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热干面遭遇智能化
2017-12-25肖丽琼王占旭
肖丽琼++王占旭
核心提示:智能面馆将大大节约人力成本,降低货损率,真正体现无人经济的优势。
智能餐饮成为中式快餐的又一个风口。率先被智能化的,可能就是你熟悉的热干面。
面对方便面市场的持续不景气,武汉大汉口食品公司(以下简称“大汉口”)近年来一直没停止过“折腾”。幕后的操盘手,就是“大汉口”主要创始人刘海元的独生女、现任该公司副总经理的“80后”刘晓婷。
风口?智能+无人+快消+特产
一分钟,一碗面!
扫码付款,无人值守的热干面售卖机,很快就给你“端出”一碗热腾腾的热干面!
用不了太久,这种智能面馆就可能出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
所谓智能面馆,就是将事先保存在低温环境下的鲜面快速解冻加热,通过自动调料机添加芝麻酱等佐料,同时结合手机快捷支付,实现无人售卖。其中,有较长保质期的“鲜湿面”,以及热干面自动给料机,都是大汉口自主研发的产品。
虽然看似与其他快消品的自动售卖机区别不大,但刘晓婷却视若珍宝。“鲜食的自动售卖,保鲜期是最大的‘痛点。”她认为无人概念不仅仅是在售卖环节解放人力,还体现在运维环节。因为鲜面有至少3个月保质期,大汉口智能面馆不需要每天置换新鲜食材,这将大大节约人力成本,降低货损率,真正体现无人经济的优势。
“为了研制保质期长、口感好的鲜面,我们花了好几年时间。”刘晓婷说。
众所周知,大汉口此前以做方便热干面为主要业务,与鲜湿面相比,一个烘干、一个保湿,完全背道而驰。但在刘晓婷看来,鲜面大有可为。除了智能面馆,大汉口与武汉市各连锁便利店的合作也在磋商中。
刘晓婷的计划是,为连锁便利店供应至少6个月保质期的鲜食面条和自动给料机。“便利店不用每天配货,标准化的操作能保证热干面的口感,就像星巴克的咖啡一样统一。”
往事:跑超市召回问题热干面
泡出一碗好吃的方便热干面,到底需要几步?
在位于大汉口食品公司的办公室里,刘晓婷撕开一盒大汉口方便热干面,将面饼和干菜包一起放进碗里;倒入凉开水没过面饼,放入微波炉定时6分钟;“叮”一声后,拿出热腾腾的面碗,蓖干水,浇上酱油,再将撕开有芝麻酱的油料包淋在面上,趁热拌匀。
尽管这几年一直醉心于研发鲜面,但刘晓婷对方便面的感情一直很深。
2005年,武汉人第一次吃到本土自产的大汉口方便热干面,超市货架经常被搬空的场景,刘晓婷记忆犹新。
关于大汉口的前世今生,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刘海元本是食品代理商,看到新闻上说外省产的方便热干面在武汉半年就卖了2000万元,他心里颇不是滋味,决心做出地道的方便热干面。
刘晓婷说,2005年,25岁的她主动要求进入大汉口工作。那时候,方便热干面立项研发已经过去整整两年,产品没有上市,公司发不出工资,老员工走得只剩下12个人。“那时危机接二连三,如履薄冰”,刘晓婷回忆道。
刘晓婷进公司后,大汉口方便热干面研发成功,产品很快在武汉市所有商超实现全覆盖,供不应求。
原以为危机就此解除,没想到一天有位顾客到厂里投诉,说刚买到的方便热干面面饼发霉。刘海元当场赔了顾客200元钱,随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召回同批次所有产品。当天下午,刘晓婷拿着发货单跑往武汉各大超市,用了近一周时间,花了十几万元,把那天生產的所有面都买了回来。
没想到过了几天,面饼发霉的情况又出现了。再次召回所有产品后,刘晓婷带着技术团队在产品上找原因。
“我们的产品是不含防腐剂的。发霉的主要原因是面饼在烘干步骤没有烤均匀,还有水分残留。后来公司投入大笔资金改良生产工艺,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今,大汉口方便热干面年产值2亿元,在天猫上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
