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与玄武岩的“合作”

2017-12-26

科学之友 2017年12期
关键词:盐田技艺合作

洋浦盐田村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儋州市,这里三面环海,西临北部湾,南濒新英湾,傍依着国家级保税区洋浦经济开发区。这里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传承千年的古老文物,还有40多户盐工,他们在这片盐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在这片盐田上沿袭着1?200多年的劳作方式。

“洋浦盐田,朝潮夕錢。”这是洋浦半岛上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盐田村风吹日晒的制盐工艺是先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不断摸索、改进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并经代代相传、积累沉淀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乾隆御赐的小村庄

“古”“神”“奇”是千年古盐田的三大特点。“古”是因为它时间长久,据说距今已有1 200多年历史,且每个盐槽保存非常完好;“神”是千年古盐田有着东坡盐槽、古盐铺、白玉盘、仙人脚、千年龟石等神话传说;“奇”是一垄一垄的盐田旁边摆放着7 300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石槽,当真正身临其境仔细地观察,才会发现它“奇”得奥妙。

相传1 200多年前,一名叫覃正德的青年盐工在海边闪现的海市蜃楼中看到南方有一片广阔的盐场和神头石景,他禁不住诱惑,率队寻山问水,从福建莆田南下渡过琼州海峡,踏上了海南岛,几个覃姓的兄弟结伴沿西线海岸,对照幻影所见,来到了洋浦半岛。

居身安定后,对旧业情有独钟的盐工们,又盘算着怎样起灶制盐。有一天,兄长覃正德领着几个兄弟来到海边,察看起灶地势时,无意中发现那片浅滩石头经过海水浸泡和烈日暴晒后留下一块块白花花的东西,顺手捡起用舌头舔了舔,尝出有咸味——这就是盐。

以往“煮海为盐”的盐工们为了制盐,在海边支起大锅,装入海水,大火煮至水干,方在锅底结成盐巴,而眼前的盐却是太阳晒出来的,这下可乐坏了他们。盐工们想了许多方法,又因地制宜凿石造盐槽,他们将一个个大石头拦腰破开,在石平面上凿出凹边,用来盛放海水,借助海南的烈日爆晒,初收制盐之利。

就这样,这些从福建莆田迁徙到洋浦的盐工们一改往日“煮海为盐”的制盐方法,以石槽替代铁锅,借太阳之炎烈,开创日晒制盐的先河,并取名为“盐田村”定居下来,村民改姓为“谭”。此后,他们又在实践中用经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卤水,再晒盐,产量大增,清朝乾隆皇帝闻报后,御书“正德”赐给盐田人。

古盐田的千年黑白配

走进千年古盐田,7 300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石盐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垄垄田周围,像一个个撒落的黑珍珠;弯弯曲曲的卵石道蜿蜒其间,像一条条项链。这些盐槽黑如墨砚,人们叫黑石,在很多年月里,人们都不会想到,这些石头,曾经是地底滚烫的岩浆。经过剧烈地涌射,红色的流体冷却了,变成了黑色的石块。石块被人们磨出凹痕,再与阳光作用,白色的晶体便从这浅浅的水中魔术般地显现了出来。

琼西火山脚下的人们,对地质并不敏感。由于靠海的缘故,不管是儋州还是临高、文昌一带,大多数的人都以捕鱼为生。沿火山带的住民通用的语言都和省内通行的海南话有所区别,这可以追溯到冼夫人带兵平定海南时期。冼夫人的士兵多来自古百越一带,平定战乱后,士兵多留在了当地,民族开始交融形成了现在说方言的琼西人。

琼西火山地带的洋浦盐田村,是一个特殊的村庄。历史上海南岛北部火山爆发频繁,留下大量火山石。这些火山石不仅被盐田村人的祖先打磨成砚台状的晒盐工具,还被用来盖房子、修路、垒院墙、做磨盘等,成为历史上的盐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在的盐田人用火山石盖房子的少了,开始管火山石盖的房子叫老房子了。行走盐田村,目之所及的老房子、院墙、牛栏、羊栏、猪圈、道路、磨盘、米臼,甚至镇邪的灵物,全都是用火山岩打磨而成,显得十分自然和古朴。得益于盐田村拥有一片靠海的盐田,而千百年来,这片盐田养育了盐田村的人,四十岁以上的妇女只会讲儋州话,这种封闭的环境与外界相隔离,让当地与盐田的关系更为密切。

千年古盐田是人类利用自然的结晶。大小不一的火山岩石安静地守护在那片开荒出来的土地上,岩石表面平整,以一种对抗时光的姿势,诉说着盐田人历经千年的生存故事。在这片盐田面前,人和自然摩擦所产生的美,是动人心魄的。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里,人们把海水挑来,倒在磨平的石块上,阳光暴晒,水分蒸发,盐分结晶便成了。人们的内心深处,阳光和海水经过简单的相互作用,所生成的这白花花的结晶,是一种生命的给养,也是天地馈赠的厚礼。

