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绛:一滴清水

2017-12-26黄薇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干校隐身衣钱钟书

黄薇

某出版社曾有意请杨绛出席其新出版文集的作品研讨会,她婉拒了,并说:“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杨绛先生虽已去世,但岁月的风尘难掩她的风华。

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

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对杨绛特别喜爱。

杨绛排行老四,前面的三个姐姐都比她高。然而,爱猫的父亲笑着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

杨绛八岁之后,先后在无锡、上海读小学,12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有一次,父亲杨荫杭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说完父女会心对笑。

生活艰苦,她内心平和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被搬上荧屏前,导演黄蜀芹曾专门去征询钱钟书和杨绛夫妇俩。杨绛边读剧本,边逐段写出修改意见。电视剧果然名声大噪,一时在全国掀起热潮,而出现在每集片头的那段著名的旁白———“圍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实际上就出自杨绛之手。她可谓是最懂《围城》的人。

1969年,钱钟书与杨绛被下放至干校,杨绛被安排种菜,这年她已年近60了。虽然生活艰苦,可是,在此期间,她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诃德》。

从干校回来八年后,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走到人生边上,她淡泊自在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她说。当年,已近90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读者。时隔四年,96岁高龄的杨绛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96岁人写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走到人生的边上,她愈战愈勇,唯愿“死者如生,生者无愧”。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七万余页,她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三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4年面世。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来访。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八百多万元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表露了自己的心境:“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如今,哪怕杨绛已经离开,回忆起她来,人们仍然能忘掉时间的残酷:虽然时间无情而漫长,这位女性却如一滴清水一般,始终如一的透彻、清朗、独立,充满力量。

猜你喜欢

干校隐身衣钱钟书
隐身衣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最短的情书
一次“遗忘”
捉迷藏
欠一杯不醉
地球君的隐身衣
地球君的隐身衣
中国作家协会“文革”记趣(续二)
钱钟书三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