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新征程:“精准育人”要撸起袖子干起来
2017-12-27子云
子云
金秋十月末,南国秋意浓。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刚完成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的组建,大步流星地迈开国际化步伐,又开始筹备广东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的年度大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高职思政课改革的新动向。
与此同时,广东轻工职教集团2017年理事会紧锣密鼓地推进着;学校信息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相继与企业合作成立了两个新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新疆学生刚在“爱在广东”的主题活动中获奖;轻化工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子还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等国赛省赛中大展身手—“快节奏”“有成效”是大多数广轻教职工对学校近两年改革发展最直观的感受,用学校党委书记杜安国的话来说,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传承工匠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动高职教育精准育人工作,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
N-南风窗D-杜安国
N: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您认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当怎样开启新征程?
D:10月底,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教育系统传达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视频会议,强调把“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大张旗鼓干起来。这已经明确了高职教育的新方向,学校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系统地、创造性地将“精准育人”四个字落地生根,做优、做强、做扎实。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充满变革、创新的大时代,对学校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期。我们必须迅速反应,大胆创新,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度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才能真正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履行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职责。从这个层面讲,精准育人是社会对职教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广轻深化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
N: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精准育人”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D: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点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广轻的目标很明确,我们着力于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近两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来提高育人的成效。
一是改革院校治理模式。形成了大教学、大管理、大保障和强监督的“三大一强”治理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开展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科研与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生中心地位提升等8大类39项子项目的建设,推动精准育人往更深层次延伸。
以学校的两校区资源整合为例,我们目前有广州、南海两个校区,通过对全校资源进行重新优化调配,服务人才的精准培养。以对接珠西地区制造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将南海校区规划成“大工科校区”,以服务广州这一南中国第三产业中心为标杆,将广州校区建成“大文科校区”。应该说,我们推动学校各项改革的源动力就是培养精准对接区域、对接产业、对接行业、企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是深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精准育人”是一个协同创新的工程,为深化校企融合,我們积极搭建了7大产教融合发展联盟作为有力抓手,推动13个行业、企业的专业委员会,直接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促进政、校、行、企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目标一致、步调统一的“伙伴关系”。2016年7月,我校与佛山南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政校合作共建国家中小微企业产权培训基地,这样的基地全国也仅有三个。
三是协调时代特色与历史传承。在育人过程中,我们强调传承“工匠精神”,带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与专业研习同步实现。
学校全面推进精准育人的工作仍在路上。我常常激励大家“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把握学校发展的关键节点,加速前进;“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需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要创一流就要大步向前,不能有懈怠之心。
N:广轻培养了很多优秀毕业生,获得社会普遍认可。不少人德技双馨,被评为劳动模范。今年,还有毕业生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这都充分体现了广轻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发扬。请问,广轻是怎样传承“工匠精神”的?
D:工匠精神集中体现了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既要求学生练就娴熟技能、过硬本领,又要有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职业品格。
在专业技能养成方面,我们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践行“大教学”理念,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对接产业链重构专业群,推进专业(群)跨界协同教学;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实现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构建开放融合的实训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以赛促学”,强化实践能力和技巧;成立创业学院,打造“4×4矩阵列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型,倡导创新通识教育;我们还通过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体系、“三通一平台”学分互认体系的构建等,巩固专业教育的成效,让广轻培养的学生掌握娴熟的专业本领,具备活跃的创新思维。
职业精神的养成,则需要文化氛围的引领和浸染,需要在长期的价值激励中逐渐形成。这是一个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过程。为此,我们全面推行大素质教育,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平台载体,立体构建多元协调的“泛在”思政模式。学校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集休闲书吧、学术报告厅、社团路演空间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食堂”,基于数据分析、移动互联技术的“智能垃圾分类项目”,实现素质教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此外,我们还率先探索课程教育思政化,将思政教育融于专业学习,如艺术设计学院组织学生以井冈山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整体包装设计创作,强化专业训练,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井冈山革命精神的兴趣;在部分专业创建“校友劳模创新创业工作室”,让劳模精神贯穿专业教学、实践。
N:广轻这些年的“精准育人”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D:学校近年来不断发力“精准育人”改革,坚持“在调整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育人的平台和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一是产教融合显露社会效益,高效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两年来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03项,建立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91个,服务南海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校企合作也成为珠三角民企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例如,与我校信息技术学院合作的达安股份已经成功上市,其中层骨干半数以上出自广轻,合作的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专业成为央财重点支持专业。
二是校企合作促进学校科研攻关。仅2016年,学校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省节能环保精细化学品工程中心开放课题1项。15项专利实现转让。
三是教书育人成效显著,2015-2016两年间,广轻学生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99项,省部级奖项922项。我校2014—2016年的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8.79%、97.47%、98.4%?。根据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29个不同的用人单位的需求测量与评价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98%?
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师资队伍建设也得到了强化。学校现有“双师”素质教师59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珠江学者7人;建立了由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高级经理人等组成的优质兼职教师资源库。学校在广东省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考核中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N:您对广轻的学生们有什么寄望吗?
D:在去年毕业典礼上,校长卢坤建教授提出“立职志、以达人”。这与我们的校训“德能兼备、学以成之”是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我对在校和已毕业学生的寄望。有志向方能执着坚守、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实现人生梦想,推动行业产业进步。即使我们已全面跨入智能化时代,技能和技巧的传承和创新也永不过时,中国梦的实现仍然需要“大国工匠”。青年强则国强,希望我们的学生立匠心、成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