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滨水空间特色的认知倾向性研究

2017-12-27郎小霞

关键词:水区倾向性滨水

郎小霞

青岛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033

1 研究范围界定

1.1 空间界定

城市滨水空间指城市中水陆陆域相连的空间,兼具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集自然生态系和人工建设于一体的城市开敞空间[1]。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是展示城市魅力的窗口,同时也是凸显城市特色的途径[2]。本文以青岛的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为研究对象。因其处于历史风貌区范围内,受城市结构影响比较明显,其形象对城市风貌形成辐射性、渗透性的影响显著。

1.2 概念界定

倾向性分析又称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SA),常见于意见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析以及语言计算等领域,其目的在于抽取上述信息中的主观文本,并分析这些主观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倾向[3]。本文借用此概念,以公众参与为导向,调查公众意向,强调公众偏好,通过公众对滨水区的选择倾向发现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 调查方法

2.1 问卷调研法

通过对公众的行为心理进行的问卷与访谈,获取公众对滨水空间特色宏观层次、中观层次的认知。其中宏观层次主要涉及滨水区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和区域定位。主要以凯文林奇的五要素为切入点,选取代表性的区域、街道、标志、节点、边界等通过公众的倾向性选择,形成对整个区域滨水区宏观层次的印象。

2.2 语义差异法

SD法是1957年由Osgood CE提出的一种心理测定法,通过言语尺度测定心理感受所以又称为感受记录法,通过被调查对象的感受,构造定量化数据[4]。论文中对中观层次的调研主要采用这种方式,调查的主要是公众对滨水区城市空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测定公众对滨水区的心理倾向性,来讨论公众的满意度,主要从滨水空间的分项要素如交通、城市和山体之间的关系、建筑特色与居民社交延续性等方面进行展开。

3 数据分析

3.1 样本社会属性分析

宏观层次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调研对象性别构成比例基本呈1:1的情况,其中男性占52.1%,女性占47.9%。年龄构成:小于20岁的6.8%,21~40岁占56.8%,41~60岁占28.4%,大于61岁的占7.9%。文化程度:小学及小学以下占5.8%,初中以上占31.6%,高中及中专占55.3%,大专及本科占6.8%,研究生占5%。职业分布:公务员、企事业员工及私营业主分别占6.3%、35.3%、18.9%,退休人员跟待业17.4%,学生1.9%,其他人员4.2%。从被调查者的居住地区及时间来看(表1),基本是为本市居民,居住时间在2~10年间的占70%左右。可见被调查者的社会构成是比较均衡的,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居住地区与居住时间表Table 1 District and Time of residence

3.2 宏观层面

自然山水特色:61.6%的公众认为自然山水是该区最有代表性的特征,老建筑吸引度为13.2%、历史文化为14.7%。对于商业氛围的选择则比较弱为9.5%(图1),主要因为城市中心的移,该区的商业氛围被削弱很多。

历史文化特色:主要通过该区的历史文化名人、建筑型制两个方面来进行调研。公众,仅对于开放的康有为、老舍等名人故居有所了解,主要原因与故居是否公开化、能否形成完整有效的展示有关。公众对于青岛的特色民居了解比较少,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的活化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跟发扬。

区域定位:公众来此的目的,其中休闲占41.6%、观光占26.3%,大家较认该区的滨海旅游定位。对能反映该区深层文化底蕴 “名城保护区”以及能表征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得称号如“欧亚文化区”、“和近现代史文化区”知道的很少(图2)。

图1 吸引要素的组成Fig.1 The components of attracting factors

图2 区域定位的倾向性选择Fig.2 Tendency choice of regional positioning

3.3 中观层面

3.3.1 节点、地标 通过对不同节点和地标的选择,其中46.8%的公众选择汇泉湾广场24.2%公众选择火车站广场,另外中山公园和鲁迅公园的选择分别是47.4%跟28.9%。标志性建筑中,栈桥的选择率为59.5%,水族馆13.7%、小青岛13.2%。

3.3.2 路径、边界 特色街道: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山路77.9%、安徽路7.4%、广西路6.3%,主要依赖其不同的功能,中山路是历史街区中传统的商业街道,是老字号聚集地,也是青岛历史发展的见证,安徽路以老舍公园为载体,是城市道路的放大节点,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和历史城店,广西路则以良好的景观为主,视野辽阔可以直接观景。特色边界:公众对于边界的倾向性选择汇泉湾(42.1%)、青岛湾(31.1%)主要依据其良好的视野效果以及景观感受。该区域可以提供良好的观景点,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城市的景观。对于城市的天际线,公众选择最多的是八关山、小鱼山、信号山、观象山,因其山体与城市关系良好,城市与山体层次有序,山体轮廓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并且其山顶的构筑物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和形象代表。

3.2.3 街区 街区作为历史风貌区的城市基底,公众对于他们的了解是比较少的,除了对中山路历史街区、八大关历史街区大家认可的比较多,其他的街区知道的不是很多。中山路和八大关历史街区主要因其保护的相对比较完整和特色比较突出而闻名,其余的亚历史街区在保护方面做的比较欠缺,完整性比较差,导致认知性比较差。

