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之痛
2017-12-27陈悦李玥
陈悦+李玥
哈尔滨 192.4 万老年人口中有六成多 “空巢老人”。他们不怕死却怕生病,更怕给孩子添麻烦。在他们的手机里,孩子永远在通讯录的第一位,他们可能正是你的父母或你的未来 ……
空巢老人:我最无助的时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
65 岁的朱阿姨一个人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已 5 年了,担心突然病倒、担心各种突发情况,她会设想各种突然状况,脑子里预演过能想到的突发情景,但唯独没想过瘫痪的老伴会掉到地上。三个月前的一天,凌晨两点多,“咣当”一声闷响,平时连翻身都没办法做到的老伴好像 “睡毛了 ",从床上掉到了地上。“我搂着他的腰,想把他抱到床上,可坐着抱我站不起身,站着弯腰抱我抬不起胳膊。”朱阿姨折腾了 20 多分钟,根本整不动。怕老伴着凉,她把一床毛毯从腰间铺在老伴身下,打开手机通讯录,里面包括独生女在内 100 多人,她却不知道该打给谁。女儿远在成都,亲朋这个时间都在熟睡,刚强了一辈子的朱阿姨,在那一刻抱着老伴哭了 …… 最后跑到楼下央求两位保安,一再保证即使出了问题也和人家没关系,两名保安才上楼帮忙把老伴搬到了床上。一周后,朱阿姨将自家一间住屋对外出租,出租条件第一条就是“本分、老实、男孩”。
今年春节女儿回来过年,和妈妈一起要给老爸洗个澡,干干净净过年。娘俩找个大床单,一人拽一头儿,把老爷子抬进卫生间,浴房里铺上瑜伽垫,给一年多只是擦擦身的老爸洗了个痛快澡。等收拾完,朱阿姨看见平时大咧咧的女儿蹲在卫生间角落里,头埋得很深,哭得肩膀一直抖动,“妈,你一个人在家照顾爸太不容易了。你和我爸去成都吧,这样晚上我还能下班回来替替你。”朱阿姨回了一句,“ 我上辈子肯定是‘该你們家的,再说吧!” 把女儿拉起来,心里却又告诉一次自己,“ 可不能病啊,老伴已经瘫痪了,自己再病倒,那简直要了姑娘的命。”
朱阿姨一直不去成都,一方面不想给孩子添麻烦,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异地医保无法结算。前几个月,在小广场走大圈,一位“圈友” 告诉她,去年国家就表示要推进全国医保联网。现在这是“朱阿姨们 ” 最感兴趣的一件 “国家大事”,互相见面总打听“总理说的那事咋样了?”
几千块钱买条狗,就为了有个 " 应声 " 的
张阿姨每天也不让自己闲下来,独生女大学毕业就留在了广州,老伴去世后,她更怕家里的静。收音机、电视都是从睁眼开到闭眼,还特意花了几千块钱买了条善解人意的小狗,就为了自己说话时,有个 “应声” 的。
对外张阿姨总说姑娘能花钱,但细听能感觉到是 “显摆 ”。“你瞧瞧,这一柜的衣服都是她给我买的。”张姨特意打开衣柜让记者看,顺手拿起一只包得很仔细的手提包,这是今年母亲节女儿花 2000 多给她买的,“这和我那 30 多块钱的有什么区别 ”,但女儿说了就是老妈看不出区别,背出去别人都识货。
女儿离家 13 年,在张阿姨的手机通讯录里始终叫“啊 ”,因为能一直排在第一位。
张阿姨曾经去过广州女儿的外企,气派的高楼,可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只能看见年轻人一个个小脑袋。看到为了攒钱买房的宝贝女儿周日一大早头发都来不及扎,嘴里塞块干面包就顶着大太阳做兼职时,当妈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父母为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大城市打拼太难了,这么贵的房价,我们也帮不上忙,心里觉得委屈了孩子。” 张阿姨说,她挺盼着女儿能赶紧要孩子,要是用她照顾,立刻打起背包就出发。把孩子照顾到上了学,她就回哈尔滨。
就在前几天,张阿姨远在广州的女儿收到了妈妈的快递,层层包裹下,是一大袋新鲜的东北油豆角,这是她今年夏天收到的第 8 包家乡油豆角,她知道运费都比豆角贵。但她不知道的是,千里之外的母亲,为了让她能吃上今年最后一拨油豆角,跑了好几个早市。这小三斤油豆角,是妈妈坐着小板凳从十斤里一根根挑选出来的 ……
在电话中撒谎,就怕千里之外的儿子,听见自己的哽咽声
