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特点研究
2017-12-25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特点研究
文/李景魁,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常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因此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研究我国高等院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特点,总结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新常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由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常态”。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任玉岭认为“新常态发展中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必须重视和坚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问题”,这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尽快开展系统深入的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事关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
1 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基本情况
1.1 我国科技成果的基本情况
科技成果数量增速迅猛,2016年全国登记的科技成果一共是58 779项,相对上年增长6.32%。其中,地方登记48664项,增长6.17%;国务院有关部门登记10115项,增长7.07%。地方登记成果和部门登记成果分别占成果总数的82.79%和17.21%。
1.2 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基本情况
1.2.1 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占世界第一
全国科技成果转让市场活跃,高新技术的发展超出预期,2016年在全球范围内,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外观设计和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数量打破了以往纪录。而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在其中首屈一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数据,全世界的创新者在2016年提出了310万件专利申请,比2015年增加了8.3%。在这240600个新增专利申请中的236600个都是来自中国,即中国新增专利申请数占总增长的98%。
1.2.2 科技成果市场发展良好
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也有了长足发展,全国科技成果技术转让市场异常活跃,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也持续稳步增长。据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成果技术转让市场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科技成果交易市场超过1000家,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5.97%,达到1140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
2 我国新常态经济特点
2.1 经济增速有所降低
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内GDP同比增长了7.4%,比前几年的GDP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2.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近些年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在不断改变,向着优化升级的方向良性发展。消费的主体逐步由第三产业消费取代。
2.3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主要的驱动方式
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技术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要想抢占技术高地、实现经济新的增长点,要靠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推动。
3 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特点
3.1 发展速度较快,但是领域较窄
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机电设备、通讯等领域,无法为我国各领域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3.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发达国家偏低
在科技成果转化先进的国家中,美国科技成果中有80%—85%被及时应用到企业中,德国、英国等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国家的转化率达到了52%—68%,而我国的转化率低于36%。综合世界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国家的情况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
3.3 高校自主开发能力不足
由于基础研究周期长,而科研项目研究周期都有规定,如果无法按期结题的话,科研项目将无法顺利结题。因此,很多高校科研人员都着眼于应用研究,无法取得有效的核心科技,影响了高校的自主开发能力。
3.4 高校科技成果不够成熟,无法顺利实现产业化
高校的科研经费一般不高,一般都只有1000-2000元,少数能达到近万元,甚至有的科研项目无法得到资助,而科研本身需要人才条件、物质条件、设备条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如此复杂的科研活动如果没有资助是无法顺利开展的。所以,有的科研成果经过努力取得了突破性成功,也有了样品,但是由于高校科研条件和经费的限制,无法进行后续中试,周边技术开发等工作,致使科研成果成熟度低,无法实现应用,更勿论科技成果产业化。
3.5 高校科技成果不能满足与市场需求
高校科研项目立项时缺乏充分的前期市场调研,无法把握市场脉搏,常常会出现立项课题没有市场价值,即使顺利完成了科研目标,也只是闭门造车,科技成果得不到市场、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科技成果产业化更无从谈起。而有些市场价值高,发展前景好的科研项目在评审中又得不到立项。同时,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很多在研究初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后期缺乏必要的中试条件,无法将科技成果完善使之从科技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变。
3.6 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
在高校,科技成果的性质一直存在争议,很多属于科研人员个人的科技成果都被确定为职务发明,科研人员无法取得应得的收益,进而打击了科研人员创新发明的积极性。由于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具体人员推进、实施,但是在此情况下,积极性受到打击的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动性也会降低,从而影响科技成果产业化。
4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建议
4.1 与企业加强合作
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增加科研资金来源。由于研发人员成本较高,企业科研力量相对高校比较薄弱,拥有大量科研资金却苦于没有相应的技术研发力量,而高校又由于科研资金不足无法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开发,发挥高校的技术力量和企业的资金优势,完成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目标。
4.2 政府加大科研资金投入
政府要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经费预算应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向科技创新方向倾斜,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主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政府应减少行政性科研经费,从成果补助变为科研资助,做好孵化工作。政府应该根据“十三五”规划中的发展方向,设立专项的、方向性强的科研项目研发任务,面向全国各大高校进行“悬赏”,避免将大部分项目交给某些传统的技术力量强的高校,造成少数高校项目数量过大疲于应付,多数高校为拿不到项目而发愁,进而造成科研力量的严重浪费。
4.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国家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提高侵权成本,保护高校与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积极性。
4.4 大力发展科技公司,建立高校与企业的纽带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涉及到高校科研部门、政府、企业等多个主体,包括信息沟通、咨询服务、鉴定、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等众多环节,如果由科技公司完成各个主体沟通、项目匹配、科技成果转化事务性工作,而高校、企业则完成自己擅长的的科研任务、生产任务,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由科技公司为纽带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块,高校运行,同时各地科技公司还可以进行信息共享,最后形成高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
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要充分认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特点,正确判断经济发展方向。高校科研成果要紧跟市场需求,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指明了方向。
[1]制度经济视角下高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研究[J].姚阳.北方经贸.2017.
[2]“三权下放”后高校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的定位及作用[J].申轶男.中国高校科技.2017.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成因及解决办法[J].申轶男,张超,朱国峰,孙冬柏.中国高校科技.2016.
[4]《转化法》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构建[J].林泽昕.中国高校科技.2016.
项目来源:2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常态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课题编号:2016SJB630072);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协调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KJXJ17301)。
李景魁(1977.03—),男,汉族,江苏无锡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机电、数控等专业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及科技创新、机电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