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困难的主观因素

2017-12-25付八军

大学教育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

摘要: 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最终要依靠教师的转型。现实的困惑在于,创业型大学的旗帜高高举起,然而,这些高校的教师没有任何变化。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困难,固然有评价机制、平台建设、整体文化等外在的客观因素,但也有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寻找推进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的钥匙,首先要从教师自身这个内因着手。从调研情况来看,保守的思想观念、低劣的研究成果以及繁重的各种压力,是教师转型困难的三大主观因素。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借鉴西方成功的创业型大学模式,需要从有利于学术应用的制度环境寻求突破,并结合中国实践来推进创业型大学的本土化建设。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转型;转型困难;主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6-0083-06

收稿日期:2017- 08-08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18ZSGH114YB)。

作者简介:付八军(1976 -),男,湖南岳阳人,教育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末创业型大学理论传入中国,国内就有一批高校(例如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先后提出了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但是,时至今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政策环境下,这些创业型大学的教师整体上仍处在传统型,尚未转向创业型,甚至某些高校更换了创业型大学的战略定位。例如,2013年,南京工业大学的战略定位由“创业创新型大学”正式更换为“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高水平大学。传统学术型高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之所以困难,关键在于教师难以在整体上从传统学术型转向创业型。分析教师转型困难的深层原因,我们既要看到传统的评价机制没有改变、有效的平台建设严重匮乏、整体的大学文化导向不足等客观因素[1]是导致教师个体短期内很难扭转的外在原因,也要看到教师个体自身的问题,这是教师转型困难的内因。本文试结合对多所创业型大学调研得出的代表性观点,具体分析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困难的主观因素。

一、教师转型的价值取向:保守的思想观念难以扭转

有些传统型教师之所以难以转型成为创业型教师,不是他们不能转型,而是他们不想转型。在他们看来,大学教师就是创造知识、整理知识并且传承知识,并不需要应用知识,更不应该将知识产业化,亦即坚持“学以致知的学术观,而不是学以致用的学术观”[2]。这种关于大学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实质上属于保守的传统知识观、大学观与学术观。正如有文分析指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有多种,激励机制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科技人员对发现及创新概念的顽固、僵化的理解是关键因素。”[3]该文作者将科技人员守旧的思想观念列为第一关键因素,正说明了该种职业价值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转型。为此,本文将这个问题作为教师转型困难的第一个主观因素,在调研的基础上予以分析。

(一)保守型教师的比例及分布

本文所谓的保守型教师,倾向于坚持重学轻术、重理论轻实践、重研究轻应用的大学学术观,崇尚学以致知,反对学以致用。从在创业型大学开展的问卷调研来看,真正的保守型教师比例并不高。例如,针对“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没有学校政策引导的前提下,您会积极转化自己的成果吗”这一问题,195位教师选择“只要有机会,便会寻找转化途径”,高达93.75%;只有13位教师选择“不会,教师们的职责在于创造知识,应用知识是别人的事情”,仅占6.25%。由此可见,瞄准市场,推动学术成果转化,获取经济回报,是教师的一种内生动力,哪怕没有学校的政策引导,他们也会力争这样做。但是,为何当前大多数教师仍然工作于象牙塔之内,闭门造车,不关心学术在社会与市场上的应用呢?应该说,这与创新能力、工作压力、创业平台等诸多因素有关。如果认为大学教师天生迂腐与保守,那么这种判断就不够客观了。

保守型教师在人数总量上并不多,而且分布亦有规律。调研发现,思想观念的保守性与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籍贯、科研能力等因素相关性不强,显示度不高,但与教师的学科类型、性格取向尤其是工作经历等有一定的相关性。堅持保守观念的教师,普遍属于那种从学校毕业然后直接到学校工作且一直在一所学校工作的大学教师。相反,那些在多个学校工作、尤其有过多种不同性质单位工作经历的教师,普遍支持教师应该走出象牙塔,对接市场。在访谈中,那些工科类以及其他应用性学科的教师普遍认为,大学教师若能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对教学育人是有帮助的。而且,他们往往支持学术成果与社会生产结合起来,具有学以致用的务实型科研观。然而,那些物理、数学等基础理学类以及文史哲类教师,不少反对大学开展学术创业,认为大学不是企业,大学是启发良知、培育德性、训练思维的地方。这正如有文指出的,“传统上,大学是大学,企业是企业。按企业的逻辑来办大学,或把大学作为企业来办一直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最大的禁忌。”[4]