3.4 对要素的认知

3.4.1 选择频率分析 滨水空间是城市各要素的集合体,本文对其影响要素进行筛选提出20个相关要素,通过SD法来评估公众对不同要素的认可度,通过其可以发现要素在城市中的被认可程度即满意度,可以以此作为调整城市建设的基准。随机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65份。从图3中可以看出公众对于滨水空间的整体特色评价比较高,公众城市中比较差的主认为步行环境比较差、在功能配套方面不完善、建筑外形在尺度方面不适宜、混乱的高层建筑布局、城市纵深层次欠缺、保护历史建筑不尽人意。但在绿化、广场公园以及景点布局、历史街区特色统一、整体色调协调等方面公众的认可度比较高。

图3 分项要素倾向性统计Fig.3 Tendency statistics of sub items element

3.4.2 平均值分析 在SD法的基础上,对20个选项分别进行赋值(-2、-1、0、1、2),从图4语义分布曲线图中看出2步行道路系统、6绿化环境、8生活氛围是、14整体色调、17标志性建筑的倾向性都偏向于好的方面,10高层建筑的布局混乱这项偏向差的方面。正倾向都比较中庸,大多介于中和比较好之间,要想提升整体特点还是需要整体改进的,而体负倾向非常明显,可见高层建筑是对景观特色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4 语义分布曲线Fig.4 Semantic distribution curve

4 讨论

滨水空间是各物化要素的组合,通过街道、敞空间、建筑、历史街区、建筑细节等特色要素向人们传递特色信息,人们也通过它来对其进行认知和评价,通过公众对宏观、中观以及不同要素倾向性的选择,来感知对滨水区的需求。针对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滨水区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下几点:

(1)道路方面:这主要与青岛特殊的地形结构和道路系统有关系。青岛的城市道路依山顺势,与景观的结合比较好,但是由于城市中多山体,建筑与道路、道路与山体的关系比较复杂,导致到达该区的可达性比较差,步行与车行系统混乱且方向感比较差。这需要在保护道路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改善道路明晰性与通达性,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2)开放空间及节点方面:从调研结果来看,滨水区的开放空间和节点主要分布在沿海跟内陆腹地。其沿海一线的广场与海湾交相呼应,连贯性比较好,连同内部的火车站广场、天主教堂广场、老舍公园共同构成该区开敞空间。但沿海一线的开敞空间和内部节点连接性不是很好,尤其内部吸引力也不强,如何结合周围环境进行景观轴线的规划,将沿海一线的人引入到腹地,实现内外的直接联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特色街区方面:青岛历史街区分布的比较零散,结合城市功能以及城市地势形成不同类型的历史街区。在对历史风貌区的更新过程中,很多的居住型街区因保护不得当其完整性以及原真性遭到一定的破坏,同时街区作为私人空间不对外开放,导致公众对其的认可度很少,进而影响对滨水区整体的认知。如何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对滨水区的特色塑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标志性建筑:青岛最早的规划中极具特色的景观细节是地标性建筑都在景观视线通廊的对景点上,同时城市天际线中的标志性构筑物在建设时考虑了山体轮廓的完整性以及山体与建筑的关系,标志性建筑对山体轮廓是趋势上的增强。但近些年的城市建设处于混乱的状态,城市中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缺少必要的论证,导致城市立面层次混乱,同时对于山体的保护意识薄弱,城市标志物淹没在城市中,其制高点以及标志性遭到破坏,城市“山”的感觉也在慢慢消失

(5)城市边界作为滨水空间的边界由曲折岸线和岬角组成,可以为公众提供了驻足眺望的:空间,可以体验城市的多维空间,但在现实中存在海岸线不连续的部分,部分单位占据了部分海岸题线,导致连续性破裂。同时边界与内陆的联系缺少有效的交通组织,临海的步行通道直接濒临车行道,公众需要穿过车行空间到达滨水木栈道,规划上存在欠缺。

倾向性调研是表述公众心里意愿性的表达,通过公众对该区城市五要素的倾向性选择,从中观到宏观进行了有机的梳理和分析,实现由公众到元素、由元素到特色再到公众的双向调配,以此来发现问题并调整问题,在实践中有的放矢的进行特色建设是滨水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滨水区城市物质和文化精神整体提升。

[1]李国敏,王晓鸣.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与立法思考[J].规划师,1999,15(4):124-127

[2]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25(7):41-26

[3]杨玉珍.基于Web评论信息的倾向性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1

[4]周 娴,靳思佳,车生泉.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空间特征与私密度关系研究-以杭州为例[J].中国园林,2012,28(5):99-103

猜你喜欢

水区倾向性滨水
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阿舍勒铜矿深部岩体岩爆倾向性预测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关于医患冲突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湘潭产妇死亡案”为例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