语言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最新理论,构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层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与“功效”模式相比,三维互动模式注重跨文化能力的构建过程和跨文化的交际过程。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的跨文化研究在借鉴国际最新成果基础上,主要以突破外语教学和国际交流中出现的跨文化障碍为出发点,研究者大多是高校英语教师。由于职业和工作原因,他们尤为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天然联系,关注语言运用和教学实施中的可操作性,关注如何在中国的课堂语境下,教授学生跨文化知识,使之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学者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基本语言能力外,还应包括语用能力、情节能力,即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与交际方略系统。学者杨盈、庄恩平提出模式四分法,即包含全球意识、文化意识、知识和交际实践,认为这四种因素中交际实践处于最高层次,和西方学者一样忽略了交际实践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学者许力生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语法能力和策略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能力有较强的文化标签,“文化浓度”高,在跨文化交际中较难跨越。而语法能力和策略能力相对“文化浓度”低,较容易超越特定文化的局限,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作用突出。因此,许力生尤其关注语法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国外研究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国内研究主要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方面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它们为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鲜有研究将跨文化研究放在特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中,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和方法。因此,立足丝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探索在丝路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陕西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求分析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情况看,目前还面临较为突出的跨文化人才瓶颈问题。以外语类需求为例,目前有约50%的丝路国家以俄语为官方或主要交流语言,丝路经济的发展每年需要数以万计的俄语专业人才以及精通俄语并掌握某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然而目前全国仅有约60所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在校生约8 000人,毕业生不足2 000人。就陕西而言,仅有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空军工程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开设有俄语专业,每年毕业生不足200人,远远满足不了人才需求。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满足跨文化人才的需求。

三、陕西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一)知识部分的培养方法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层面涉及范围广,既包括各个国家的文化知识,也包括相关国家的语言知识,还包括在交际过程中运用的其他知识。以“丝路”沿线国家为例,文化知识既包括深层文化知识,如国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独特的思维模式、生活态度等,也包括表层文化知识,如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宗教信仰、地缘影响等。

语言知识包括语言意义(语义)和语言应用(语用),丝路沿线国家语言丰富,主要有汉语、俄语、哈萨克语等,必须根据需求,培养相应专业语言人才。其他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等知识,如在地缘政治因素方面,“上海合作组织”的8个成员国、4个观察国和6个对话伙伴国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丝路沿线,这些国家的语言都是跨文化人才需要掌握的。

丝路沿线国家跨越亚欧两大洲,涉及多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面临不同宗教信仰等的交流和融合,又受复杂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人们要培养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跨文化人才,必须研究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利用现有的外教、留学生等资源,拓展访学、交换、交流等国际和校际交流项目,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扎实的业务素质等。

(二)能力部分的培养方法

能力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它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以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为延伸,三者缺一不可。交际能力的核心是交际策略能力,要求交际者能够熟练运用交际技巧,及时发现恰当的交际话题,主动规避双方敏感的话题,引导话题朝着建设性的方向不断延伸。社会能力的维度也很多,包括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变通能力等。学习能力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极为重要,包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人们应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能力部分进行科学界定和分类,提炼出与交际策略相关的核心能力,在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采取合理方法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

在课堂上,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能力部分的培养方法和路径,通过案例分析把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实践中培养能力,锻炼自我。

(三)态度和素养部分的培养方法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态度层面,研究对象可归纳为两大范畴:交际范畴和个人范畴。在交际范畴,跨文化交际者应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包容,能够换位思考。在个人范畴,跨文化交际者应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敏感性和自尊自爱等。在个人素养方面,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人们需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拥有健全的人格、较好的心理素质,有涵养,处事大方,有人格魅力,有审美观等。

为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对跨文化人才的需求,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态度和素养部分,人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一是在学校教育层面,聘请丝路问题专家,就跨文化能力态度和素质对学生进行解读和培训,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二是充分利用目前在陕高校的丝路国家留学生资源,通过中外学生的同堂交流学习,相互增进理解;三是充分挖掘陕西高校在丝路国家所设立的孔子学院,加大陕西高校和丝路国家高校人员交流的力度,可以把师生送出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素养。这样可以拓展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构建潜移默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态度和素养部分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在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不断加快,沿线国家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对具备国际化素养、具有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愈来愈大,培养大批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的任务也日益艰巨。国家曾明确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使得跨文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陕西要发挥自身高等教育的优势,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腾飞培养兼具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人才。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6年度课题“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陕西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GH16H2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蕾(1982-),女,上海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丝路经济带跨文化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丝路梦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