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散文体式特征设计学习活动
2017-12-26郑萍
郑萍
一、散文教学活动存在问题亟需破解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从重“教”转向重“学”,广大一线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尺。众多的公开课及常态课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改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历来受到重视。然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一些学习活动存在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活动内容偏离。把散文当作叙述类文章教,概括主要内容,拓展相关材料,各抒己见讨论事件或景物的意义,完全偏离了散文教学的核心。二是活动方式模式化。所有的散文都教成同一类文章,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理解情感,三段式教学模式下“这一篇”与“那一篇”没有差别,内容、语言、情感之间的链接割裂,文本的独特价值得不到体现。三是活动行为粗浅。品味语言,零敲碎打,肢解式分析,缺乏对整篇文章话语体系的整体把握;或者在文中找出句子,仅在语言的表层滑行,抓不住言语表达的精妙处、关键点,无法发掘独特言语形式下蕴含的深层意味。对作者传达的情感,跳过具体的语段、语句、语词的赏析,笼统地抽象化或概念化,让学生在文中作贴标签式阅读。
散文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散文体式辨认不清。散文体式是指既具有散文文体的共性特征,又具有单个文本的个性特征。脱离文本体式,一味追求学习方式的改变,造成的后果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适宜,学习活动不能承载相应的学习内容。散文阅读的关键是通过品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作者个性化的情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本里潜心求索,抓住文本的关键处,关注“有意味的形式”,采用与散文相适合的教学方式,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读懂,体会和分享作者的情感。
二、散文体式下鉴赏个性化语言的活动
散文教学的目标,是通过体味散文语言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而作者的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正是通过作品中个性化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因此,散文学习,要读作者的“语文经验”,即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梁实秋的散文名篇《鸟》极具语言特色,品味语言是该篇的重点教学目标,为此设计了相应的学生学习活动。
读一读:课文三、四两段,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议一议:从修辞、句式、关键词等角度品味鸟声之悠扬,鸟形之俊俏,体会梁实秋语言的艺术特色。
(独奏、合奏、交响乐等比喻,细腻描摹了鸟叫悦耳的效果。句子错落有致,对比与铺陈方式突出了鸟儿声音清脆嘹亮的特点。同时巧妙化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和曹植《洛神赋》的诗句,含蓄雅致,无限的欣赏与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
梁实秋说:“写鸟,是因为爱鸟,爱鸟自由跳跃的姿态,更爱鸟婉转清脆的声音,我是心里虔诚地深爱着。”作者用精准的语言捕捉这种精微的感觉和知觉,个性化言语描写鸟之声、鸟之形,体现典雅之美。他认为,现代文学缺乏的是对传统文学的吸收、消化,若适时选用文言词汇与句法,吸取它们的精义,再融入现实环境的体验和超越时空的想象力,可使文章雅炼且富情致。
基于言语特质组织学习活动,在学习支架搭建下,学生对语言的鉴赏逐步深入,品味与发现作家作品语言内在的精妙之处。因此,教师要善于铺设台阶指引学生往散文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乃至细微处走,挖掘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思、意味,从而领会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及审美情趣。
三、散文体式下体会作者主观情感的活动
散文本质上“是一种包孕情感的自述”。①散文中的所思所感,是作者独特的境遇中所获得的独特的情感认知。故读散文,要读作者的“人生经验”,即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散文最难读的地方,或者说,好散文之所以好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感受和经验超越了我们常人。我们进行散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往“作者的独特经验里走”,站在他的位置上理解他。
杨绛先生的《老王》内涵极为丰富深刻,作者看似无阴无晴、隐忍朴淡的叙述中蕴含人性的思考和自我的反思。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抓住核心教学目标: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围绕这一目标,设计学习活动。
步骤1:杨绛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人?对老王为什么会产生愧怍之情?
步骤2:在“愧怍”前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 的愧怍”。
步骤3:出示“愧怍”的出处,《孟子·尽心上》中“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谈谈你对作者“愧怍”之意的领悟。
這组学习活动围绕核心目标不断推进。杨绛称自己是幸运的人,在苦难的岁月中她获得了最宝贵的真情,幸运地活了下来。那她愧怍什么呢?学生认为作者反思自己对老王,同情大于平等。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去世前一天硬撑着送来香油鸡蛋,“我不是要钱”。老王感念杨绛一家对他的关心、照顾,给了他这世上难得的温暖和慰藉,他把他们当作唯一。当然,杨绛也力所能及地帮助老王,但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心”的付出相比,两者情感上的分量是不一样的,感情不对等。当杨绛意识到这点,无疑是揪心的痛。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 的愧怍”。“每想起……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学生品读文句体会到杨绛在不断叩问自己的灵魂,这是逐渐明白、不断加深的愧怍。老王和杨绛的不一样、不对等是社会的必然,“幸运”和“不幸”却是命运的偶然。说自己是“幸运的人”的杨绛,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老王与她不平等的必然,对必然怀有不安和愧怍。时过境迁,这种愧怍其实是无用的,但杨绛“无用”的不安、“无用”的愧怍也正是《老王》的动人之处。她在《老王》中解剖自己,反省自己,就是在愧天、愧人、愧己上不断拷问,修炼自我的灵魂。endprint
可见,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主体,触摸作者的情思。散文中呈现的人、事、物、景,是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往往隐藏在深层的意蕴中。通过设计阶梯式学习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抽丝剥茧进入作品的情感内层,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四、散文体式下指向读者感悟的活动
散文阅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散文教学应该教学生学会体验作者的独特情感,使学生从中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王尚文教授说过:“体验是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文学教育。”②因此,体验与感悟应是散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文本的连接点或链接通道,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引导并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感人至深,母爱的深沉、作者的忏悔浸透在字里行间。要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需设计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作者的内心。
导入:出示史铁生的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18岁下乡插队。21岁生了一场大病,剥夺了他走路的权利,奔跑的权利,跳跃的权利。他瘫痪了,躺在床上,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同学们,你认为接下来的日子,他会怎样度过呢?猜想一下。
教师在散文教学的初始阶段,要设法让学生动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找到与“这一篇”文章的对接点。“你认为接下来的日子,他会怎样度过呢?”让学生发挥想象,设想一个瘫痪了,躺在床上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这能真切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潜在的思维,与文本形成对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就能明白作者的胡乱生气,他的敏感,他的无厘头暴躁。有了这份原初体验,对母亲深沉的爱和十多年后作者的愧疚就能更好地理解。
结尾: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妹妹去母亲的坟上……母亲走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在母亲坟前,“我”深情地对母亲诉说……
散文教学是一种动态的体验过程。课堂的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中,每一步都在潜移默化中渲染丰富的情感。课堂结尾,“在母亲坟前,‘我深情地对母亲诉说……”这一情境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达到共情,秋天的故事里,在对母亲深切的追忆与怀念中,共同获得生命的启迪。
散文是一種情感浓郁的文体,散文教学要依据文本创设开放性、个性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与文本间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对生命存在的真切感悟,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质量。
参考文献
①王彬.《散文的本质与文体异化》,《创作评谭》,2010年第1期。
②王尚文.《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语文学习》,2007年第1期。
[作者通联: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教研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