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位学者的“开导式”家教

2017-12-27唐宝民

老年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钱穆心安梁漱溟

唐宝民

梁培恕先生是大学者梁漱溟的儿子,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梁家的家风,是鼓励小孩子与大人讨论的,即“尤好与儿辈共语,恣之言,一无禁”。

1944年春,梁漱溟续娶了妻室。有一天,他与新娶的妻室讨论某件事,梁培恕在一旁听到了,便插话进来发表意见,因此惹得继母很不高兴,继母便用近乎训斥的语言说道:“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梁培恕心中虽然不高兴,但也没有说什么,过了十几分钟,又言谈自如了。在整个过程中,梁漱溟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事后,他却忽然在梁培恕面前背诵起《论语》来,内容是:孔子主张父母死掉以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但孔子的弟子宰我嫌守三年丧太长,问孔子是不是可以减为一年;孔子问宰我:“(父母死去还不到三年)你就穿着花缎子衣服、吃着大米白飯,心里踏实吗?”(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宰我回答说:“心安。”孔子便对他说:“你心安,那你就那样干吧。但是君子居丧,吃什么东西都不会甘甜,居于任何地方也不会得到灵魂的安宁,如果你心安,那你就那样干吧。”(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

接着,梁漱溟又背诵了子贡请去告朔饩羊的那段: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饩羊。孔子说:“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在第一个故事中,“孔子极重视礼乐,虽然如此,不反对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第二个故事中,“孔子从这件事上看到的不是子贡有错误而是理解子贡的注重点和自己不同。”由此看来,孔子是很民主的,而梁漱溟之所以要给梁培恕背诵这两段故事,其实是在结合继母训斥他的事开导他:做人不止于有度量、有宽敞的胸襟,更主要的是遇事自己动脑筋、有主见。可见,梁漱溟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是颇有民主作风的,梁培恕因此对父亲的教育方式感悟道:“(父亲)不独断、允许人依自己的认识去做他的事……近几年我又有新悟:把民主看作取决于多数是很浅的理解、有偏差的理解。”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幼年时就特别聪明、记忆力特别好,看过什么书几乎不费什么事就可以背诵下来。他的父亲钱承沛非常喜欢这个儿子,从小就引导他好学上进。九岁时,钱穆看完了《三国演义》,就能够背诵了。钱穆那时经常到家附近的会馆去玩耍,有一天晚上,他去玩儿时,他父亲也在那儿,大人们听说他能背诵《三国演义》,就让他背诵,他张口就来,果然背诵出来了。于是大人们就纷纷夸赞他是神童,钱穆听了以后,便有些沾沾自喜、满脸得意之色,这一切都被他父亲钱承沛看在了眼里。第二天,钱穆随着父亲出门,走到一座桥上时,父亲问他:“你认识‘桥字吗?”他说认识。父亲又问他:“桥字是什么旁?”他回答说:“是木字旁。”父亲又问他:“把桥字里的木字旁换成马字旁,是什么字?”他回答说:“是‘骄字。”父亲又问:“骄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他回答说:“知道。”父亲便对他说:“你昨天晚上在会馆的行为是不是就像这个骄字啊?”他听了以后,便不再知声了,原来,父亲是看他昨天晚上小小年纪那么得意,担心他因此骄傲自满,所以就用这个办法来教育他,让他以后不要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钱穆把父亲的教诲记在心里,从那以后,再去会馆时,便不再当众背诵了,而是默默地学习。

梁漱溟和钱承沛两位学者,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没有进行干巴巴的说教或粗暴地进行批评,而是找机会用开导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育方式,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钱穆心安梁漱溟
《铮铮铁骨——梁漱溟先生》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在,就心安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论钱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梁漱溟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顿饭一处心安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