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迪伦马特《物理学家》的怪诞风格

2017-12-23汤晖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3期
关键词:物理学家

汤晖

摘 要:1962年,瑞士德语剧作家迪伦马特创作了二幕喜剧《物理学家》。国际性的题材,宏大的主题,巧妙的构思,严肃的哲理使这部戏剧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怪诞手法的运用,有力增添了悲喜色彩,有助于拉开观众与剧本情节的距离,从而对剧本揭示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怪诞;《物理学家》;迪伦马特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语戏剧迎来了鼎盛时期。作为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迪伦马特以其独特的“悲喜剧”(Tragikom?die)风格,鲜明的“怪诞”表现手法,在現代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他的喜剧,不同于传统的凄凄惨惨最终欢喜收场的悲喜剧形式,而是用喜剧的手法表现悲剧的主题,借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即:“情节是滑稽的,而人物形象则相反,是悲剧性的”。而作者采用的能产生悲喜交加效果的重要手法就是—怪诞。

“怪诞(德语:Groteske,名词)”在《杜登词典》中的解释为:(文学领域)通过矛盾对立的方式,将可怕恐惧的、畸形丑陋的与滑稽可笑尽可能地杂糅在一起,从而对扭曲变形的现实进行描述1。所以“怪诞”即是融合了丑恶与滑稽,并以极端化为构成方式,带给观众既恐怖可怕却又荒诞可笑的感觉。它的内涵还随着时代的更迭、地域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到了现代主义时期,怪诞不再被看作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即兴创作,而是被视为更能勘破现实的艺术途径。正如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所说:“我认为现代艺术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已不再认同与悲剧或喜剧的范畴,……它视人生为一出悲喜剧,导致的结果便是怪诞成为最贴切的风格。”

迪伦马特强调:“假如用“怪诞”来看待我的戏剧,那就抓到点子上了。”怪诞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情节的怪诞,形象的怪诞,语言的怪诞等。在《物理学家》这部戏剧中,无论是情节的构造,人物形象的设定,亦或是人物语言的描写,处处可见作者精心运用的“怪诞手法”。

1.怪诞的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五十五岁的精神病医生,玛蒂尔德·封·察思德博士小姐出身名门,智商高,

却终身未婚,身材矮小,且外形驼背。高贵的出身,却形象丑陋;从事的本是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却有意“引导”装疯的物理学家杀死护理他们的女护士;平时表现得理智与仁爱,其本性实为疯狂与贪婪。剧情尾声,当她揭开自己垄断托拉斯的身份,承认窃取了默比乌斯发明的“万能体系”,并妄图“控制一切”的时候,其荒谬可笑的疯狂言语及行为令人恐惧,并心生憎恶。这种种对立因素的奇特融合使其成为一个典型的怪诞形象,也正是这一人物形象加深了全剧的怪诞色彩。

2.怪诞的戏剧情节

《物理学家》的主要剧情就给人“怪诞”的感觉:物理学家默比乌斯为了保护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不被窃取,为了使人类免遭毁灭,不得不离开妻子与幼子,装疯躲进疯人院。而后东西方阵营各派遣一名物理学家装疯混入疯人院,企图说服默比乌斯,拿到他的“万能体系”。但最终“万能体系”却被垄断托拉斯的代表—疯人院的女院长窃取,并已利用这些资料“开办了一个又一个工厂,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托拉斯”。物理学家以其过人的智慧与天份创造的伟大发明本应造福人类,却变成对人类的威胁;物理学家自愿牺牲家庭与个人生活,放弃尊严与自由,十几年装疯呆在疯人院,因为觉得“我们不住在疯人院,世界就要成为一座疯人院”;疯人院原本是物理学家的避风港,最后却变成了囚禁他们的终身监狱;平时伪装理智仁爱的女院长最后在“拿下太阳系,遨游仙女星座”的狂呼中,利欲熏心,真的发起疯来。悖谬的逻辑旋律线,反常的情理,无稽热闹的喜剧性情节,“顶住现实”的悲剧性“英雄”,一切看似滑稽可笑,却发人深省。

