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西传统义利观

2017-12-23汤璇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3期
关键词:义利观权贵个人利益

摘 要:中西由于地理、历史等条件在文化上的差异显著,尤其是对义利观的不同态度。全球化背景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

关键词:中西;传统义利观

作者简介:汤璇璇(1994-),女,汉族,安徽省铜陵市人,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1.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罗贯中。故事起于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第一回为“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讲述刘、关、张桃园结义后参军平叛黄巾起义军立功的故事。第二回为“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张飞醉酒鞭斥贪婪督邮及国舅何进欲铲除进朝野宦官的故事。

《艾凡赫》也是关于民族历史的文学作品,作者是英国作家沃尔特·司各特,故事发生在十二世纪末英国封建主义的全盛时期。男主人公艾凡赫是撒克逊人,因恋上异族姑娘被逐出家门后参加十字军,挫败政治阴谋,最终获得幸福婚姻。小说真实地展现了中世纪的英国,同《三国演义》一样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病和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小说的第一章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混乱无章的社会状况及故事的两个小人物的出场。第二章讲述了正在树林里为主人家放猪的葛尔兹和汪巴偶遇一行问路要去塞德利克家歇夜的装扮奇怪的人。

2.《三国演义》和《艾凡赫》中的义利观

《三国演义》中的义利观体现在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冲突、人与人的情义和个人的利益的冲突的抉择之上。第一回中,刘、关、张三人桃园立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三人誓言中强调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是三人在乱世国家大义与个人利益之间作出抉择的结果,投身匡扶祖国的大业之中。“背义忘恩,天人共戮!”更是对兄弟情义的看重。第二回中,张飞鞭打督邮一事对于身为县尉的刘备是一个义和利的抉择。如果选择“利”——做官,刘备可以撇清同张飞的关系,继续做县尉。如果选择“义”,他就要设法保住自己的兄弟张飞,但张飞犯的是大罪,意味着他要受到牵连。这是兄弟情义和个人升官发财之利对刘备的考验。最后,刘备选择了“义”。这都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利观——重义轻利。

《艾凡赫》中的西方传统义利观体现在国家与个人利益的冲突、道德品行与个人利益的两难抉择上。第一章中,作者是这样介绍查理一世末期的英国权贵和小地主乡绅的,“他们(权贵)对于英格兰议会的轻微干涉,置之不理,径自构筑城堡,养精蓄锐,把他们周围的人都降低到臣仆附庸的地位,并且千方百计纠集各种势力,以首领自居,企图在山雨欲来的国内叛乱中显露自己的头角。” “他们(小地主乡绅)大都可以找一个附近的土皇帝做自己的靠山,在他的府第里里担任一些差事,或者和他订立一种攻守同盟,保证支持他从事任何冒险事业。他们这样做,的确可以换得暂时的安宁。但是这必然要牺牲每一个英格兰心目中最宝贵的东西——他们的独立自由,而且……”在国内形势混乱的情况下,权贵大臣和乡绅地主竟然在乱世中谋取不义之财,将国家安危置之度外,可视为“不义”。同《三国演义》一样,故事背景都发生在乱世之中,都面临着国家和个人利益的抉择。权贵和地主们选择的是维护个人的利益而罔顾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也迎合了西方传统的义利观:重利轻义。第二章在介绍一行人中的艾梅方丈时提及“至于那些夫人小姐,只要有男人肯拜倒在她們裙下,而且有种种本领替她们排遣在封建古堡的客厅和闺阁里的寂寞,她们对于这个人的道德品行,更不愿斤斤计较。”对于夫人小姐来说道德品行和男人是一种抉择。毫无疑问,作者尖锐且直接回答了她们的选择——男人。她们的选择可以反映她们本身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重视自己的吃喝玩乐,忽视道德的约束,即重利轻义。

两部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中西传统义利观的差异也显而易见。当故事人物同样面临着国家大义与个人利益的抉择时,刘备选择的是国家,而权贵地主的选择是自己的利益。但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价值观都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文化结果,不能直接作为现实生活的道德标准。

3.结语

中西方对待义利关系的不同态度是政治经济体制、发展历史等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某种程度而言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它观念上利益至上的属性。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仁义”,因此大体上中国文化重义轻利,西方则相反。中西方在义利观上的不同态度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历史上各自都发挥过积极和消极的作用,不能简单地加以对错的评判。

参考文献:

[1]王霁. 中西传统义利观之试比较[J].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报,2002(2).

[2]刘秉亚,边隽. 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实审视[J]. 长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8). 5页.

[3]李放滔. 论中国传统教育的创新[J]. 新疆教育学院院报,2003.12(4).

[4]罗贯中. 三国演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5]沃尔特·司各特著. 艾凡赫[M]. 刘尊奇,章益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义利观权贵个人利益
“草圣”张芝:不爱权贵爱布衣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先占制度的法律探究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孔子义利观的现代文化传播意义 张人之
唐伯虎