“过冬”:越想“面面俱到”越艰难
有人说,因为外卖的冲击,方便面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寒冬”。
作为亲历者,刘晓婷感受明显。她坦言,方便面的市场毕竟有限,下滑趋势很难逆转,大汉口因此每年花600余万元进行新产品研发,以期将传统市场每年接近10%的萎缩,在新兴市场“找补”回来。
但新市场的开拓谈何容易。大汉口开了3家实体店,店面的装潢如茶餐厅,采取与麦当劳等连锁餐饮相同的管理模式,销售的都是现做的鲜食面条,但总赚不到钱。
“热干面利薄,而我们的管理成本较高。”刘晓婷说,在武汉的街头,就算是卖热干面的夫妻店也比大汉口的店赚得多。相比赚钱的能力,这3家实体店在品牌宣传方面的价值可能更高。
为了丰富产品线,提高产值,大汉口又提出做中国十大名面的设想:老北京炸酱面、四川担担面、兰州牛肉拉面……但是产品研发出来推向市场后反响平平。“大汉口的品牌价值就在‘热干面这3个字上,所以,大汉口去做北京炸酱面,就像全聚德卖卤鸡蛋一样。”刘晓婷笑道。
最终,这个项目没有成功,投入的研发和市场推广经费都打了水漂。
今年8月底,在武汉大学校友资智回汉的会场,大汉口方便热干面作为一份特别的伴手礼,摆在了陈东升、孙宏斌、雷军等大佬的身旁。这份伴手礼被刘晓婷命名为“汉口味道”,除了大汉口热干面以外,礼盒内还有鸭脖和藕汤等能够通过味蕾触发乡情的武汉特产。
知名度出去了,但是刘晓婷并不急于将产品大规模推向市场,而是坚持小范围试水。
“我希望‘汉口味道一经正式推出就成为一款爆品。”刘晓婷说,希望收集更多关于这个产品的意见,以供改良。
上市:先实现3至5亿的小目标
作为“80后”,刘晓婷与父辈的观念碰撞在所难免。
不管是什么企业,都绕不开接班这个话题。“创一代如同一个企业的精神领袖,一呼百应。如果企二代空降到企业,大家很可能接受不了。”刘晓婷说,正因如此,许多民营企业的企二代不愿接班,但她却是必须接班的那个人。
刘晓婷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她认为元老们对她的认可,正是基于那段共患难的经历。
“大汉口并不是家族企业。”刘晓婷坚定地对《支点》记者表示,这个公司是父亲刘海元带着团队做起来的,她本人也是团队的一员。
而作为员工,刘晓婷和“领导”刘海元没少拌嘴:“我希望跑快点,他却一直提醒我慢下来。”为此二人形成默契:不在家里谈公事。
“在家谈工作,我的身份是女儿。在他眼里,我还是个孩子,在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会认为我说的事情都是不对的,谈不下去。而在公司谈工作就会比较正式一点,他会很自然地把我当作员工看待,我们会摆出各自的理由去尽量说服对方。当然,大多数时候出于对他的尊重,还是我先妥协。”刘晓婷再次笑言。
在对待资本的态度上,父女俩的观点截然不同。刘晓婷期望借助资本推出更多产品,刘海元认为企业完全有能力造血,没必要借别人的钱用。
回到接班这个话题,刘晓婷直言忐忑,希望能有更多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每天忙忙碌碌,没有办法静下心来,企业的整个顶层设计,包括未来的市场转型以及目前遇到的困难,都是需要思考的。”
刘晓婷预计,未来最大的挑战可能是自己精力有所不济。为此,她已着手组建新团队。在大汉口,中层管理人员年龄在30至35岁之间,但刘晓婷仍然认为管理层应该更年轻化,希望招募更多有想法的“90后”“95后”加入团队。
刘晓婷的憧憬是,带领大汉口实现3至5亿的小目标。或许到那时,与资本的合作正当其时。(支点杂志2017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