另外,两幕戏剧中的故事情节也是怪诞的。迪伦马特运用重复的手法,使第一幕和第二幕在相同的情境与气氛中拉开帷幕—一起谋杀案,警察勘探现场、巡官审讯查案;但是前后两次情况截然不同,检察官从“暴跳如雷”到“不再发怒”,巡官查案因此变得消极懈怠,女院长却一反理智常态变得焦躁不安如同第一幕中的巡官。查案中,巡官和女院长一样的对白,却因说话者的转换,让人颇感可笑。与此同时,迪伦马特还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中运用了制造喜剧效果中惯用的夸张与谐谑,使其与谋杀凶案的恐怖形成强烈反差,“怪诞”之感油然而生。

迪伦马特是擅长写喜剧的。他认为,“悲剧克服距离”,而“喜剧创造距离”,因为观众在保持与剧中情境有一定距离的前提下来看世界,则更能观察到世界的滑稽性与荒谬性。那么如何创造这个距离呢?迪伦马特采用的就是“怪诞”这种手法,将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事物扭曲变形,给人以怪异,荒谬和陌生之感,拉开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观众在观戏的同时还能保持冷静,去回味与思考。

在迪伦马特的作品里,距离产生于怪诞,而怪诞则产生于“即兴奇想”。所谓“即兴奇想”就是“一些突如其来的想法,犹如炮弹射入世界,形成一个漏斗形的图像,遂使现实变得滑稽可笑”(阿里斯托芬的话,引自曼弗雷德·杜尔察克《国伦马特·弗里斯·魏斯》)。在《关于<物理学家>的21点说明》中,迪伦马特将“即兴奇想”称为“偶然事件”(Zufall)。偶然事件的发生,打断了故事发展的连续性,从而引出未被预见的极坏的转折,使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同时又令人更易脱离情境。因此他认为“剧作家的艺术就在于:在情节中恰到好处地插入偶然事件。”

《物理学家》戏剧的尾声,当三个物理学家终于达成统一,决定继续作为“疯子”留在疯人院里,并为之开始欢呼时,女院长察思德博士小姐却突然露出狰狞的真面目,剧情发生了陡转,博士小姐发疯的这一幕将戏剧推向最终的高潮,剧情尾声出现的这一极坏转折给整出戏添染上更深的悲剧色彩,同时引发观众去思考—人类面对这样的一个世界将会怎样?

“怪诞”作为一种极致的风格,迪伦马特认为“它能抓住时代的和当前的问题。”60年代初,冷战加剧,大国间核武器军备竞赛有增无减,以此为背景创作的《物理学家》对资本主义及垄断资本主义的丑恶面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嘲讽。绝妙的“怪诞”手法使《物理学家》这部戏更具悲喜剧色彩,物理学家默比乌斯的悲剧命运已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带着深刻的社会性和时代的印记,虽无法起到“治疗社会”的功效,却可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Günther Drosdowski. DUDEN.Das gro?e W?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in sechs B?nden. Band 3. Dudenverlag. 1976.

[2]HARPHAM G. The Grotesque: First Principles [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76, 34(4).

[3]叶廷芳. 迪伦马特喜剧选[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1.

[4]叶廷芳. 含泪的笑—论迪伦马特的戏剧美学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 2005(4).

[5]刘法民. 文学怪诞的研究方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1).

猜你喜欢

物理学家
离世物理学家霍仑的意识在网络上永生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傅里叶
传奇的理论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去世,享年96岁
弗里曼·戴森 当代罕见的数学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再见,史蒂芬·霍金
物理学家的研究思想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显化
异同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位物理学家(三)
男物理学家眼中的女人与量子——女子与量子的十大共同点
化学中的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