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生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态度与认知的思考
2017-12-25
关于新生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态度与认知的思考
文/张逸程,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国门的开放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新生代对于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化的认同感及兴趣高于中华传统文化。这将会使得中国学生缺乏对于自身历史与文化的认知,并最终迷失方向及自我认同,从而难以适应中国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官方意识形态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以及大众媒体与文化学者的大力普及,传统文化逐渐被新生代的大学生所喜爱并接受。
新生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边缘化;复兴
1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更倾向于接纳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对传统文化态度较为冷漠
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不仅在经济治理结构以及社会重塑等方面大量借鉴西方经验并逐步转型,同时也正在更深地融入全球化大潮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诸如市场经济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时尚、甚至二次元宅文化等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并对传统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们的新生代大学生出生、成长,不可避免地被这些外来所影响并被吸引。因此,和父辈祖辈相比,即未来需要面对的中国社会实际而言,新生代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充分。
曾有机构在全国部分理工类大学的学子中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我国了历史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缺乏足够认知。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教授访美时,接待的几位华裔教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淮海工学院社科部的副主任在调查中发现,64%的受访者自己缺乏中华文化素养。而纵观社团招新,英语社、日语社、欧美电影社、动漫社等社团明显多于书法社、国画社、民乐社等与传统联系更为紧密的社团。而在大学招生中,哲学、中国语言文学以及历史学招生数量长期位于垫底。此外,例如China Joy、摇滚音乐会等这样的大型展演往往比民乐会、诗会这样的活动更有人气。这样的现象实在太多,不胜枚举。
2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造成这个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我国,生活水平较为优越,因而这种以硬实力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也强于我国。在这种背景及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一些反映其社会生活及发展成就的文化作品自然地进入中国。其中,电影里壮观震撼的场景、小说中浪漫甜美的爱情、以及动漫中丰富的想象力等元素,都让当今的年轻人向往憧憬。而西方发达国家富足、发达的经济水平,也让许多当下的年轻人羡慕不已,这自然让年轻人对西方文化有了一种好感与亲近。学术上,西方的学术成果的数量及质量也领先于我国,使得我国学生长期学习来自西方社会的学术成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此外,西方文化的传播方式非常亲民,而且标榜个性和自由意志,这使得长期被动接受说教而处于压抑状态的中国年轻人找到了归属。
此外还有两点重要的原因,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很少能有时间去接触传统文化,而且传统文化对于考试分数起不到决定性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内,中小学生的时间就已经被大量的教辅资料和培优机构占据,基本上再拿不出时间感受传统文化。进入高等教育之后,大学生们一方面面临考学考证及就业的压力,一方面又是社交活动和自由宽松的环境,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和安宁的心境去品味。以管理类学生的课程安排来看,四年中有300学时学外语、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也需要要300学时,而汉语及古汉语就只有几十个学时,这些,使得传统文化离当代大学生越来越远。二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较为保守,很大程度上仍以传统的说教为主,缺乏自由的思考与互动。这与西方文化崇尚自由、传播方式多样且活泼的特性相比,自然少了几分竞争力。
3 传统文化边缘化的影响及后果
新生代大学生长期以来被当作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的栋梁,是中国振兴崛起的生力军,一旦传统文化处于边缘状态之时,这些未来的生力军如何能承担振兴民族的希望与担当。当现在经济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西方供求曲线的时候,却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在先秦时期就意识到大丰收时节谷贱伤农的规律;当我们高唱西方自由、民主以及平等博爱的价值观时,却很少知道古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长此以往下去,新生代的大学生自然更加亲近与认同西方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更加迷惘与疏远。受到这个因素影响,很多学生学习的目标是飞向西方,成为“外国人”,而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无法彻底融入西方社会和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的条件下,成人后的学生会感到茫然,不知认同何在,最后使得自己不能完全实现自我价值。
传统的美德,正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体现。而传统文化边缘化一个重要的体现及后果就是道德文化的缺失。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较为突出,但在文明礼貌及团队协作等方面仍有不足。过分强调自由与个性,则会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识,而这样的大学生一旦走向社会,其修养与道德层次必然不会太高,从而受欢迎程度也不会太高。出境旅游的很多中国游客就是例证,在许多旅游目的地居民心中,对中国大陆游客的好感程度不及日本及中国台湾。其中,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尊重风俗习惯等不良行为深受诟病。这不仅带坏了社会风气,更使得中国的形象受损。
