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是一个理财专家
2017-12-26张宏杰
张宏杰
和珅是一个理财专家
张宏杰
讲乾隆朝的历史,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物,和珅。这个人的出现,和乾隆一朝由盛转衰,关系非常紧密。换句话说,他是乾隆王朝从极盛到衰落的最直接的推手。如果我们从政治心理学分析,乾隆喜欢和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乾隆晚年的独特心态,和珅现象不过是乾隆晚年特殊心理需要的产物。晚年的乾隆被两个矛盾的问题所困扰:一个是大权独揽的政治信条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另一个是不断泛滥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承诺。
乾隆政治的第一信条是大权独揽,这个权绝不能给别人夺去。尽管他的晚年,健康状况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日常政务,但从来没想过把大权分担给朝中的大学士、军机大臣之类的重臣。因为他深知这些人在朝中经营多年,根深叶茂,社会关系太广,一旦把大权交给某个人,很容易引来大批依附者,形成朋党,导致混乱。所以为了保证在年老体衰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大权独揽,乾隆迫切需要一根得心应手的拐杖,或者说,一个有能力的贴身秘书,帮他处理日常政务,执行具体决策。
另外一个矛盾,就是乾隆晚年越来越大手大脚,却不想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搞钱。乾隆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收藏家,喜欢字画、古玩、古玉什么的,这些东西,不能光靠进贡,因为许多好的古玩,都藏在老百姓家里。有时候,得皇帝自己派人到民间去买,每年需要大量的钱。可是内务府能提供的钱很有限,越到晚年,乾隆越感觉手头紧,钱不够花,需要一个理财专家。
而和珅,正好符合这些条件。和珅就是一个理财的天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大理财家。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往往拙于理财,甚至耻于谈钱,但和珅却有着天生的商业头脑。传统社会中的财富观念是静态的,人们有了钱,第一选择永远是买地,把流动资产化为固定资产,“入土为安”。而和珅却不这样,他知道要让现金流动起来,现金流动起来能产生巨大的威力。因此在不动产与现金面前,他对现金更感兴趣。
乾隆五十七年,庄头许五德与他人发生矛盾,托和珅帮助打官司,并答应“事后或送地六十顷,或银一万两”。(冯佐哲《和珅评传》)和珅听后明确表示,“不要地亩,要银一万两”。(冯佐哲《和珅评传》)他的贪污受贿所得,一小部分用于扩大不动产,更多的部分,则用于各种工商业投资,其范围涵盖了金融、地产、矿山、物流、医药、商业等许多行业。(冯佐哲《和珅评传》)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他在当时的北京城内拥有当铺12座,其中永庆当、庆余当、恒兴当、恒聚当等,都是典当业巨头。此外他还经营印铺、账局、瓷器铺、药铺、古玩铺、弓箭铺、柜箱铺、鞍毡铺、粮食店、酒店、杠房、石灰窑等。此外,他家还专门拴了80辆大马车,从事运输业。这些行业的收益率,当然远远高于地租。可以说在当时,只要是赚钱效益快的行业,就有和珅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采矿业由于风险巨大,管理复杂,投资多,见效慢,一般人不敢经营,和珅却敢于尝试。他看中了煤矿业是朝阳产业,曾投巨资在北京的门头沟和香山两地开了煤矿。和珅巨大家业的积累,贪腐所得当然是大头,但是他自己的投资收益也并非无足轻重。
传统士人往往耻于谈钱,和珅却有着强烈的契约意识,在金钱面前亲兄弟明算账,即便是至亲好友也毫不含糊。他的外祖父伍弥泰官至大学士,向他借过2000两银子,他担心外祖父不能及时还帐,逼着老头拿自家地契抵押。
成为乾隆皇帝的私人助理后,他的这种经营天才迅速得到了体现。乾隆四十一年,他出任内务府大臣。在此之前,内务府经常是入不敷出。而他就任之后不久就面貌一新,不但弥补了以前的赤字,还出现了盈余。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加派他充任崇文门税务监督,在他的经营下,这个税关收入一下子跃居全国三十多个税关的前几位。这两炮打响,乾隆对和珅的理财本领愈加刮目相看,在乾隆眼里,和珅简直就像一个魔术师,总是能出人意料地制造出财富。所以,乾隆把所有与财政有关的部门渐渐都划归和珅一人把持,他先后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内务府大臣,并管理户部三库。
Profile作家、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