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与沧海
2017-12-26黄悦
黄悦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朝生暮死,其渺小更甚尘土草芥,可它珍惜着在世上的每分每秒,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代代存活在世上。存在,便是小小蜉蝣的价值。
沧海无比广阔,千年万年,亘古不变。它见证着繁盛王朝的衰落,见证着世事山河的变迁,年年春去冬来,代代人来人往,永恒,便是广阔沧海的价值。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诚然,我们的时代也是如此。任意打开手机网页或任意书店的一角,都可以感受到那些励志故事的“洗礼”,我们惊叹别人对社会、对时代的巨大贡献和价值,我们从小把“长大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挂在嘴边。但是“时代空心病”却也越来越严重,甚至连许多高校中的在高考战争中拔得头筹的学子也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不知从何实现自己的价值。“时代空心”中,人们不知何为“价值”,不知怎样实现价值。
其实,真正的价值很简单,便是自己的价值,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选择的价值,可以如蜉蝣般渺小,也可以如沧海般广阔。
(一)存在的价值
曾經看过这样一句话:“存在的都是有理由的”,生命本就有理由存在,生命更应有价值存在。
胡杨林“生而千年不老,老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朽”,它们排排驻守在沙漠边缘,似人类的卫士般忠实地阻挡着风沙。那儿的天黄土漫漫,那儿的风暴躁易怒,那儿的土干旱贫瘠,可它们还是在那儿坚守着,从未放弃生存的权利,因为它们坚信自己的存在有价值。事实上,人类也确实用一篇篇“白杨礼赞”传颂着它们的价值。
生物学上比人类低级得多的胡杨尚且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人呢?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许多人选择在花样年华,姿意青春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因为逃避或懦弱结束了自己生存的权利,只不过给媒体带来一篇新闻报道,在社交媒体中带来一波转载,给专家带来一次反省,给社会带来一片唏嘘,几小时,最多几天也就被遗忘了。可他们忘了他们的家长和好友,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相对于爱自己的人的意义与价值,那是千百个痛彻心扉的彻夜难眠,那是千百次失去至亲至爱的悲伤绝望。
无疑,每个人都存在,每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
(二)选择的价值
雷锋说:“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但也有诗人说:“我只愿冷粥、破砚、晴窗,忙人之所闲而闲人之所忙。”他们的价值观无疑是对立的。其实,怎样算是人真正的价值,如何实现人真正的价值,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唯一的标准,在于人们的选择。
J·K罗琳曾说:“决定我们是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屈大夫选择“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纵身跃下波涛奔涌的汨罗江,将自己完完全全献给楚国,他的选择成就了他的价值,他的爱国情怀被中国人世世相传,代代铭记。
范仲淹选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在高大的岳阳楼上观天下苍生,忧天下万世,将价值献给了天下。他的选择成就了他的价值,他的信仰成为万千志士仁人的追求。
尽管“精忠报国”的价值追求很伟大,但平平淡淡,自己情有独钟的生活也可以实现价值。
陶渊明选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在回归田园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高唱着“归去来兮”归耕田垄,过着“而无车马喧”的生活。
司马迁选择在编史篆书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太史公《史记》一出便成绝唱,为中国人续上了历史的脉络,寻到了情感的归宿。
世间有千万种价值,有千万种选择,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实现属于自己的价值。北大学子卖猪肉曾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可是又有谁能说在市井基层卖猪肉没有实现他的价值呢?
一串红、二铃悬木、三年桐、四照花、五针松、六月雪、百日红、千金藤、万年青……斜坡上的杂花野草,天地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无论是造福人类、留名史册的伟大人物,还是市井街巷中的普通百姓,无论是报效祖国的大业还是自己所愿的平淡生活,都有其选择的价值。
何为价值?存在即为价值。
何获价值?选择自己的价值。
无论是蜉蝣还是沧海,愿你找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