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分析
2017-12-24乔法成孙刘亮身份证号40898805350身份证号40987060073X
文/乔法成 孙刘亮,.身份证号:40898805350; .身份证号:40987060073X
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分析
文/乔法成1孙刘亮2,1.身份证号:410822198805135012; 2.身份证号:41012219870610073X
城市公共空间是具有广泛兼容性、不排斥任何个体的空间。也就是可以理解为,对城市来说,城市的公共空间就是群众一起共同使用的地方。换句话说,每个空间或者每个场所的公共性,是和使用它的人的数量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关系的。随着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都是依据人们的意愿来建造的,这也说明建筑者越来越关注以人为本。城市的公共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群体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建筑与城市设计行业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
城市公共空间;建筑;关系
1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的城市规划严重受到功能分区的影响,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依靠不同的形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对建筑与公共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缺乏关注,换句话说是因我国的建筑技术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制约了发展和对公共空间的结构缺乏深入的了解研究。再加上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当中由于对公共空间建设的不重视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最主要的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生活的支持度不高。第二,城市公共空间数量上缺乏,品质不足等。第三,现有的公共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共同性不够,甚至会产生建筑孤立的现象。第四,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不够完善,存在盲区。
在现在发展的社会当中,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所表现出的优势和价值主要受到城市管理方和建筑师、物业三方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建筑工程、业主以及建设方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会从自身获取的利益出发,所以无论他们是开发商,还是建筑的直接使用者,基本前提都是满足自我需要,换句话说,业主的意愿总是倾向于强化建筑的私有性。在商业化的社会时代里,这种自我关注的方式容易被扭曲和变形,渐渐地演变成对公众利益的索取与伤害。
2 公共空间的功能
2.1 公共空间能满足人的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是指人有与他人亲近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的一种原始本能,是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元素。人的亲和动机、合群性在广阔的空间里能够得到促进,个体与亲人、朋友三三两两在公园、广场亲近自然谈天说地,通过亲情、爱情、友情寻求情感的归属心灵的安乐。人的亲和动机亦能在空间里得到扩大,通过空间里人际交往的交织将陌生的彼此变为熟识的朋友,扩大人际网络累积社会资本。个体亦有选择与陌生人在一起的意愿。人的生理心理时刻都在寻求一种自我保护,人群的聚集性能带给人这种安全感。公共空间里散落的人群虽然为彼此陌生的他人,但个体在进入空间之前与之后却因他人的存在而感到安全,同时,个体的潜意识里会有因他人存在而共同面对分担突发事件的信念。越是在恐惧的情境下,人的亲和动机越强。
2.2 公共空间能满足人的社会化需求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不断互动,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环境,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生命的始终,从早期的基本社会化,到之后的发展社会化再到个体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适应新环境而做出调整的再社会化,人一生都处在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人生每个阶段的社会化目标都是在健全的神经系统与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实践等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人的心理成长依赖于外在的生活空间。婴幼儿在空间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结识新朋友学习最初的社交法则和认识社会万物。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在公共生活中学习游戏规则、行为规范、团队精神、价值观、社会政策。老年人在空间休闲娱乐、丰满人生实现老有所乐。人离开公共空间的实践学习、无声熏陶将不具备社会性而停留在自然人阶段。
2.3 公共空间能满足人的互动需求
“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吉登斯将时间、空间与人们的社会行为的结构性特征融合在一起来研究空间,认为人的各种经历可视为“时间— —空间中的生命历程”。任何社会互动必须拥有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交汇的时间— —空间途径才能完成,通俗地说必须要有同时性的日常接触和社会交往的场合,即在地理上可以得到的“停留点”以及社会互动盛行的“范围”。在这些“停留点”与“范围”内个体或群体与他人或他群之间发生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在工作情境、熟悉情境外不能脱离社会性的社会人完成与邻里、亲友、陌生人的互动。
3 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1)它们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工作活动联系紧密,使用频率最高,因而更能反映城市公共生活的基本意义,也更能发挥公共空间的社会作用。(2)在人口拥挤、用地紧张的城市中,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建设公共空间,不仅十分困难,而且代价昂贵。建筑积极地介入公共空间的构造,无疑可以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拓创造广阔的前景。(3)城市建筑的多样性必然会使这些从建筑中衍生出的公共空间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从而极大地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与层次,有助于改善城市整体环境质量。(4)这些从私有(专有)空间中转化而来的公共空间规模不大,然而正是在小尺度的空间环境中易于孕育一种人性化、个性化的氛围,正如芦原义信所说:空间过大而未能实现的丰富内容,却可以从小空间中发现。因此,有必要强调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义务,建筑活动不应再视为自身内容的表达或形式的表演,而应该突破私有(专有)领域的界限,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中,丰富和扩大人们的城市体验,不断提升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
4 结束语
可以说一座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否有活力主要体现在其建筑的城市取向上,建筑的开放性愈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容愈丰富,城市也越能充分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1]曹志刚,蔡思敏.公共性、公共空间与集体消费视野中的社区广场舞[J].城市问题,2016,04:96-103.
[2]严从根.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J].教育研究,2016,05:60-65.
[3]王红.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成都市养老型社区外部公共空间适老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4]段诗乐.工业场地改造类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