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
2017-12-25
环球人物 2017年21期
解词人 麦徒
近日,《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等文章接连在社交网络上刷屏。前者是一对高学历夫妇宁愿把钱花在带孩子环球旅行上,也不愿用来买学区房;后者是家长吐槽陪孩子写作业以致心肌梗塞。引发网友对“如何正确地陪孩子”进行激烈的讨论。
网友热议
①你都有钱环游世界了,还没钱买学区房啊?这鸡汤骗谁喝呢?
②找到组织了!每次做作业整个小区都是我的咆哮声,孩子他爸每天剛进小区就知道我在不在家。
③这些人啊,对别人打出反学区房、反大众教育的旗号,自己悄悄抢跑、抢占教育资源。
不知从何时起,育儿成了爆款收割机式的话题,而贯穿其中的情绪通常都是焦虑。其实,无论是带娃去行千里路,还是陪孩子在家写作业,本质都是陪伴。只不过“打开方式”有别:买学区房、上培训班,是很多家长常见的教育投入路径;而带孩子环球旅行,则是另一种操作模式。这两种模式难分优劣,也没有哪个更俗。
可以肯定,家长都想给孩子最优资源。而“择优”的教育观念,似乎总跟拼成绩、比分数撇不清,也总会变成“起跑线焦虑”。这份焦虑,又会被段子和吐槽强化,似乎带娃就是对腰包和身心的掏空。公众自然越来越憋屈,但也似乎越来越健忘了——好像带娃旅行就没有愉悦自己一样,好像陪孩子写作业就从来没有惊喜一样。
还是那句被用烂了的话,“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把陪伴孩子的畸高成本作为标配渲染,除了徒增焦虑,未必能带来什么,不妨自我调适。陪孩子不易,且陪且珍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