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九大报告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论述十大新亮点

2017-12-25缪宏

绿色中国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化

缪宏

當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兴起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为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基本精神,尤其是深刻领会其中出现的许多新提法、新亮点,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本刊记者对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首届常务理事黎祖交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新的部署。您作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的首届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一定对报告的相关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解,请您为我们的读者做一个全面的解读,好吗?

黎祖交:好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进行了全面总结,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新的顶层设计和部署;既重申了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生态文明的重要理念、原则和要求,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全新视野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可谓内容丰富、亮点纷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十大亮点,集中体现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新理念、新举措上。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

亮点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定位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上升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记者:您说报告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十大亮点集中体现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新理念、新举措上。那就请您先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谈起吧。

黎祖交: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我们国家发展中的新定位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定位两个方面。大家知道,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我们国家发展中的定位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其中的“长远大计”是相对于“权宜之计”而言的,旨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国家的长远战略,而不是短期行为。但是到底多长才算长远,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这次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我们国家发展中的新定位是:“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在我们国家的定位已经从长远大计上升为千年大计,这就使得其实践涵盖的时间跨度从通常含义的“长远”延伸至“千年”,其体现的历史意义自然也拓展至千年。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二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任务重、难度大、历时长的伟大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久久为功、不懈努力,一代接着一代干,坚持千年不动摇。

亮点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定位从“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上升到“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记者:您刚才还谈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定位。

黎祖交:这同样是十九大报告有关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一大亮点,也是相对于十八大报告的相关提法来说的。如果说上一个亮点是就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发展中的意义提升而言,那么这个亮点就是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提升来说的。

十八大报告的原话是:“建设生态文明,……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就是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搞好了也是对全球生态安全的贡献,从角色定位上说我们是重要参与者、贡献者。而十九大报告说的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其中的“引领者”是首次提出。这就表明,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参与其中,作出贡献,还要走在前面,成为引领者。这既是对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已经和正在发挥的引领作用的客观评价,也是对我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已经和将要长期发挥的引领作用的庄严承诺和责任担当。事实上,这也已经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和行动》报告,就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正在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样板,并为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

亮点三:在重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同时,特别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

记者:您说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新理念,请您再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黎祖交:十九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是在重申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直坚持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中特别强调的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理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

记者:请您分别说说报告中特别强调的这几个新理念,好吗?

黎祖交:那我就先说说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的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的原话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注意到,这一新发展理念是在充分肯定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并重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被特别强调的。其原因在于: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新矛盾,唯有坚持这一新发展理念才能破解;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唯有坚持这一新发展理念才能实现。

记者:十九大报告既重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又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请问,绿色发展理念和新发展理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黎祖交: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新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涵义。所谓新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代称和简称。从词语结构上分析,其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都是新发展理念的修饰语,体现的是这种新发展理念的5个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基本属性:“创新”体现的是发展的动力,“协调”体现的是发展的平衡,“绿色”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体现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共享”体现的是社会公平正义。这五个修饰语,一个都不能少。而就新发展理念这5个基本属性的比较而言,“绿色”显然是更具前提性、基础性、根源性的属性。因此,我认为,绿色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核心。离开了绿色发展,即离开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就失去了前提条件,所谓“新发展理念”将无从谈起。

记者:现在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即把新发展理念称为“五大发展理念”。您对此怎么看?

黎祖交: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是很合适。因为,正如前面说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都是新发展理念的修饰语,体现的是这种新发展理念的5个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基本属性。因此,所谓“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归属于同一种发展理念,即新发展理念,而不是并列于新发展理念之外的“五大发展理念”。正确的提法还是应该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规范表达,将其全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或者将其代称和简称为“新发展理念”。

亮点四:在重申“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同时,特别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

记者:您前面还谈到报告特别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

黎祖交:報告是在重申“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的同时,特别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的。

我们知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生态文明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自任浙江省委书记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就一直坚持和践行的重要理念。十九大报告重申这些重要理念,再次表明其将继续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需要强调的是,十九大报告在重申这些重要理念的同时,还首次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就进一步从思想源头上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也正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具有一体关系的这种科学认识,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还必须指出的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作为报告第九部分即“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导语的首句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第九条的首句提出的,其对应的内容都是“建设生态文明”。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在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亮点五:在确立“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特别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理念。

记者:“现代化”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关键词。请问,十九大报告对“现代化”提出了什么新的理念?

黎祖交:十九大报告在谈到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时,明确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最多是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所贯穿的一个中心,就是现代化。但是,这里所说的现代化不是传统意义的现代化,而是全新意义的全面现代化,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都全面实现的现代化。其中的一个根本前提和基础,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其他四个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要求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19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如果说以往那种传统意义的现代化是通过破坏自然、掠夺自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说的全新意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是通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来实现的,其中还包括偿还生态欠债的任务,就是对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实施有效的修复,使其恢复原有的宁静、和谐、美丽。从发展道路上说,就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亮点六:在重申“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同时,特别强调我们这代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记者:您在前面讲到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时,还谈到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黎祖交:这是报告在重申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同时,特别强调的一个新提法、新理念。报告的原话是:“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这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共同的伟业,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就是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而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要履行什么样的责任、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就要有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既然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采取的行动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就要牢固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理念。正因为如此,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也就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性质,并将作为“思想意识”的“生态文明观念”上升到作为“总体看法”的“生态文明观”。这就从更高层面上为我们这代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精神和动力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

亮点七:首次提出构建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治理的多个新体系。

记者:除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定位、新理念外,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许多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其中是否也有不少新亮点?

黎祖交: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举措,确实有许多新亮点,譬如构建新体系、建立新制度、采取新行动、设立新机构等。

记者:那就请您先说说“构建新体系”这个新亮点吧。

黎祖交:体系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关体系构建的提法,如“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有了。我们说十九大报告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新亮点,指的是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健全、构建、优化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治理的多个新的体系。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些新体系的逐步建立、健全和构建、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定会进行得更加顺利,取得更大的成效。

亮点八:首次提出建立强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项新制度。

记者:在十八大报告和此后召开的多次中央全会上都曾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制度保障,并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这次十九大报告又提出要建立一些新的制度。这其中是否也有一些新亮点?

黎祖交: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完善的强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项新制度,当然是新亮点。譬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等,都是首次提出,使人读后眼前一亮。由此也可以看出,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具有高度外部性,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制度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才能强力推进。

亮点九:首次提出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新行动。

记者: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新行动。

黎祖交:报告首次提出的这些新行动,也是我们所说的新亮点。譬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

生态文明建设重在行动。从十八大到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国策方针已定,目标方向已明,原则要求已有,相关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也有很多,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通过全社会的各种行之有效的实际行动,将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亮点十:首次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新机构。

记者:在十九大报告的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还有一个新的提法:“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您对此怎

么看?

黎祖交: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的一大新亮点。由于涉及新机构的设立,而且目前还在酝酿筹组过程中,在国家正式公布以前,这个问题还显得比较敏感。我在这里只能谈谈自己很不成熟的看法,仅供读者学习该论述时参考。

十九大报告关于这个问题的原文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在我看来,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集中统一的组织领导。而现有的自然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涉及多个部委和直属机构,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监管重叠,内耗较多,合力较差,效率较低,因此必须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科学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则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惟有如此,才能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至于这个新设立的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的名称是什么,其内设机构和职能配置如何,以及现有相关机构将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撤并和重组等,只有等到国家正式确定并对外公布以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定前行
敢立潮头唱大风
中国现代化历程三种道路模式的探索及考点梳理
中西方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现代化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