(二)保守型教师在创业型大学中的消极性

从思想观念上强烈反对学术创业的教师比例不高,但对于我国新生的创业型大学同样会带来负面影响。这种保守的观念不仅影响教师个人在创业型大学中的成长与发展,而且容易影响周围一群教师,造成小范围的反大学创业亚文化,继而影响创业型大学出台相应政策、加快教师走向保守以及挫败学生创业热情。这也许正是国内创业型大学至今普遍没有将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更换掉、并以注重学术成果转化的新型教师评价体系取而代之的原因所在,以免激起反大学创业文化的集聚与爆发。

事实上,任何一所大学,尤其那些率先创新、大胆改革的大学,应该形成精神同盟,使全校师生员工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战略目标上达成一致,才可能让这艘迎风破浪之舟顺利前行。对于在中国高举创业型大学大旗的高校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全校教师,不管是第一方阵中的创业型学科,还是最后一个方阵中的传统型学科,都应该理解学术创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大学教师建构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其进行科学有效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5],创业型大学全体教师需要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以致用等教育理念,以这种理念来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例如,在长期的创业教育过程中,荷兰特温特大学确立了一个基本的理念:“只有当教师从事了真正的创业活动,才可以从事创业教学。”[6]我们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并不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创业,创业型大学培养的创造性人才也不等于创业人才,但是,创业型大学的教师必须理解研究成果转化的意义、明确自己在学术服务社会中的价值,从而在履行自己三大职责的过程中不那么偏激,不那么我行我素。

二、教师转型的核心要件:低劣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

生产出对接市场的科研成果,这是教师转型的核心要件。创业型大学的教师转型困难,少量缘于具有先导性的顽固的保守思想,更多的缘于学术创新能力不够,生产不出创新性且能与市场对接的成果,从而难以转化。创业型大学教师之所以走不出象牙塔,生产不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学术产品,原因多种多样,但至少与以下三点密不可分。

(一)师资的来源渠道过于单一

我国创业型大学的师资来源,与其他传统型高校一样,基本上是从毕业的研究生中选聘,或者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中选调。这些师资的共同特点是,学术成果胜出,科研能力较强(这也是创业型大学选择师资的核心指标),而其是否具有创业理念、有无工作经历等,高校并不关注。如果一所高校的师资来源大体如此,那么要让这所高校真正走上创业型大学,其任务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可想而知。

一方面,在一个平台上积累了学术优势,教师不愿意轻易走下来。那些从学术世界走进创业型大学的教师,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拥有自己的学术圈子,甚至形成了自己在短期内很难扭转的思维定势,必然会津津乐道于既定的科学研究,不会因为学校鼓励学术创业而更改平台与方向。更何况,考评他们工作业绩的仍是传统的教师评价标准,他们能够沿着原有的通道继续前行。总之,他们来自学术世界,在这个世界有着他们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他们纵横驰骋的舞台,还有他们割舍不弃的思维定势,他们自然不愿意走出这个世界。这些教师连创业意识都不具备,当然无法体现创业能力。对此,教师E在创业型大学具有代表性。面对学校各种激励创业的政策以及同事开展学业创业的热情,他都视若无睹,无动于衷,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在访谈中,笔者问道,“你们这个专业便于创业,你为何不响应学校号召,关注研究成果的转化,甚至考虑创办一个科技公司?”教师E说,“从小學到大学,再到博士毕业,我一直在学校,习惯校园生活了,不喜欢与各种人尤其商道上的那些人打交道。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听到有人向我道贺,在哪里发表了一篇论文,又获得了什么样的国家课题。至于赚钱,我觉得远远没有发表paper有趣,至少目前我是这样的。……”

