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2017-12-26龚明斌
龚明斌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从孔子开始,就提出“因材施教”,两千多年来却依然是一种理想与奢望。新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公平、优质、满意的教育。
一、教育应该回归人的原点
教育的价值取向有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和学生本位。工業时代教育重点考虑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学科完善的需要,后工业时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正如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换句话说“人才是教育的真正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应该回归“人的原点”,教育应该成为认识人、发现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伟大事业。
教育是生命的事业,并因生命的不断丰盈与美丽而闪耀着诗意的光芒。教育是生命生长的需要,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完善,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教育关注生命的完整,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用思想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教育本质是对生命的“成全”。
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每个生命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多彩的人生,要帮助他们寻求、产生或者制造、创造不同的希望、不同的梦想、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就呼唤今日学校要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呼唤我们学校“把学生放在学校的中央”;呼唤校长和老师“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
二、教育应该唤醒人的潜能
培养人、开发人首先要认识人、理解人。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潜力的,学生的潜力各不一样,兴趣也不完全相同,学生的潜力需要合适的教育加以开发。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出版了《智力的结构》(1983年)、《多元智能》(1993年)等代表性著作,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机构。他认为支持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能。后来他进一步补充为九种,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探索(自然观察者)智能、存在智能等。他的研究实践证明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实践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同时,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珍贵而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都可能有积极作为。每个人都各有天赋,各有天性,各有特质,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以上多种智力潜能,而且有着各自的强势智慧领域。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发掘这些智慧领域,“扬长促短而不避短”。让学生在自己强势智慧领域获得良好的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再促进“短板”的提升,“让成功成为成功之母”。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能意识到的一切。”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一种“唤醒”。
三、教育应该张扬人的个性
既然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那么人的发展也应该是多元的,教育就该遵循“多元智能、多元发展”的理念。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发现和发挥他们的天生禀赋;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教育还要培育学生的社会性,帮助他们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在我们的学校里,“生生受关注,个个有发展,人人有舞台”。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努力“让学生成为独特的自己”,这是所有学校都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此,教育应该深入探索并践行以下基本命题:①学生的发展首先是为了能够成为独特的自己,成为自己幸福生活的创造者,进而成为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教育的要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高于学生已有水平并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③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与提升,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④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⑤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自由充分发展;⑥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育应该丰富人的选择
教育让人的生命更加丰盈而充实,更富有内涵,更具有深度、广度与宽度。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要依赖相应的课程实施来实现。不同的课程,即不同的教育;接受不同的教育,将拥有不同的人生。从课程开设的层面来讲,我们多提供一种课程,学生就多一种选择,多一种选择就多一种未来。
成功范例如北京十一学校,在教育家校长李希贵的引领下,积极探索“面向个体的教育”,以提供选择性的课程为起点,从价值选择到教学组织形式、从课程结构到管理制度、从教学方式方法到学校组织文化等进行全方位转变。通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打破行政班级,实行“走班制”,实现了一位学生一张课表,努力构建新型育人模式,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青少年儿童的核心素养,即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家国情怀和关键能力,在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善于学习、探索发现与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来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与发展良好的素质。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