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分析
2017-12-27陈绪淼广东省中山市北区中学
陈绪淼 广东省中山市北区中学
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分析
陈绪淼 广东省中山市北区中学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和新观念,是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相互融合的重要体现。本文将通过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新形式下中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和讨论。
信息化环境 课堂教学 问题 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学校在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推进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思想上抵触、能力上不足、资源上支持力度不够等。提高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迫切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结构,适应现代信息化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传统课堂教学法模式的一次变革,大量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多媒体教室建设,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信息化环境也推动了现代教学理念的更新,使课堂教学朝着信息化、自主性知识获取、交互性教学、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方向转变,重构了师生的课堂教学角色,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但是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对信息技术存在一定的抵触和恐惧心理,对信息化课堂建设的认识不足,甚至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完全对立起来,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课堂教学纯洁性和尊严的挑战,是对教师地位的冲击,过分夸大信息化教学的负面效应。其次,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很多教师有心采取信息化教学模式,但是受能力限制,往往应用效果不佳。此外,从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上看,还存在一定不足,缺乏完善的技术和资源支持,不利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2 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堂教学策略的分析
2.1 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能够更加高效、快捷的为广大师生服务。例如,可以将教学课件和视频上传到资源库,包括课堂练习、重点以及难点讲解、课后训练、课外拓展素材等,学生能够通过登录资源库进行下载,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建立综合性学习网站,组织多样性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例如写作园地、知识竞赛、学科论坛、学习反馈、教师评价等,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
2.2 采用情景教学,优化课堂体验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了传统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生动。教师在采用多媒体情景教学时,应注意展示内容与主题的相关性,起到引出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避免流于形式。通过精彩的多媒体展示,能够使学生获得优质的课堂体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
2.3 调整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化技术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使课堂教学以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信息化技术,学生能够自主查阅资料,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技巧。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汇报自己获取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惑;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建立团队学习模式。教师根据学生的疑惑以及理解误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讲解,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4 完善课堂评价和反馈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给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馈提供了新的途径。首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信息化技术使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评价成为了可能,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因此,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进行系统得评估,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次,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学生可以在网站上对教师教学满意度进行评分,并提出建议,使教师了解自己不足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此外,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之间彼此评价也是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提升的关键,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更多的思考,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做角色的定位,是教师走出信息化课堂教学误区的关键。本文针对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中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课堂教学策略,包括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课堂体验、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完善课堂评价和反馈等,希望能够推动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1]田键,阳嵘莎,杨改学.基于信息化课堂的教学交互研究[J].当代教学科学,2009,(13):24-27
[2]金建峰,顾小清.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9):82-86
[3]赵建华,周秋怡.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过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