清代学者龚自珍曾说:“欲灭齐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这正是传统文化被边缘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当自身思想、思维及信仰价值等本国文化元素被他国侵蚀而没有任何措施,这个民族必然会失去独立的意识,甚至最后丧失自己的灵魂。一旦发展到这一步,成为附庸的命运在所难免,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宏愿也无从谈起。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全盘俄化的蒙古、全盘西化的新加坡等国家就是摆在眼前的教训,可谓深刻至极。
4 对于唤起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现在的状况
中华传统文化是目前世界唯一还在延续的古文化,5000年来发展从未间断,至今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有很多文化学者在担忧,中华文明是否会因冲击而消亡。
北师大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郭齐家认为国学教育与目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相一致。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在技术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实现快速发展,在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相应问题:人与人之间竞争带来的矛盾、人心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不一致、以及人与自然的不协调。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信条,例如孔孟老庄之道则为缓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从小在父亲影响下熟读《孟子》、唐诗宋词等古典名篇名作。而这使他能深刻理解中华的哲学观点、思维模式及审美态度。这对其科学研究也大有裨益。可见传统文化对于人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固然不会轻易消亡,但我们也应该有所作为,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在新时期的大学生心中占据主导。
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中国应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下,以中国的道路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及生活水平,进而以此为基础提高文化的软实力。在国力蒸蒸日上、生活日新月异的基础上,中国的大学生自然会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比西方差,并因为我们历久弥坚的传统文化而感到自信、自豪。
其次,要让传统文化当代青年学生心中有传统文化的种子,并主动与之亲近。这就需要教育内容的革新,即在基础教育及高中教育中加大传统文化所占比重,并在高考等选拔中强化传统文化的地位。通过这种方式,未来的大学生会在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同时也应该改变过去以传统说教为主的传播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及互动交流的方式来学习并接受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运用最新的发展成果,以新媒体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的心更亲更近,让这个种子在心中发芽结果,伴随一生。
培养青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青年学生客观、完整地认识西方社会,也是一种独到的方式。西方社会固然发达,但依然存在诸如犯罪、贫困、阶层分化、以及滥用福利等社会问题,甚至还存在着剥削发展中国家、对外输出战争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们可以让青年学生去多和西方社会的同龄人交流、多感知、多思考,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与比较,就能让我们的青年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于人类发展而言仍有重要价值。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呈现复兴势头,而且越来越明显,我们总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去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拥抱传统文化。首先,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进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理念,使得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更足、兴趣更浓。此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基础教育和教学考试大纲,并促使教育部门提高传统文化在教学和招考的比重。我们看到,小学课本先学汉字再学拼音;而中学课文中的古文和古诗词也多了起来。此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开始打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以富有感染力和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看到,以央视为代表的媒体相继打造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好诗词》, 以及《中国民歌大会》等优秀栏目,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和社会效益,参与者和观众很多都是在校大学生,而且这些参与节目的大学生还能取得不错成绩。通过这些新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阅读古籍和诗文,从而捡起、并开始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在开放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走出国门,亲身感受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在内心深处也对传统文化多了一份敬畏和归属。这些现象告诉我们,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中扎下根基。
[1]张华容:对于新生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边缘化的思考,《工商管理教学改革与学科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朱建良: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二期.
[3]张应航、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刘晓春: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调研与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版第一期.
[5]范绪锋: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教育报》,2002年版第一期.
[6]孙云晓、弓立新:今天的孩子要不要读文化古典——访郭齐家教授,《少年儿童研究》,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