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土地里拔穷根

2017-12-26江新军何宗焕吴秀娟伍贤友

湖南教育·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小学教师

江新军 何宗焕 吴秀娟 伍贤友

位于湘西北边陲的桑植县,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出发地,共和国168名将军在此浴血奋斗过,孕育了贺龙、廖汉生等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因为山高路远,因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桑植成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和张家界脱贫攻坚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桑植教育系统在脱贫攻坚的大合唱中,把责任扛在肩上,把践行党的宗旨体现在“双脚沾满泥土”上,谱写了一曲“红土地里拔穷根”的教育扶贫攻坚的时代强音。

阳光助学全覆盖

2017年4月19日,在陈家河镇龙潭沟村,县委书记刘卫兵来到结对帮扶贫困户王贞兵家。王贞兵与妻子陈雪君育有两个孩子,分别上初中和小学;王贞兵的母亲上了年纪,身体欠佳。为了支付孩子的学费,王贞兵常年在外务工,陈雪君则留守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在2016年的结对帮扶中,王贞兵家享受了产业帮扶、危房改造、阳光助学等一系列帮扶政策。再次见到刘卫兵,陈雪君既激动又亲切。“去年取了多少蜂蜜?卖了多少钱?养的家猪情况怎么样?孩子上学的补助都拿到了吗?……”刘卫兵一一询问去年的帮扶成效以及今年的帮扶意愿,详细了解两个孩子接受阳光资助的具体情况。

这只是桑植县各级党委政府关心关怀贫困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的一个缩影。

按照中央和省里教育扶贫相关政策,桑植县已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2014年5月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了《桑植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试行)》《桑植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实施细则》《桑植县2016年脱贫攻坚“阳光助学”保障工作推进方案》《桑植县脱贫攻坚教育扶贫“阳光助学”实施方案》等文件。

“我县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资助项目包括学前教育入园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定向培养师范生资助、高中免课本费、職中免学费、高中职中国家助学金、大学生源地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等。”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陈自鸣说,“除此之外,还有贺龙教育基金、雨露计划、残联救助、民宗局救助、社会慈善救助等款项用于学生资助,总体来说,全县助学资金体量大、资助政策严、资助覆盖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广、受益学生多。”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桑植县的阳光资助除了全覆盖以外,还有分层资助的特点。

“我们将需要资助学生按贫困程度分为相对贫困学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特困学生三类,对不同类别实行不同政策扶持。”县教育局副局长刘吉国说,“对相对贫困学生,严格落实国家普惠教育补助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享受国家普惠政策基础上,按照小学1000元/年,初中1250元/年,高中高职2000元/年,大学新生一次性5000元的标准予以资助;特困家庭学生在享受前两类资助的基础上,根据其实际情况通过减免学习生活费用、组织社会救助、财政兜底救助等多种渠道,统筹解决特困学生就学困难问题。在政策落实上,实行学生自主申请、学校帮助申请、帮扶责任人核查申报三层覆盖,确保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落实率达到100%。”

翻开学生资助中心的统计台账,2014年至2017年全县共资助学生117367人次,金额10598.484万元。其中2014年资助学生22544人次,金额2642.54万元;2015年资助学生35080人次,金额3069.71万元;2016年资助学生39001人次,金额3448.818万元。2017年春季资助学生20742人次,金额1437.416万元。这对于只有57691名中小学生、13795名入园幼儿的桑植县来说,其受助人数和受助金额可圈可点。

县教育局师训站站长朱先怀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洪家关乡大谷泉村的李梦银,读小学四年级时父母双亡,从此,他上学的所有费用全由国家负担,平时住学校,假期住敬老院。苦命的孩子早知事,高中毕业后李梦银考入贵州大学医学院,现已大三。县乡两级政府十分关心他,上大学时,乡政府给他买了手提电脑,县政府负责每期5000元的学费、生活费补助。

“在桑植,类似李梦银的贫困学生不是个别。”朱先怀说,“比如家住中湖乡青龙垭村的熊结。他现就读于武陵源二中初一,家庭十分贫困。爷爷患病现已瘫痪,无劳动能力,需要药物维持;父亲突发疾病,在医院抢救后诊断为肺性脑病,已花费医疗费用32000多元。更为不幸的是,在浙江打工的母亲不久前被摩托车撞伤。学校和教育局了解到熊结的家庭状况后,特事特办,迅速为家里的三个孩子减免上学的所有费用,还联系‘桑植10帮1爱心协会予以资助。”

当然,最令人称道的还是桑植县“首创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这种教育扶贫模式。

县教育局局长谷晓华说,免费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目的是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上好学,就好业,实现全家脱贫,达到“培养一人,脱贫一户”。

“首创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是由省教育厅在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省级项目计划基础上组织实施,从2016年起至2020年,由县政府出资,每年从桑植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选拔50名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公费定向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采取“五年一贯制”模式,培养成绩合格者,由校方统一颁发全国普通高校毕业证书,县政府落实任教岗位和编制,定向服务于农村小学教育工作,服务年限不少于5年。

“首创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这种教育扶贫模式缘何而来?

