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店的65年与于华刚的41年
2017-12-25朱妮
朱妮
今年是中国书店建店65周年,在此工作41年的于华刚即将迎来退休之年。
1965年初冬,小学下学铃响,回家路上的于华刚趴在北京琉璃厂某家古书店窗边,往里窥伺着静立的古朴字画、黄页古书、互相交谈的长须老先生,即使打小就生长在这里,他的内心依然充满陌生与好奇。彼时的他可能想不到,有一天自己能够成為琉璃厂最大店面、我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和享誉京畿的专业古籍出版机构中国书店出版社的掌门人。
1976年12月26日,于华刚20岁,高中毕业,从农村插队归来,踏入了琉璃厂中国书店的大门,从此,41年的职业生命与中国书店紧紧关联了起来。
以一化百:
“继前人遗愿,续百年经典”
从1976年的学徒工、仓库管理员到1979年的门店经理,从1984年的区店经理到1996年的副总经理,从2004年的总经理再到2006年兼任中国书店出版社社长至今,回顾往昔,在中国书店工作的情景于华刚仍然历历在目。
被誉为“京城传统文化守护者”的中国书店是北京古旧书业的代表和继承人,成立于1952年,合并了包括来薰阁、邃雅斋、松筠阁、文奎堂、修绠堂、福晋书社等多家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在内的111家私营古旧书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年轻的于华刚在这里师从雷梦水、裴子英和李魁凤等老师傅学习古旧书知识,老师傅们先教他“做人”堂堂正正、不欺不瞒,后培养他对古旧文物的爱惜之情。据于华刚回忆,雷先生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各种清末史料和流传下来的文献,裴先生擅长宋版书的鉴定,李先生讲古书的市场流通、查配古书以及如何给古书定价。启功先生也曾将自己看字画的特殊技艺方法教授与他。几年下来,于华刚积累了深厚的古旧书业务基础。
“继前人遗愿,续百年经典”,很多博物馆、图书馆中收藏的古籍善本都是通过中国书店收集而来,书店店员辛苦外出收书更是常事。1992年隆冬,于华刚得知山东一县城有人要出售《好大王碑帖》,和同事连夜驱车在颠簸的土路上前往,因为怕司机犯困便不停和司机说话。面包车四面漏风,第二天下午到时于华刚嗓子全说哑了,手脚也几乎全都冻僵。到达后分秒未休息,立即看货作价。
古书回收是一个可以变废为宝的过程,其间的利润空间很大,但中国书店收书不捡漏、不压价,不唯利是图,优先考虑书的学术价值。北京崇文门拆迁的时候,于华刚常去一位老太太的院子里收书,有天发现了一个装满明代信札的垃圾筐,直接言明此物价值,嘱咐老太太妥善保管。“做这行,人家越是不懂,咱们越得慎重,不能捡漏,咱们出去代表的是中国书店这个牌子。”
2007年,于华刚和另两个同事在日本东京一家书城看到一套乌金亮墨拓本《敬胜斋法帖》,这套书共40册,黄绫锦缎夹板,市场流传十分稀少,据文献记载馆藏仅有6部,此前从没有见过这套书的全本。这套书买回国内之后,有人闻讯立即提出加价50万元收藏,于华刚没卖。他首先将这套书按原样影印出版了一百多套,又为普及大众而影印出版了精装本2000部,之后还根据前二十册编辑出版了《乾隆御制诗文法帖》以及8种碑帖,诗文边做了释文,铅字排印,便于习惯简体字的年轻读者和临摹碑帖对照,给书法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了方便。
“这些古籍有其版本学和文献学价值,它也产生经济价值。但是,我们出版发行这些书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让社会上更多人了解它、研究它,对古代文化进行传播。”
与经济效益相比,于华刚承续了中国书店的传统,以一化百化千,更注重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
扩展海外:带散落的古籍“回家”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书店经历了市场化的洗礼,海外收购并传播中国古籍成为了中国书店的一项重要使命。同时,获取经济效益,发展壮大亦成为中国书店的目标。
1989年,中国书店以一包一包图书邮寄给台湾学者、书店和学术机构的方式,成功完成了第一次成规模地向台湾地区销售大陆的文史图书,从此打开了两岸长期以来的文化禁锢的坚冰,台湾地区的图书销售也成为中国书店海外市场的重要部分之一。
1992年,中韩建交,于华刚抓住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时机,在韩国首都开办了中国书店分店,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开启了我国国有书店第一个在韩国汉城设立图书代理销售店的记录,十余年间通过中国书店销往韩国文史类图书达1000多万元。
于华刚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新加坡、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地区,利用文史古籍图书展示活动带动销售宣传,使中国书店的销售在海外图书市场销售额中占有重要位置,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大陆文史图书走向海外。
2005年,中国书店将业务拓展至海外,开始回购海外中文古籍。因为日本的中文古籍珍本相当多,于华刚几乎每年都要去日本一两次,与同事走过东京、大阪、京都、札幌等众多日本城市。
2010年的大阪书展会,在60多本中文古籍目录册中,于华刚和同事们相中了《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经考证发现,元刊元印的《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全书42卷,只存目,无书,出现在大阪书展会的这部有可能是孤本。
好书抢手。在他到达书展现场时,已经有两位日本人和一位中国私人收藏家在等着看,于华刚一直等到下午一点才拿到这部书。经过两小时的查配,于华刚与同事最终考证出该书确为元版元印,他们在下午6点闭馆前商议报价后投了标,其他投标者所出价格均未超过此价,他们终于中标。
