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自清老实安宁,做事做人
2017-12-27金凤
p 金凤
祖父朱自清老实安宁,做事做人
p 金凤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一生著作颇丰,感染了几代读者。虽然朱家几代人没有专门制订过家规家训,但是各尽所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朱自清的嫡孙朱小涛接受采访时说:“朱家的后人天各一方,但是先辈们在事业、生活中留下的点点滴滴,像一股股清澈的溪水,滋养着朱家后人,让我们时刻牢记做人要正,做事要实。”
洗漱时都要多读点书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是《荷塘月色》开头的一段话,“闰儿”就是我的父亲朱润生,祖父朱自清的次子,当时才3岁。
我出生时祖父离开我们已经有11个年头了,虽然我没有见过祖父,但从父亲身上,我却能感受到祖父的存在,以及朱家祖辈们精神、品质的延续,这些品格时时影响着我以及我的兄弟姐妹。
曾祖父希望儿女们饱读诗书并学有所成,光宗耀祖。所以,祖父朱自清那辈人受到的教育是严厉的。
祖父念的是私塾,先生很尽责,经常布置作文,曾祖父照例篇篇都要检查。晚饭过后,曾祖父经常坐在饭桌边,桌上放着一盘花生米或者豆腐干,一瓶老酒,祖父就安静地站在旁边,看着曾祖父拿着先生批阅过的作文低吟,此时祖父应该是紧张的。曾祖父只要看到先生在作文中有好的批语就会很高兴,顺手拿起花生米或豆腐干给儿子,以示奖励。假如看到不好的评语,或者文中的句子被删了很多,曾祖父就会大发脾气,大声斥责祖父不用功,有时甚至还会把本子撕烂。
严苛的家教让祖父在学业上丝毫不敢懈怠。为了多读书,祖父经常在洗脸刷牙时把书放在架子上,边洗漱边看书,一点时间都不肯浪费。祖父在北京时,受不了北方的冷,就用绳子把仅有的一床薄被子的一头绑起来,防止走风,然后钻进去,裹着被子继续读书。他的日记里,隔一段时间,就列一个长长的书单,读完以后再列一个书单。
在祖父的影响下,朱家人都爱读书。父亲朱润生本来在《中央日报》做校对,因为工作比较认真,被调到编辑组。祖父知道后,认为父亲的“学识和经验还不够”,并没有因此表扬他,反而写信叮嘱父亲“事已如此,只盼望你努力尽责”,还要求父亲补习英文以充实自己,提醒他“切不可因为跳得快略有骄心”。这封信,父亲一直保留着,时常用来教导我们兄弟三个不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爱国,更是一种骨气
祖父写过一首《维我中华》歌词。歌中唱道:“献尔好身手,举长矢,射天狼!还我山河,好头颅一掷何妨?”祖父不仅写了大量诗文讴歌抗战,还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战。他多次在家里热情收留掩护抗日义士和爱国学生,还到前线慰问抗日将士。
在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毛泽东的著名文章《别了,司徒雷登》,里面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那时因为内战,国内经济崩溃,国民党当局发行大量金圆券,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为了安抚知识分子,国民政府发行了一种配购证,可低价购到由美国援助的面粉。1948年6月18日,吴晗来到祖父家,带来一份《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这个时候,祖父因为严重的胃病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依然郑重地在《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朱家的后人也时刻将爱国情怀铭记在心。我的大伯父、朱自清的长子朱迈先与大伯母结婚成家时买不起婚纱,他们就用纱布自己做了一套。战争年代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民不聊生,大伯父当时担任新十九师政治科中校科长兼政工队长,每月90元的薪水仅够买两斤黑市花生油。其他许多国民党军官都利用职务捞外快,克扣军饷,发国难财。但大伯父一向清廉简朴,这时更是家徒四壁,他跟大伯母说:“你跟着我,连回家看父母的旅费都没有,想给你买件好衣裳都做不到,实在是苦了你了。按我目前的职位随便做点生意,捞点钱是不成问题的,但不能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呀,不能给父亲脸上抹黑。”
祖父的家国情怀同样深深地影响着我的父亲。祖父看到父亲特别热爱新闻工作,便让父亲去了国民党《中央日报》社。到了南京后,父亲接触到不少地下党,在和他们的交流中,父亲觉得自己得做些什么来为他们分忧。1949年1月下旬,扬州城区地下党负责人和父亲联系上,希望父亲能在南京为党组织开展秘密工作,父亲一口就应承下来了,其中一项任务便是保护国家财产免遭临时撤退的国民党官兵破坏。
当时,人民解放军直逼长江北岸,南京国民党中央机关人心惶惶。父亲发现国民党江苏省直属粮库内存有一千多石大米。他通过努力,做好了粮库内一位会计的工作,又秘密去做仓库内几位工人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动员他们为解放做贡献,请他们加强对仓库的看护,防止坏分子偷盗和国民党特务破坏。
南京解放前几天,仓库的几个头头已逃得不见踪影。会计按照父亲的意见,把仓库的牌子摘下,对外造成空仓的假象。南京解放后,父亲迅即与南京市军管会取得联系,很快,军代表便接管了这个粮库,一千多石大米安全地回到人民手中。
父亲朱润生退休后,经常参加一些纪念祖父的活动,越发觉得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为了这个目的,听从父亲的建议后,我带着妻儿回到家乡扬州,专门从事扬州文化研究工作。
过内心宁静的生活
儿时,父亲常常告诉我们弟兄三个:“每个人不能只想到自己,要想到他人,想到国家,要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那时,还不能完全明白父亲心中的家国情怀,只能感受到父亲说这话时的正气凛然。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朱家人所做的点滴小事,举手投足中,处处彰显正气、和善。
抗战胜利后,祖父朱自清带着一家老小从西南联大到清华大学任教。为了安家,祖父到街市上买了一些很破旧的家具,都是别人不要的,可祖父还是坚持付钱给别人,在他看来,只要不是自己的,就得付钱。当时,清华大学在建一个工程,大门外堆了很多砂石、土堆之类的,小姑姑跑到门外玩时,发现那些沙土很好玩,弄点水还能捏出好多泥巴小人,回家时便顺手带了一些沙土,想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分享。没想到刚进家门就被祖父发现了,祖父当场就板起脸,把小姑姑狠狠地训斥一番后,让她归还沙土。看到小姑姑一脸不高兴,祖父语重心长地说:“这是公家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能拿回家。”
正因为有了祖父辈公私分明的言行教育,父辈从不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记得父亲后来在山西省税务、财政工作,单位的稿纸、信纸、信封、笔记本等,但父亲从来不带回家,自己邮寄一封信,都会跑到很远的邮局去买信封,没有时间的话就自己在家里动手制作信封。
【采访手记】
接受采访时,朱小涛静静地说着祖父、父亲、大伯、姑姑的故事,对于自己却并未多言。他从小并不知道祖父是朱自清,父亲一直用“你爷爷”来代替,直到从别人口中得知时,才明白父亲的深意,他不想孩子过于依靠祖辈的光阴庇护,希望他们靠自己的实力踏踏实实做人、做事。
如今,朱小涛没事的时候,就会去扬州古运河畔、文昌阁旁的安乐巷27号朱自清故居纪念馆坐坐。夕阳西下,余晖脉脉,撒在老旧的青砖黛瓦的院墙上,他总感觉祖父与父亲从来没有离开过。“做人要正、做事要实”的教诲早已深深地印在每一个朱家后人的心中,他说:“朱家后人中没有高官,没有富豪,都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但内心宁静、踏实的普通生活,不也是一种幸福吗?”(作者声明: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视为侵权。)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