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旧戏台子
2017-12-26王瑜钦
王瑜钦
七年级(上册·苏教版)
第一单元:有感而发
本次习作的要求是“有感而发”,“有感而发”强调的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反对无病呻吟,一篇好的文章,应当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思考和表达。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感而发呢?一、说真话,写真情。要写出真情实感,就应从身边的事入手,写真人真事,只有有了真实的体验,才能有真实的情感。二、运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时,可以采用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直接描写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感,从而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三、注重细节描写,流露真情。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推动事件发展、烘托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在写作时,我们应适当加入细节描写,从细微之处描写刻画,就更能彰显文章的真实性,让感情流露更为自然。
小时候,乡下时常会有摆戏台子的,找一处空旷的地儿,几个演员,几个奏乐的,便能撑起一台戏。看戏是那时老人们空闲时的一大乐趣。
那时候,年轻人也大多在外工作,鲜少有在家种地的,家里的农活自然落到了老人们的肩上。而老人们劳作之余,最大的乐趣大概就是等着那戏台子搭起,听一曲陈年旧戏。
年轻人们自然是没有兴致看戏的,倒是老人们总是喜欢带上自家的小孩子去看看戏,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刻。
戏台子都挺简陋,真的是只有一个戏台子,大家都是自带板凳,住得近的人家還会搬上一张圆桌,几家人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趁着戏还没开幕,唠着邻里间的趣事儿——村东谁谁谁家娶媳妇啦,村西谁谁谁家又添孙子啦……老人们总是有谈不尽的话,孩子们则围在老人们的身边,听着他们闲聊,时不时向几个熟识的长辈讨几颗糖吃,左一个“奶奶”,右一个“爷爷”,嘴儿甜得像抹了蜜糖似的。
戏开幕后,老人们闲聊的也少了,多的是认真地看戏。台上或是声音尖细的花旦在那儿咿呀呀地唱着,或是魁梧的包公秉公断案。老人们时不时地也跟着和上两句,场面很热闹。小孩子们则在周围起着哄,拍着手似懂非懂地看着台上演绎着的喜怒哀乐。
时不时也有煽情的场景,如那孟姜女哭倒长城时,老人们多多少少都静默了下来,沉浸在悲怆的气氛中,还有不少老太太悄悄抹了眼泪,跟着戏台上的演员们抽抽搭搭的。小孩子们则是不解自家长辈得为何落了泪,依旧看着台上的戏,拍着手起着哄。
小时候的我,也总是会拉着奶奶的袖子,问她为什么要哭,而她则轻叹一口气,说我还小,长大了才会明白。
戏一般不长,一两个钟头就结束了,台上的演员们一扫表演时的喜怒哀乐,都嬉笑着和台下的熟人们打招呼。
那一曲戏停下来,没有绕梁的余音,有的只是在风中挥发的那一点陈旧的爱恨缠绵,渐渐变淡,沉寂在老人们的心中。
我的童年,那些有关乡下的回忆,也伴随着这旧戏台子渐渐地淹没在记忆中……
如今,我也能够看懂戏并爱上看戏了,也会为戏里演绎的悲欢离合而欢喜、落泪。我想,看戏不光是一种心情,更是对艺术的热爱。透过戏曲,我们能领悟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吸取其文化营养成分,我们便能更好地成长。
点评
本文温和朴实,像一场充满怀旧场景的电影,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娓娓道来。文章没有深情的表白,也没有夸张的渲染,但围绕旧戏台发生的故事如在眼前。阅读此文,通过旧戏台这一线索,我们仿佛跟随作者回到了乡下,听到了那熟悉的乡音。随着作者的叙述,我们的思乡之情也不禁被勾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