海盐晒制技艺成“非遗”

古盐田出产的盐巴,白如雪、细如棉,咸味适中,不带苦味,是盐焗食品的上乘调料。老盐巴还具有清热退火、清毒散淤的功效。盐工家中的盐田是一代代传下来,先人到底做了多少年盐工,要翻看族谱才知道。

不幸的是在当今的城市化、市场经济冲击下,洋浦古盐田也面临着保护、开发与利用的矛盾。加之当地盐业公司影响,禁止村民制盐,实施食用加碘精盐的强制性措施,加速了这一传统产业的衰败。所以,对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洋浦盐田海盐晒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洋浦古盐田因为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已经开发为一个集观赏价值和考古价值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古盐田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它不仅是一处生产工地,同时也成了一处景观,甚至成了到洋浦旅游的代名词。

此后,洋浦开始对外宣传这片盐田,这里修建了停车场,也铺上了水泥路,在平坦的公路上打上了醒目的广告牌,指引着人们前往盐田村,它成了海南省西部旅游的一个热门免费景点。如果天气好的时候,在这里,可以遇见在盐田劳作的妇女。这片景区,在2 000多年人与自然的共生中,将生存与旅游合二为一,成为一处独特而美丽的景观。endprint

如今,岁月流转,以物换物的方式早已式微,古盐田的盐,已由食用盐转变成了一种旅游纪念品。晒制的新盐以五元钱一袋出售。来此的游客,感兴趣的会买上一些带回家,更多的是走马观花看一回,拍几張到此一游的照片,证明曾经来过……

盐田村难载传承使命

“小时候,只要天气好,每天放学回来,都要跑到自家的盐田里帮忙,父亲也没有特意教我,耳睹目染之下我就会了。”回忆起童年时光,年过七十的晒盐技艺传承人谭政脸上带着微笑。谭政成家之时,自家的十几亩盐田还一度是他家庭收入的惟一来源。

“看着盐田村产盐逐渐减少,很多盐工转投他业,我很担心盐田最终荒废,丢了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老人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这是盐田村许许多多老盐工共同的忧虑。退休后,谭政住在离村不远的地方,经常回到村里的盐田里帮忙,要是遇到年轻人想学晒盐技艺,他会非常热心传授。

“但是,现今古盐田生产盐已经不能够让盐工过上好日子了,周围都是工厂。有好的出路,盐工出于谋生的需要自然要选择离开盐田,祖先也不希望我们守着盐田过穷日子,一个小小的盐田村难于承载如此沉重的历史使命。”谭政当年离开盐田村也正是因为外面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照荣认为,晒盐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得到国家的重视,说明了晒盐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这种生产方式日渐式微,支撑其流传千年的土壤正在流失。

首先古盐田还没有完全被赋予天然生产、原始工艺的绿色生态含义和文化价值,生产效益低下。盐产品的交易价格只能和普通食盐一样,而且因产能难以与机械化制盐相比,加上盐里不含碘,销售范围受到限制,盐工们入不赋劳,生活难于维持。其次,古老传统的手工制盐方式依赖气候和潮汐,且劳动强度大,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被人接受。在此情况下,盐田村近年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其他产业经济利益的吸引,让盐工和年轻一代盐田人放弃制盐而转投他业。

虽然晒盐的工序不是很多,但繁琐而辛苦,贵在坚持了千年的时间。在那个贫穷年代,人们只能拿着晒好的盐去村外换粮食吃,可以说盐就是命根子。因为盐田村紧邻大海,周围土地贫瘠,只能种些木薯,但产量极低。有盐才会有生计。过去,盐田村的男丁很少到村外打工,安心在家学晒盐,只因盐田村晒出的盐品质高,卖价高,收入有保障。相对于出海打鱼的高风险,种地靠天吃饭,晒盐的活儿收入高且稳定。

现在,洋浦工业发展迅猛,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工厂工作而不是干这又苦又累的晒盐活儿。主要的原因是买盐的人少了,人们都选择了方便卫生实惠的加碘细盐,盐田出产的盐大多是慕名而来的游人买去泡脚用,有治疗脚疾的功效。收入少了,从事晒盐的人也便少了。

谭政希望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古盐田和晒盐技艺的保护问题,集全社会的力量,一起保护晒盐技艺,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目前,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旅游局都在研究如何保护和发展洋浦千年古盐田晒盐技艺。儋州市已经制定了《洋浦盐田传统日晒制盐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正在制定中的儋州市旅游规划将把千年古盐田和晒盐技艺列为工业旅游的重要项目。

endprint

猜你喜欢

盐田技艺合作
从盐田到沙田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云南芒康至今仍保持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
洋浦千年古盐田
澜沧江畔 千年盐田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
怎样提高健身球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