这得从县长赵云海的一次访贫问苦说起。

2014年3月25日,赵云海来到盲人童国家家里慰问,只见房子破烂不堪,家徒四壁,爱人也是个盲人,两个女儿一个患病,一个读初中,生活主要靠老童摆摊算命来维持。

赵云海问他最需要政府帮助解决什么时,老童的愿望有两个:一是建个小厕所,因原来搭建的简易木棚厕所垮塌,上厕所要去偏僻菜地里解决,极不方便;二是能让读初三的女儿继续上学。老童的要求让赵云海震撼之余,陷入了沉思。像老童这样无自我发展能力的农村特困家庭在桑植山区还有多少?解决他们生活、生产和子女上学的根本出路到底在哪?如何让特困家庭学生走出大山?在慰问现场,赵云海和教育局的同志算了一个账:一个学生从初中到高中6年,学费、生活费一年至少1万元,6年下来需6万元,再读三年大专,每年3万元,至少共要投入15万元,一个贫困家庭将因此再次陷入贫困。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从培养下一代入手,必须有一个既切合实际又立竿见影的途径。比如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选拔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到高校深造。”赵云海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省教育厅和长沙师范学院的支持。2016年8月29日,桑植县人民政府和长沙师范学院签订了《桑植县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协议书》。《协议》框定,从2016年起至2020年,桑植县每年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选拔50名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进行定向培养。经费由桑植县财政承担,并给予特困家庭学生每年5000元的生活补助。县政府根据协议落实这些学生毕业后的任教岗位和编制。

2016年,首批50名送培对象通过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如愿来到长沙师范学院学习深造。

罗苏媛便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罗苏媛父母双亡,与体弱多病的哥哥和8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在国家政策资助和好心人的帮扶下完成了初中学业。2016年考上县一中后,学费让她左右为难。正当罗苏媛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县里出资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的消息让她看到了希望。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考核。苦难的一家终于看到了希望。

“生活挺舒心,学习进步很大。”“没想到我能上这样的师范学院,真是幸福,我一定努力学习,回报家乡。”4月21日下午,当赵云海一行来到长沙师范学院,就桑植县“县级农村小学教師公费定向培养扶贫计划”进行回访时,罗苏媛这样感激地说。

为解决首批免费师范生的生活问题,赵云海积极联系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在他的发动下,长沙银行为首批免费师范生捐资50万元,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生活费等问题。为了让这些学生安心读书,刘卫兵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办公会,一是明确资金保障,消除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二是从2017年起,定向培养扶贫计划增加到100名,到2020年完成500名培养计划,确保全县农村小学师资整体提升,从而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桑植县的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创,得到了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的一致肯定。正如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王茂蓉在6月21日全省教育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典型发言时说的:“我县的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扶贫计划,与现行教师培养政策相结合、与贫困家庭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农村教育发展需求相结合,可谓一举多得。一是这些贫困家庭能实现‘培养一人,脱贫一户的精准脱贫目标;二是让更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扶贫招生这一利好政策;三是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教师‘留不住、下不去、教不好的痼疾,是一种扶贫支持教育、教育反哺扶贫的可循环模式,有利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订单培养有出路

身处国家级贫困县,职业教育如何在扶贫之路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进而让教育扶贫惠及更多百姓?

“为农村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本地经济发展,让从这里走出来的乡村学子以技立身,或许就是最好的精准扶贫。”面对这样一道思考题,桑植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戴文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桑植县推行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模式,既实现了贫困家庭稳定脱贫,也为职业院校参与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探索之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入读职校是许多初中毕业生的无奈之选。生源参差不齐、专业师资紧缺、管理粗放曾一度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作为一所老牌职业学校,桑植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阵痛。面对传统职业教育“招生难、管理难、就业难”的桎梏,学校在校企合作上狠下了一番功夫,力求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并最终实现精准就业,精准帮扶。

“要让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还得在精耕细作上做文章!”在校党委副书记邓雄的理解中,作为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常规动作”,校企合作有时难免流于形式,粗放型、浅层次的合作仅仅是带学生到企业走走看看,或是为企业输送低层次的劳动力。这样的校企合作显然不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助力。

探索一条校企合作的转型升级之路,成为摆在职业教育人眼前的一道课题。眼下,桑植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10个校企合作班,涵盖机械加工、民航、汽修、电子商务、机器人5个专业,占教学班总数的30%。企业为学生提供先进的设施设备、专业的师资团队和对口就业岗位。订单式培训既提高了农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解决了受训者的就业出路问题,学校对口就业学生人均月薪在4500元以上。

“有什么样的专业,就要有什么样的企业来支撑。”不论是将学生推荐到企业就业,还是把企业请进学校,都离不开学校和企业的携手共进。为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力度,学校还与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将课堂“搬”进车间,与生产一线无缝对接。

北京万德宏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自2017年起与学校联合定向培养民航票务员,每年在学校招录学生30人。学生在学校完成为期两年的课程学习后,赴北京进行专业培训和实习。实习结束后,他们还将收到中国民航信息管理中心、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等知名票务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实现百分百安置就业。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贫困学生小学教师
重庆科学城南开景阳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教师作品
刘辉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长治市沁源县:打好脱贫攻坚战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召开“两后生”职业培训推进会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