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一种眼光看故宫
——读李文儒《故宫院长说故宫》

2017-12-27田地

农家书屋 2017年12期
关键词:永乐紫禁城皇宫

田地

另一种眼光看故宫
——读李文儒《故宫院长说故宫》

田地

近日,天地出版社出版的《故宫院长说故宫》广受关注,作者李文儒曾是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他将自己十多年与故宫“打交道”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书,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故宫。

李文儒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十几年间,分管博物院里的科研、学术研究和数字故宫,对传统工艺和现代文化产业的关注比较早。而作为对故宫很有发言权的院长,李文儒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过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利用20个章节,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故宫现存的建筑,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紫禁城之前的中国皇宫、宫城建筑,尽管有记载的文字,有残存的遗迹,如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毕竟非眼见之实,只能做考古和想象的依据。因此,每每向中外人士说起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宫建筑群的时候,李文儒总有些掩饰不住的“炫耀”。

他经常站在高处凝望紫禁城。大多在日出或日落时分,凝视、感觉、捕捉从连绵铺排的黄色屋顶上浮动升腾着的辉煌。也经常穿行在宫殿之间,在一座隔着一座或一处连一处的迷宫般的院落里转来转去。也曾在薄云遮月的寒冷冬夜,触摸寒风窜过夹道时发出的奇怪声音,寻找和等待在剪影般的高墙、屋脊、檐角间时隐时现的月亮。

每当这样的时候,李文儒总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觉得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不可以用常理来解释。他认为紫禁城源自一个伟大的构思,一个伟大的规划,一个伟大的设计。

紫禁城落成后,像以往历朝历代的皇宫落成后一样,照例需要一些歌功颂德的诗赋。永乐皇帝朱棣让他认为最有才华的臣子去写。文渊阁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各自写了《皇都大一统赋》,李时勉写了《北京赋》。除了照例的歌颂“圣王”永乐皇帝外,主体还是隆重描述紫禁城的。从那些华丽铺排的辞藻中,大体可以知道一些关于紫禁城的规划设计观念。

杨荣赋中有这样的词句:应天以顺时,辨方而正位;乃相乃度,载经载营;贯天河而为一,与瀛海其相通;西接太行,东临碣石,巨野亘其南,居庸控其北;北通朔漠,南极闽越,西跨流沙,东涉溟渤;势拔地,气摩空;梢横青天,根连地轴;包络经纬,混沌无穷;仰在天之神灵,隆万古之尊号……

这些词句看起来很玄虚、缥缈,其实,这样的大思路、大视野对于紫禁城的营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古代绝没有现代的科技水平,没有航测遥感,没有卫星定位,没有精确到毫厘的精密仪器,但古人有古人的遥感、遥看、遥测。

古人,是相信天地相应,天地感应的。天上有北辰贯中天,地上有南凕听天下。天有天轴,地有地轴。天上有紫微星垣,地上有紫禁城。山水融结在天,裁定在人。大靠想象力、眼力,小靠功夫工巧。

如果说这是中国人认识天、地、人的宏大的宇宙观的话,如果以这样的宇宙观做紫禁城的创意、指导紫禁城的规划的话,那么,紫禁城规划设计的指导核心实在是一种精神状态,一个理念、意念,因而是高深莫测的,无比神秘的,庄严神圣的,至上至尊的。在永乐皇帝心中,在臣民心中,在所有参与其事的人们心中,他们将要建造的和将要看到的紫禁城,是矗立在天地间沟通天地的形象与标志。

《故宫院长说故宫》的作者李文儒说:“对紫禁城的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的最大特征,是以实体为对象、中介,以可视的、可走进去的“图像”为对象、中介。读这本书就是在“图像”中行走,在行走中解读,在行走中领悟。”

猜你喜欢

永乐紫禁城皇宫
彩色笔动起来
紫禁城之旅
清代皇宫的预防医学
紫禁城365
紫禁城600年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皇宫的大门
各国皇宫大对比
关于嘉业堂收藏的两册《永乐大典》
紫禁城中嵌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