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鹤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以“互联网+”农业为例
2017-12-24赵睿中共鹤壁市委党校
文/赵睿,中共鹤壁市委党校
IT industry 信息产业
“互联网+”与鹤壁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以“互联网+”农业为例
文/赵睿,中共鹤壁市委党校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再次表明“互联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互联网+”主要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进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农业;农业基础;农村经济
鹤壁市发展“互联网+”基础较好、起步较早,大力推进“互联网+”经济是鹤壁市抢抓机遇,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鹤壁市“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即以创建国家整建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联盟,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农业上示范先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加快推进粮食生产方式、农业物资装备、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科技信息五个现代化。
“全链食品产业”作为我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其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依托全国优质农畜产品主产区和国家优质小麦基地等优势,重点提升面制品、肉制品两大产业集群规模,培育发展调理快餐食品、休闲饮品两个新兴产业,建立完善技术研发及质量检测平台、交易中心等,叫响以安全、方便、健康为核心理念的“鹤壁食品”整体品牌,打造全链条可追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总结近几年的发展成果,也可以看到我市在“互联网+农业”发展上的一些问题。
1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近年来,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尽管如此,从全面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化范围有待拓宽
我市通过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物联网工程,将集群内生产车间、养殖小区等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智能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营管理效率。这种集群式发展已初步取得成效,永达、大用、中鹤等集群均发展良好,但是我市仍存在很多小型农业承包户,其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服务体系和农业支撑体系发展滞后,农资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比较单一。
3 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
我市在全面开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互联网+农业生产”、“互联网+农业经营”、“互联网+农业管理”、“互联网+农业服务”为主要建设内容,制定了以“一个综合管理平台、三个支撑平台、四个应用领域、十六个管理系统、五个保障体系”为框架的农业信息化设计方案,整合建设了涵盖种植、畜牧、气象、林业、农机、水利等9个行业的“农业信息化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但与平台配套的一些重要业务系统还未建成。
4 针对我市“互联网+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4.1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我市为解决“互联网+农业”建设中的问题,已把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下一步可整合社会资金,探索将“PPP模式”应用在“互联网+农业”中,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在硬件建设方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4.2 整合农业资源,推广农业产业集群现代化建设。我市主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已取得成效,永达、大用、中鹤等集群均发展良好,这也为我市小而散的小型农业承包户提供了发展思路。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农企合作的方式,倡导小型农业承包户积极加入现有农业产业集群,或者是就近建立新的农业产业集群,在集群内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拓宽销售渠道,进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4.3 加快建设农业新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加速融合,以体系、平台、系统等建设及应用示范为抓手,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建立农副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农业精准生产专项。建立农业生产全程监测管理网络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集约化、精准化。二是农业经营网络化服务专项。支持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市、县涉农部门、区域服务站、村级益农服务社的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呼叫中心信息系统、短(彩)信服务系统、手机报、双向视频系统等信息服务支持系统,支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供销合作社互联网应用,推动产销衔接。三是农副产品追溯体系专项。支持利用现有互联网资源,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和追溯体系,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4.4 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种植作为农业产业链的开端,关系到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发展。“全链食品产业”是我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打造“鹤壁食品”整体品牌,打造全链条可追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我市食品产业的发展目标。因此,我市在完善农产品种植的同时,也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等食品供应链各个阶段,使农业现代化步入更高发展阶段,从更深层次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1]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EB/OL.].(2013-03-01).http://b2b.toocl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