购回流落海外数百年的《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后,中国书店开始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工作。为了使这部珍贵古籍得到更合理的保护,中国书店委派店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项目)传承人对该书进行修复,还请著名古籍专家傅熹年先生为书题写了题记和题签。前期工作完成后,中国书店决定将这一珍贵孤本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通过高清扫描,中国书店出版社采用安徽手工加厚单宣纸影印,通过调试墨色,使字体、纸张纹路等细微处与原书一致。最后,选用特制仿清宫廷宋锦制作函套,力求保持古籍原貌,使这一海内外孤本珍贵的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高度契合。2012年10月,《类编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共出版了300套,每套定价6800元人民币。
带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籍“回家”这件事于华刚已经做了12年,他还要继续做下去。
多元经营:现在与未来
文化开拓者的身份外,于华刚是名副其实的杂家。他是古籍鉴定专家,还是书店经理。2006年4月10日,兼任中国书店出版社社长,书店经理又兼出版社长,在全国的出版社中还是第一人。于华刚上任时便立下军令状,用两年的时间扭亏为盈。
“2006年我50岁,从发行跨界到出版。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出差到各地出版社如饥似渴地学习印刷、装订、编辑、设计等等。每年的图书订货会我都在场馆细细地走,关注每一本古书。两年的时间终于让出版社扭亏为盈,头发也变白了。”
正是在这种执着精神的带领下,2016年,中国书店出版社依然是23人的队伍,一年出书品种达200多种,销售码洋3000多万,盈利近400万。中国书店加出版社总共300多名职工,一年销售达2.1亿,利润12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书店开展多年的多元化经营。2007年,中国书店独立创办了瑞祥泰画廊,集名家工作室于一身,为书画艺术家与广大收藏家、书画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2008年,整饬一新的海王村古玩市场重张开业,古董珍玩相映成趣。加上早前成立的海王村拍卖公司,一起支持着中国书店古旧书业的发展和出版。
有人对中国书店的未来表示忧虑:中国书店从解放时期100多家到90年代的25家再到如今的15家,数量是减少的。网络电商的迅猛发展也给实体书店带来了很大压力。
“相对来说,中国书店是特色书店,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很多古籍、文史艺术类图书以及明版、宋元版图书别处都没有。有人愿意进入复合型书店,也有人愿意进入传统书店找寻传统文化。”虽有冲击,于华刚对中国书店是自信的。
在北京的城市规划进程中,中国书店减少了大量店面,但保住了前门书店、隆福寺书店等地的经营场所,店面统一为明清建筑风格,延续了中国书店古朴典雅的风貌。如今的中国书店下辖15家连锁经营门店,有以文史、古籍、艺术图书见长的琉璃厂店、古籍书店、来薰阁书店、中关村书店、灯市口书店、新街口书店,有以品种丰富、商品精良出名的北京安徽四宝堂,有以经营北京旅游、特色商品为主的前门书店,有服务全民文化阅读的雁翅楼24小时店,还有2017年新开的社区文化服务体验店西黄城根南街店与以及位于北京规划展览馆一层的前门东大街店。
经过65年的发展,中国书店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个集古旧书保护、传承、流通以及古籍出版、古籍拍卖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企业,日渐成为京城传统文化消费的主要阵地。
于华刚在中国书店的41年里,不仅和中国书店一起对我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古代典籍、书刊资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发掘和抢救,还带领出版社从单一纸质图书出版逐步向音像、数字、互联网综合出版发展。新上线的“中国少儿数字学习馆”拥有5大馆、60品类、500余种多媒体资料、40G的总体规模,以数字化方式向青少年普及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年来,他还买回了中国书店琉璃厂地区門店的房产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数十倍,保障了中国书店稳定的经营场所。
总结自己的职业历程,于华刚依然保持着50后书业人特有的谦和:“每个职业经理人都是过路客,参与了中国书店65年历史长河的一段儿。我打小生长在琉璃厂,一直坚守在这里。只不过有幸在中国书店工作了41年,为中国书店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未来中国书店需要接任者积极开拓新印古籍的发行和古旧书拍卖等经营领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年轻人结合起来,延续其生命力。希望中国书店作为老字号企业能成为百年老店,希望中国书店能走得更长久。”
他有些伤怀:“我今年已经62岁了,为中国书店超期服役两年,明年1月份退休后走在街上就是谁也不认识的老人,可能开口谈话还有点儿文化气息吧!”随后话风一转,笑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北京上大学的文科大学生们不来琉璃厂的中国书店会感到遗憾。现在读书风气不如以前,年轻人娱乐消遣的时间远多于读书的时间。可是一个智者、一个想要成为行家里手的成长者、一个想要人生过得更加灿烂的人,我还是会建议他多读书,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工作发展都会有好处。而且我发现,读书的学者长寿,我们卖书的也长寿。很多卖书的老师傅虽然生活清贫,但心情精神都是相当愉悦的,活到八九十岁的老先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