另一方面,望着模糊不清的另一个平台,又没有非去不可的命令与制度,教师不愿意走过去。那些拥有自己的学术世界,又能从中找到归宿的教师,一般不会轻易走下现有平台,去一个不可捉摸的另类世界。在他们看来,要推动成果转化,瞄准成果应用,必定要在另一个世界重构人际关系,重塑知识体系,消耗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更让他们担忧的是,那个瞬息万变的现实世界,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于是,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他们仍然留在象牙塔,不关注学术创业。对此,某创业型大学教师G的回答具有启发性。教师G说:“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这些学习成绩好的,大都在浙江LA1中学就读,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则在LA2中学就读。LA1中学毕业的同学一般考上了大学,找到了体制内的工作岗位,现在基本上在学校、医院、公司、政府机关上班,但LA2中学毕业的同学普遍没考上大学,如今却都是老板,个个比我们神气。”这个事例反衬当前创业型大学的教师,不到迫不得已,他们不会跳下波涛澎湃的商海。这些教师连创业勇气都没有,当然无法体现创业能力。

(二)创业的文化氛围尚未造就

虽然身处创业型大学,但是,教师面临的创业文化氛围并不理想。例如,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仍是指引教师开展各项工作的指挥棒,自然难以形成一个活跃的学术创业氛围,使得教师们仍然按照以前的方式来学习与工作。又如,创业型大学教师要应对繁重的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任务,生产出来的科研成果又得不到学校的有效支持,缺乏良好的学术成果转化平台,这种学术创业环境只会挫败教师关注成果应用的积极性。再如,教学自主权虽然下放给了高校,但教师课堂教学的自主性有限,只得以理论灌输为主,而且每周固定的教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自由行动。当教师没有兴趣也没有更多机会关注现实世界之际,他们自然无法寻找到对接现实的研究课题,推不出可以转化的科研成果。例如,教师I原是某创业型大学的专任教师,几年前辞职下海,创办一家以生产服装配件为主业的公司。不过,他的妻子K仍在学校工作。笔者问K,“您先生为何离岗创业?”K说,“虽然学校当初鼓励在岗创业,但总体上创业氛围不好。你创业做好了,人家眼红你;你创业失败了,人家嘲讽你。而且,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很难保证创业工作的投入时间与精力。因此,我建议他,若在大学,就安心做好教学科研;想去创业就辞职,不要在乎这点工资,把全部心思投入到创业中去。”

(三)正确的创业观念远远滞后

其一,重创业文化之下的急功近利。《论语·子路》中提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告诉我们,过于追求速度,忽视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夫子的训导,对当前创业型大学教师的转型仍有指导作用。有些年轻教师,自己还没在学术上有重要创见,甚至没有在现实世界中进行调查研究,就开始创办公司。事实上,创业型大学鼓励的创业,是学术创业,尤其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学术所长进行创业,而不是脱离自己的专业,荒芜自己的教学阵地,重新开辟一块创业天地。只有结合自己的学科领域开展创业,才能不至于影响自己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所应履行的职责,才能体现自己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只有把自己的研究触觉深入社会实践,潜心研究,杜绝浮躁,最终做出创新性且能够对接现实需要的研究成果,才能配得上学术创业的桂冠。

其二,将“义”“利”对立起来。《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体现了儒家“重义轻利”的经济价值观。时至今日,人们一直将“义”“利”对立起来,笔者尚未见过将两者统一起来的深刻论述。例如,有文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崇高理想是为社会、国家的‘义而献身……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教师直接务利而虚义”[7]。在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今天,我们不能再将“义”“利”对立起来。一方面,创业型大学的学术创业,首先就是要重“利”[8]。古往今来,利益原则是一项促进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最根本、最持久和最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创业型大学,就应该以“利”激励教师关注现实世界,推动成果转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业型大学可以将百分之百的利润划归创业者个人。创业型大学获取的,是创业者以学校的共同名义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对他人的贡献。另一方面,在重“利”的基础上,要让大家知道,没有“义”也就没有“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应该成为所有创业型大学教师开展学术创业的基本准则。在创业逐“利”过程中,他们不能放弃教师教学育人所应尽的“义”,不能放弃以劳动与成果获取社会回报所应遵循的“义”,不能放弃作为一名大学科技工作者或者人文学者所应履行的“义”。