67 岁的陈阿姨因为胃溃疡穿孔手术住了院,和老伴一商量,不想让在美国工作的儿子惦记,偷偷办了入院手续。手术后住院那十几天,天天都是老伴在医院 24 小时陪护。有一天正在点滴的陈阿姨要上卫生间,扭头一看熬了好几晚的老伴坐着打起了盹,没忍心招呼他,自己一手高举着点滴药袋,猫着腰一步一步向走廊里的卫生间走去。“走路还好点,进了厕所最难。”陈阿姨说,既要解裤子,还不敢用力怕滚针,肚子稍微一用力就象刀在里面剜一样疼。刚蹭回病房,手机响了,“妈,你在家呢?咋这么半天才接电话呢?”“ 妈在厨房擦瓷砖呢,没听见!”陈阿姨最后一个字说完,用牙咬住了下嘴唇,就怕千里之外的儿子听见自己的哽咽声 ……
陈阿姨的老伴赵叔,到现在都忘不了多年前把儿子送出国前前后后那几天。大概提前一个多月,赵叔常失眠,半夜起来抽支烟都躲进阳台,走来走去就怕吵醒儿子。有几个晚上就是整宿躲在办公室了,把各种出国留学指南翻得都卷了边儿。儿子走后,赵叔专门去书店买了个超大个儿的地球仪,放在自己床头柜上,好多次晚上睡不着时,就拨弄它转,或是用手量从中国到美国的距离。地球仪上不到一扎的距离,实际上却是 15000 多公里。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陈阿姨夫妇在生活上出现的不便也与日渐增,但他们依然没后悔当年把儿子放出去,只要孩子好,他发展好,当父母的啥心情都能放进肚里。“ 想不想儿子呢?当然是想。”陈阿姨说,前些年的想和如今年岁大了想不一样,前些年是单纯的想和惦记,怕他一个人在外面不会照顾自己,没深没浅不注意安全;现在还是想和惦记,但还会多了一份老无倚靠的恐慌。
家里遥控器坏了,二人就硬生生地挺了好几天没电视的日子,后来实在没办法,才让亲戚家孩子过来帮弄好。有时候去早市,偶尔遇到小贩缺斤少两,赵叔要冲上去找人理论,陈姨总会拉住劝 “ 儿子也不在家,你一个老头子可压住点火吧 !”
我不怕死,但就怕生病,更怕得上离不开人伺候的病
79 岁的柴大爷和老伴田姨除了想外地的儿子们,更想孙子们,尤其是大孙子,从初一到高考,在他们身边住了 7 年。虽然都已经军校毕业成为了一名军医,可爷爷奶奶依旧放不心。田姨刚给孙子发了条微信,告诉他 4 斤老鼎丰月饼马上寄出去,是他最爱吃的五仁和川酥,特意多买了些,就是想大孙子刚工作,得和战友同事处好关系。
病不起,不敢病。花钱遭罪都是第二位,关键是给孩子们添麻烦。前年柴叔腰突做了手术,为了照顾术后的他,儿子和儿媳把他接到了北京家中,二儿子和儿媳也请假跟着到北京去护理。一折腾就是大半个月,孩子们都孝顺,和单位请了假,耽误了工作,孙子们又都在上学,在家里还要拜托别人照顾。
所以从那以后老俩口更爱惜身体,想通了一个道理:出钱出力都帮不上孩子们,不添麻烦就是最大的幫忙了。做饭不糊弄,早饭都得炒俩菜,白天去老年大学学跳舞。每年都出门旅游,家里电视柜上摆满了二老旅游的合影,韩国、日本、越南 …… 下个月又要打起行李出发去三亚当候鸟了。
柴叔的大儿子在北京买了套三居室,都装修完了,就是想把老爸老妈接过去养老。可二老死活不同意,他们有他们的理由:北京夏天太热,空气质量也不好,总不能天天捂个口罩出门吧;大儿子和儿媳妇平时非常忙,一个月也就在家呆 10 天,不想打扰他们。
黄昏如约而至,柴大爷穿着孙子淘汰的运动服和老伴收拾家里的影集,大孙子的房间里还是按着他高考复习时摆设,桌上的参考书和墙上的篮球明星科比海报都没动过。
空巢老人的故事还在继续 ...
阳光透过窗户,铺洒在蓝白格床单上,床单上摆着从 K、Q…… 到 A 的扑克队列。摆弄这个队列的是一双布满老年斑的手,手的主人是 85 岁的王奶奶。坐在床沿给扑克牌排队,是她每天除吃饭外必做的事儿,有时候是半天,有时候是一天,一遍一遍地重复着 ……这样的日子,是从四年前她最后一个儿子去世后开始的。两个儿子和老伴曾来过的痕迹一丝都找不到。“都烧了,不想留,看了难受。”王奶奶说这话时,眼睛一直看远方,嘴角使劲向上,努力做出 “都过去了” 的样子。
三个子女一个在外地,一个在国外,另一个身体不好,一年来探望不了他两趟。82 岁的刘叔每天基本不着家,去江边看别人下棋能看半天,在小区里坐着看野猫打仗也能从头看到尾,实在没意思他就随便找个公交车坐上去,一口气坐到终点,再坐回来。这个躲过了日军轰炸机、挨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老头儿,却被晚年孤独牢牢捕获。
或许你的记忆里,
他们很啰嗦,
东家长西家短说不停
或许你的记忆里,
他们健忘、抠门,
可他们能记住你所有的喜好,
并且尽力省吃俭用满足你 ……
这就是咱真实的爸和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