三、教师转型的条件保证:繁重的各种压力难以抽身

创业型大学教师之所以转型困难,如果用一个问题来界定其主观因素,那么便是低劣的成果难以转化;若用两个问题分析,则增加“保守的思想难以扭转”;若用三个问题归纳,则再增加“繁重的压力难以抽身”。只有置身创业型大学的教师,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学校号召大家开展学术创业、推动成果转化之际,那种热血沸腾的创业激情在面对各种接踵而至的生活与工作任务之时,就像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掉在地上顷刻飘忽不见。虽然大学教师延长学术链条,推动成果转化,开展学术创业,算不上跨界发展,但是,增加了教师不同的工作任务,可谓广义的跨界发展。跨界发展的难处,不难在一个人的能力,而在于一个人的精力。知识是相通的,能力可以迁移,在一个领域能够崭露头角,在以相同核心素质竞争的不少领域,同样可以开创一片天地。只不过,这个过程需要跨界发展者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适应、熟悉并超越。可是,对于创业型大学的普通教师来说,他们身上压着许多沉甸甸的担子,现实生活根本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适应、熟悉,更不敢奢求超越了。具体而言,这种压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教师的基本工作压力

一位大学专任教师的基本工作,主要包括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两大部分。教学育人工作,一般称为教学工作,最能体现教师职业特性。在许多人看来,教学工作在量上是含糊的,在质上是不清的。然而,当前许多高校已将教学工作纳入了量化管理。例如,一位大学教师,根据不同职称,每年需要完成的教学基本量是确定的。在教学质量的考评上,有的院校针对教学业绩,可以将整个学校或者某个二级学院所有教师,从第一名排到最后一名。可以说,越是教学型院校,越是地方院校,在教学上就会显得越严格。在这种情况下,一位专任教師的教学工作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无论是教学型院校,还是研究型大学,教师最大的工作压力不是来自教学工作,而是研究工作[9]。在研究上,量化指标更加明确,更具有强制性。例如,一位大学教师,根据不同职称,每年必须完成多少科研业绩分。这些业绩分值,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测算办法与评价标准,但基本做到了分级管理、单独计分,最后综合统分。在关系导向的大环境里,基层一线教师凭借自己的学术成果去“叩问”那些众“师”瞩目的期刊、奖项、课题等,既要数量,还要质量,更要效率,其难度可以想象。在面临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之下,教师已经没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来关注学术创业。

(二)作为家庭支柱的生活压力

关于教师压力研究的著述颇丰,但较少论及教师的生活压力。有文根据压力交互作用理论,结合工作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状况的实证调查结果,将大学教师工作压力划分为四种类型:低压力感低压力反应型、高压力感低压力反应型、高压力感高压力反应型、低压力感高压力反应型[10]。其实,针对生活压力,同样可以分成这四种。只不过,本文主要针对低压力感高压力反应型和高压力感高压力反应型。这就是说,我们探讨的生活压力,主要关注教师的自我感受与反应。从调研来看,教师生活压力包括经济压力、家庭矛盾压力、哺养压力、赡养压力、身体疾病压力、亲朋好友压力等,有些教师肩负几重压力。

只要构成生活压力,必定对教师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只不过,有些压力过大,大到让他们丧失学术自由[11],放弃任何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再是为了学术而生活,而是为了生活而学术。例如,为了安排妻子工作,某著名高校毕业的35岁工科博士J应聘到某创业型大学。从表面看,他安定下来了,可以全力以赴地做自己的工作了。可是,深入他的生活,才发现他在家庭生活上的投入,远远高于自己对工作的投入。正如他在接受访谈时所言:“原来在中学当教师时,一个人自由自在,家庭责任尚未显现出来,感觉这个世界都是我的;当成家之后,尤其近来生活的压力让我觉得,我的使命就是赡养与喂养,工作只是手段了。”在创业型大学,教学与科研仍是教师的基本工作,承受巨大生活压力的教师在完成基本工作外,已经没有时间与精力开展学术创业了。

(三)作为学术成员的精神压力

印度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有一句名言:鸟儿的翅膀如果系上黄金,就再也无法飞翔。这句话主要用于形容人只有淡泊名利,两袖清风,才能浩然正气,勇往直前。如果要用来反对大学的学术创业,强调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水火不容的话[12],那么,我们就把这句话用偏了。但是,此话能够形象地说明在创业型大学肩负工作与生活双重压力的教师,就如“翅膀系上黄金的鸟儿”,纵使再有创新精神与创造潜能,他们都难在学校学术创业的指引下行动起来。如果这些教师还套上了一层精神压力,那么,在本能够“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精神世界中,他们却不得不面临在比较中不断受虐,幸福感便会荡然无存,又岂敢奢谈如何创业?他们甚至连听起来都会觉得心神不宁。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在基于物质生活满足的前提下,人的精神压力往往来自于比较。这里作为学术成员的精神压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将自己与昔日同窗或者今日同事比较时所体现出来的落差感。这种落差感,体现在许多方面,既有物质财富上的,也有政治地位上的,还有学术成就上的。本文在此主要指学术成就比较上的压力。作为创业型大学的教师,当看到曾经的研究生同学或者身边的同事在学术上获得重要业绩时,他们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长期在学术圈里学习与工作的老师,这个圈子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只有在这个圈子里的绽放与烂漫,才是真正的精神享受。有这种学术情节的大学教师,要让他们放弃或者疏离自己的学术研究,转而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另一个暂时仍算新开拓的领域,就像告别自己的故乡远赴他乡一样难分难舍。如果一位大学教师同时拥有了生活压力与该种精神压力,那么,无论他所在的创业型大学怎么宣传与支持教师创业,无论他身边的某些教师在学术创业上制造了多么傲人的业绩,他都难以转型了。

总之,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建设的十年实践表明,我国借鉴西方成功的创业型大学模式还只停留在口号宣传或者政策文本上,远未达到教师观念转变、传统大学转型的目标。在一些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的高校,传统型教师向创业型教师转型之所以如此艰难,无论从“客观因素”[1]来看,还是从本文调研得出的“主观因素”分析,关键在于激励教师着眼于“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以致知”的制度环境缺失;同时,我们要抓住创业型大学的精神实质,放弃“化解债务危机”的功利性的直接目标,从有利于实现成果转化和培养创造性人才两个着力点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来推进创业型大学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本土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付八军.论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困难的客观因素[J].教育学术月刊,2016(9):64-70.

[2] 付八军.创业型大学是最为彻底的“应用型”[N].中国教育报,2016-08-16(03).

[3] 张虹.广东特色高层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构建初探[J].广东科技,2012(11):1-2.

[4] 王建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4(2):1-9.

[5] 李海芳.论大学教师教育观念的建构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12):75-77.

[6] 戴维奇.创业型大学是如何组织创业教育的?——以荷兰特温特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4(2):36-41.

[7] 舒志定.大学教师学术观念的哲学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0-14.

[8] 贾少华.大学创业教育的社会学解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92-93.

[9] 付八军.贡献度:创业型大学教师转型的重要指针[J].大学教育科学,2016(4):57-61.

[10] 曾晓娟.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大连:大学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1] 左志德.大学教师学术自由的普遍价值[J].大学教育科学,2015(5):63-68.

[12] 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1-72.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ultimately relies on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he reality is that though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slogan has been shouted loudly, no change has occurred to their teachers.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is difficult, and this could be admittedly brought by external objective reasons such as evaluation mechanisms,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the overall cultural atmosphere, but it is also caused by teachers' subjective factors. It is our top priority to start from the teachers internal problems to look for the key to promote their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teachers conservative ideas, inferior research results and all kinds of heavy pressure are three main sourc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difficulty. Ordinary universities in China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ntrepreneurial model in the West, which means they need to seek a breakthrough in constructing an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academic application, and localiz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Chinas practice.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teacher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difficulty; subjective factors

(責任编辑 李震声)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角度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探讨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航海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